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风先生的趣闻轶事

石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山西大学的一道风景线</span></p><p class="ql-block">常风先生给我们这一届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清癯白晢脸上的那副金丝眼镜,是永远挺括整洁的中山装。是慈祥和蔼恬淡宁静而略带忧郁的微笑。他的那教授的派头是一个学者的学问和学养到了一定高度的自然表现和流露。俄专李政文同学讲:“常先生的风度气质是 山大之最”,没有之一。甚至可以代表中国教授的风范” 曾任山西大学副校长的行龙也曾经讲过:“常风夫妇堪称山西大学的一道风景——,一道学问,道德,仪表,修养堪称楷模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山西大学首届工农兵学员,时间是文化革命后期,常先生没有给我们代过英语专业课。72年全国开展批林批孔。常先生给我们讲过几次政治课。什么是儒家什么是法家?什么是孔孟之道?除此之外,我们只是在校园里碰到过他,大多数学生都和常风先生没有深度的交流接触。但我们隐隐约约觉得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教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良好的幼年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 常风先生(1910一2002)原名常风瑑,字镂青出生在山西榆次车辋常家。常家是晋商大贾驰骋商海百年,在晋商中虽不是最富,但文化气息最浓,很注意对后代道德和文化知识的培养。在常幼年时父辈们行贾者稀,而奢谈文事,吟诗作赋,书法丹青,他从小耳濡目染,受到很好的熏陶。至六岁,母亲带他到太原求学,上了当时山西省内最好的小学——进山小学。进山小学是省立模范小学,当时小学就有英语课。(时隔一百多年,如今山西省内大部地区小学还没有英语课。)小学毕业又上了当时最好的中学——省立进山中学。进山中学有多牛?它的第一任校长是赫赫有名的闫锡山。山西的许多杰出人材都毕业于进山中学。如裴丽生(原山西省省长),马克壵(世界中古史权威,山西大学老校长徐仕瑚是进山中学高常二届的同学……常先生在进山中学受教于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老师,深受新文化的熏陶。</p><p class="ql-block"> 就是在这里 常先生开始了他的作家梦,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组织了石燃社,在当时的《民话》日报出石燃副刊,发表了他的最早的诗歌、散文作品。从十几岁在《民话》日报发表作品到2000年最后在山西日报发表《和钱钟书同一起的日子》,常先生的文学生涯断断续续近八十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当年常先生进山中学的同学姚庆惠给常先生的姑娘常立讲过一个小故事,有一年夏天,进山中学的学生们在校园里玩,正当午时,骄阳似火学生们一个个都在树荫下乘凉,唯常风先生一人顶着骄阳往书窗里面看,同学们笑他憨傻固执,于是他就有了一个绰号:SimpIe。就是这个“SimpIe”常先生把它用了几十年。这就是笔名“荪波”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早年优秀的翻译家</span></p><p class="ql-block"> 常先生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常先生就翻译了《达夫尼斯与克洛衣》这 个被世人视为世界文学的瑰宝,由常先生的妙笔译来,在我国文学史上那是可圈可点的业绩。(这本书原来由周作人在二十年代译过片断,常先生在旧书摊买到英译本1937年将它译完,周作人对照希腊文做了校注)。以后又就同赵全章,赵荣普译一起翻译了《第七个十字架》1956年由家出版社出版。1959年人民出版社重印时,未经常先生同意,把译者常风之名改为“尚松”大约是“老右”还未摘帽之故吧</p><p class="ql-block"> 常先生对世人的贡献还有审校,本学院高健先生的译著《英美散文六十家》《圣安妮斯之夜》《美国散文精选》《英国散文精选》。在国内的文学译著中肯定是不可多得的精品,由常风先生审校无疑是锦上添花。高健先生在《英美散文六十家》序末写道:“临了,特别使译者感到高兴的是本书有幸得到前辈 常风教授的审阅校定.受益良多 这里谨向他表示我最深刻的谢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杰出的书评家</span></p><p class="ql-block"> 但 常先生的文学成就世人公认的应该是他的书评。