<p class="ql-block"> 且末县博物馆,初建于2008年,2009年正式开馆,2021年进行博物馆提升建设,于2023年2月竣工,博物馆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全馆共分为10个展区,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13件,三级文物126件,藏品种类主要为毛织品、陶器、铜器、铁器,还有部分石器、木器等。</p> <p class="ql-block"> 且末县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依昆仑山脉与西藏相连。且末县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是全国行政面积第二大县。</p><p class="ql-block"> 且末历史悠久,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商周时期,在车尔臣河流域形成了且末、小宛等绿洲城郭。西汉统一西域后,且末和小宛隶属西域都护府管辖。魏晋南北朝时期,且末随鄯善归属中原王朝。隋代时设且末郡,唐代改为播仙镇。宋代时且末名约昌城,先后归于阗、喀喇汗和西辽管辖,清统一新疆后,且末由伊犁将军和田办事大臣管辖。新疆建省后,设置卡墙稽查局,属于阗县。1914年设置且末县。1960年后至今且末归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管辖。</p><p class="ql-block"> 玉出昆仑,且末为上,且末也是玉石之乡,1995年,产出一块重1502公斤的和田青白玉王。</p> <p class="ql-block"> 肉苁蓉是且末的特产,生长于塔克拉玛干南部沙漠,寄生于梭梭草根部。含有丰富的生物碱,16 种氨基酸,胱氨酸、维生素、肉苁蓉甙和微量元素。因其温而不热、补而不峻、暖而不燥,故有从容(苁蓉)之名。在新疆当地被称之为沙漠中的“人参”,药性温缓。</p> <p class="ql-block"> 且末县境内共发现三处石器时代的文物遗址,1928年,在车尔臣河上游发现石器遗址。2009年,在扎滚鲁克附近发现来利勒克细石器遗址。2013年发现石门水库旧石器遗址。三处遗址中发现的石制品品类多,制作精美,其中,石门水库规模最大,采集到石器近3000件,遗址没有明显的文化层堆积,出土的石制品基本位于地表。</p> <p class="ql-block"> 箜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弦乐器之一,扎滚鲁克墓地共发现3件木竖箜篌,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箜篌实物。虽然发现的箜篌实物缺失弦线和蒙皮,但音箱、颈、弦杆保存完好,木料为当地的胡杨和柽柳枝。</p> <p class="ql-block"> 莫勒切河东岩画。</p> <p class="ql-block"> 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从原始社会开始,玉器就是人们心目中的祥瑞之物,以玉制作的各类器物成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礼仪、商贸乃至社会生活和审美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3200年左右的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发掘出玉器756件,经过检测基本上是新疆和田玉,这说明早在商朝时期,新疆地区和中原地区的人们便有了玉石贸易。以昆仑山为起点,向东经河西走廊进入中原,这条道路被称为“玉石之路”。且末作为重要的昆仑玉产区,一直是玉石之路的重要节点。“玉出昆仑,且末为上”,且末玉石尤为突出,玉石山料资源占全国和田玉山石料的70%。</p> <p class="ql-block"> 城郭诸国和行国</p><p class="ql-block"> 西汉统一西域之前,西域存在着一些大小不一的居民聚落,史称“西域三十六国”,包括以定居农业为主的“城郭诸国”和以游牧为主的“行国”。城郭诸国是指在新疆南部绿洲、天山、昆仑山的山谷中分布的数十个城郭、聚落。这些绿洲城郭被沙漠戈壁分离,人数最多的城郭龟兹(今库车、拜城一带),有81000多人,最小的单桓“国”(今昌吉州境内),只有27户200人左右,体量仅相当于一个小村庄。“行国”是指在天山南北草原上“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西汉前期,塞人、大月氏、乌孙先后游牧于伊犁河流域,这些“城郭诸国”、“行国”同中原地区不同时期存在的诸侯国一样,都不是独立的国家。当时的西域“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虽属匈奴,不相亲附”。可见,匈奴虽然控制了西域,但与各“国”的关系较为松散,未能完全赢得当地各族的信赖。