</p><p class="ql-block"> 从他大学时期在他的恩师叶公超指导下的第一篇书评《利维斯的三本书》(1932,登在新月月刋)开始,到1937年他写《书评家的限制》结束,常先生大约写了六十多篇书评,分别收在《窥天集》和《弃馀集》两本文集中。其中最有名的书评是评老舍的《离婚》;张天翼的《反攻》;朱自清的《欧游杂记》萧乾《书评研究》;李健吾的《以身作则》;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叶圣陶的《圣陶短篇小说集》;茅盾的《泡沫》;艾芜的《南行记》;鲁迅的《故事新编》。常先生的书评也涉及外国文学作品,除了利威斯的三本书,还评了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果戈里的《死魂灵》,奥斯汀的巜傲慢与偏见》。</p><p class="ql-block"> 从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七年抗战开始常先生显示出了他在文学评论方面和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卓越才华,作品散见于沈从文主持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凌叔华主持的《武汉日报》“现代文艺”副刊、《国闻周报》、《文学杂志》、《中德学志》等报刊,尤其是他的独具一格的书评,在当时的文学界有着很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知名学者眼中的常风先生</p><p class="ql-block"> 常风先生在山西大学更像个大隐在市的隐者,周围的人只知道他是一个风度翩翩很有学问的教授,受人尊敬的系主任,而对他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京派文学界活动和成就知之甚少。</p><p class="ql-block"> 省内外一大批学者如吴小如(北京大学教授,历史学家),邵燕祥(诗人《诗刋》副主编),韩石山(作家),姜德明(《人民日报》出版社原社长)伍杰(中宣部出版局原局长)马峻敏(山西太原市地方志研究室主任)等人多年来一直在研究,探讨常风先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学活动和成果。</p> <p class="ql-block">  吴小如先生在《窥天集》序中讲:“他乃是立足于我国民族文化立场,一方面把西方文化(包括文学创作1和文学理论)介绍传播给国人,一方面更借鉴和利用西方的各色理论武器来分析探讨我国古典文学中未经前人道破的奥秘和精髓。他的治学途径以及其研究的力度和深度,大有与钱钟书先生平分秋色,异曲同工之势”。</p><p class="ql-block"> 邵燕祥在纪念常风先生一百周年文集中讲到: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界,能够数得上的书评家,大约也只有常风、萧乾 、李健吾三位吧。”</p><p class="ql-block"> 香港学者司马长风写过一本《中国新文学史》,其中两处引用了常先生的话,一处是评老舍的小说《离婚》,一处是评萧军的小说《第三代》。在《钱钟书传》中有“以书评闻名的常凤瑑,笔名常风。</p><p class="ql-block"> 在朱自清的日记里,有多处提到常风先生,(《朱自清全集》第九卷第354页“下午进城,在沈的写字台上见一篇评论我的《欧游杂记》之手稿。作者署名长风,他非常喜欢我这本书,认为该书唯一的缺点是与个人无关……该书第354页有:“下午进城参加沈君茶会,到会者凌叔华,梁宗岱,闻一多,朱孟实,常风及贝尔先生。”第473页“常风,张恒寿来访。”</p><p class="ql-block"> 李晋豫从《从文家书》上海远东出版社(火凤凰文库)和《钱钟书与近代学人》书中读到了常风先生是沈从文和钱钟书的同学好友,对他的直接作用就是改变了对母校(山西大学)的看法。这个地方居然也藏龙卧虎啊!能和常风先生生活在一个院子里,也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文学殿堂的引路人</span></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常先生一生最有成就的是他的书评,那么叶公超就是他进入文学殿堂的引路人。叶公超,江西九江人,曾任民国时期的外交部长 。据说当时有人问美学家朱光潜,当今中国,谁的英语最好?朱光潜说,应该是叶公超。</p><p class="ql-block">“叶公超的英文到底有多好呢?据说,他在台担任“外交部长”期间,“出使”美国的时候,从不备稿,即兴发言,却能出口成章,惊艳全场,每每赢来长久不息的掌声。当时,叶公超的英语被外国媒体评为“王者英语”,说他的演讲水平,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唯有丘吉尔可以相媲美。</p><p class="ql-block"> 他1925年获美国麻州爱默斯特大学学士学位。