</p> <p class="ql-block"> 扎滚鲁克出土婴儿干尸,头戴的蓝色绒毡帽,证明且末人在公元前800年左右,已经掌握了纤维染色的技术,其时间比中原关于染色的文献记载还早1000年左右。新疆史前染色工艺可分为纤维染、线染和匹染三种,纤维染指直接对羊毛纤维进行染色。</p> <p class="ql-block"> 在扎滚鲁克墓地,埋葬方式既有单人葬,也有多人葬,还有埋葬十人以上的丛葬。</p><p class="ql-block"> 1996年,在扎滚鲁克墓地发现一单墓道</p><p class="ql-block">长方形棚架墓,墓室为长方形,底长5米,宽</p><p class="ql-block">2.7米,通深3.4米,葬有男、女小孩共14人,以仰身屈肢葬为主。随葬有石、陶、木、铜、铁、棉、毛服饰品和殉牲等。当时流行夫妻合葬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丛葬习俗。</p> <p class="ql-block"> 套头长袍。春秋战国时期文物,扎滚鲁克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骨针。东汉时期。</p> <p class="ql-block"> 秦汉两个统一王朝的建立,开创并奠定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政治格局。公元前138年,张骞通使西域。返回中</p><p class="ql-block">原时,途经且末,把且末、小宛的情况第一次带回中原。公元前60年,控制东部天山北麓的匈奴日逐王降汉,自此西汉完全统一西域,同年,设西域都护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这一时期且末和小宛为鄯善所并,同属东汉管辖。</p> <p class="ql-block"> 鸟纹刺绣(丝),东晋。</p> <p class="ql-block"> 1906年,在新疆尼雅地区的汉代精绝国遗址中发现了8枚汉文木简,内容为西域城邦王室成员的礼品标签,格式统一,正面书受礼人的名字或身份加名字,然后是表示问候的敬语,背面是落款,所用文字、格式、文法、用语均为地道的汉语。其中受礼人包括王母、王、大王、夫人春君、且末夫人等。对于“且末夫人”的身份,应当是且末之女,嫁于精绝王为夫人。说明汉文在当时已深入到精绝、且末居民生活之中。</p> <p class="ql-block"> 扎滚鲁克墓葬中出土了精细的面食,其中有油炸的菊花饼、麻花、桃皮形小油饼、薄饼等物品陈于漆案之上。</p> <p class="ql-block"> 公元630年,唐朝联合漠北回纥等部消灭了东突厥汗国,解除了来自北部的威胁。漠北各部相继归附,他们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并在大漠南北开辟了“参天可汗大道”,直通内地,沿途驿站星罗棋布,成为同中原密切联系的纽带。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原属西突厥的伊吾城主率所属七城自愿归顺唐朝,唐朝置西伊州(后改称伊州)。640年,唐朝平定麴氏高昌,设立了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并设立安西都护府于西州。647年,唐朝打败西突厥汗国,收其降部。657年,唐朝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在天山以北及中亚地区设立了都护府和州,统归</p><p class="ql-block">安西大都护府管辖。至此,唐朝完全统一西域。</p> <p class="ql-block"> 龙级瓷佩。元代。</p> <p class="ql-block"> 866年,北庭回鹘首领仆固俊率部打败占据北庭至西州一带的吐蕃人,统一天山北部,以高昌和北庭为中心建立高昌回鹘王国。高昌城为其王城,也称“亦都护城”,北庭为其夏都,是可汗的避暑之地。高昌回鹘疆域东起今哈密,西北至伊犁河地区,西南近阿克苏,东南与和田、敦煌一线隔碛相望,高昌回鹘王自认为是唐朝的外甥,从五代至宋均以甥舅相称。924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军西征,高昌回鹘成为辽朝“属国”。1132年,高昌回鹘并入西辽。1209年,高昌回鹘归附成吉思汗。</p> <p class="ql-block"> 1986年,且末县苏伯斯坎遗址出土了《西厢记》中《仙吕调·赏花时》的元代抄本残页,这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种元代人手抄的《西厢记》。抄本残存“倚定门儿手托腮.……等夫人烧罢夜香来”9行文字,出自我国古代的经典爱情作品《董解元西厢记》。《董解元西厢记》流传到塔里木盆地,彰显了元明时期,中原文化在新疆地区的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皮囊褡裢</p> <p class="ql-block"> 清代且末古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