1926年获英国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2岁学成归国,成为北大最年轻的教授,比胡适还要年轻4岁。之后,叶公超又执教于清华、西南联大等国内名校,他桃李满天下,培养出英才无数,其中仅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有东方学大师季羡林、诗人卞之琳、民国女神赵萝蕤、物理诺奖获得者学家杨振宁……。在清华教学时受叶师器重的有三位同学,一位是梁遇春,一位是钱钟书,一位就是常风。受叶的影响,最初都在叶主持的《新月》书评栏上发表书评 只是后来梁于一九三二年就不幸早逝,钱一九三三年毕业离开北平,一九三五年又去了英国,只有常留在国内,继续得到叶的指导和鼓励。</p><p class="ql-block"> 在校时,叶先生开始鼓励和指导常文学创作。 常先生的处女作是一篇散文《那朦朦胧胧的一团》在《新月》杂志第四卷第六期。叶先生给他改了五次,几乎把文章的一多半都删改完了。另外,常开始在叶的指导下写书评。《利维斯的三本书》就是叶给的资料,常写好后经叶反复修改登在叶主持办的(《新月》月刋)上。</p><p class="ql-block"> 1933年常先生清华毕业 “在北平无法找个中学教师位置,只好应太原平民中学之聘回到太原”。其间,叶公超十分想让其留在北平,但一时无法联系好合适的学校,常只好回太原。临行 常向叶告别,叶语重心长地对他讲:你刚开始学习写文章,在太原很难得到提高的机会。以后如果有机会,一定还回北平来。为了他的爱徒,叶托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北平艺文中学谋得一教职,但由于常已和太原平民中学签约不能爽约。转年,平民中学聘期满,梅贻琦信函常,如常愿意,北平艺文中学仍愿聘他到校任教。1935年学期结束,常告别了执教二年的太原平民中学到达北平,这全是叶师对他的关心,指引和运作。</p><p class="ql-block"> 常风先生清华大学还有一位老师叫郭斌和。常先生在校时,郭先生正好在清华外语系任教。郭斌龢有多牛?1946年郭斌龢再次回到中央大学任外文系系主任时。恰胡适来中大讲学,一次座谈会后,留郭斌龢谈论多时,盛赞郭先生的学术造诣,自愧不如,</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这位恩师把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介绍于他,该书是西方第一部文艺学和美学专注,一向被誉为西方文论的奠基之作。</p><p class="ql-block">并嘱望他翻译《诗学》并作详注。常先生终其一生没有完成恩师的嘱托,成为他一生的遗憾,但西方古典文学的批评传统,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不偏颇,无成见,“冷静而合理”无疑成为他日后书评工作的重要指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昵朋挚友钱钟书</span></p><p class="ql-block"> 钱钟书无疑是国人所熟知的大文学家。他和常的初识很有戏剧性。</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常风先生去听冯友兰的逻辑学课,由于冯的河南口音太重且又口吃,记他的笔记非常不容易。常风先生邻座的一位同学一把抢过他的笔记本唰唰地记了起来。当时他很不高兴,心想这个人怎么这样没礼貌?但他也没吱声。冯讲课结束后,这个同学把笔记本还给了他。他看了笔记本才发现这个邻座不但记下了冯友兰先生讲的亚里士多德,还把冯先生讲课中的引语,英文书上的原文全都写了下来,他说:”这着实让我吃了一惊。不由地让我佩服。 当天下午有人来找我同宿舍的许振德了,原来来客就是在我笔记本上写笔记的那位同学。老许介绍说,他叫钱钟书,他俩在同一个英语班上。我和钟书就是这样认识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钱钟书看见我书桌上的书就翻开了。他看见《国学概论》一书(钱穆著),前边有钟书父亲钱老先生写的序,就说:“序是我写的,只是用了我父亲的名字。”后来他又看见了别的书,其中有爱尔兰作家乔治·穆尔写的《一个青年的自白》。他很惊讶地问:“你看这本书吗?”我说:“以前看过郁达夫介绍这本书,所以来到清华后就到图书馆借了出来。”这样,我俩就聊了起来,这就是我与钱钟书、许振德友谊的开始。以后,我们仨个人就成了最好的朋友。1933年春假我们仨人骑毛驴遊碧云寺,颐和园,孙中山衣冠塚,那时候《三剑客》电影刚放演过。许振德戏称我们是三剑客,这件事在清华大学同学们中间传开了,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span></p><p class="ql-block"> 他<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以后就常来我宿舍,经常随便拿书来就看。吃饭时叫我一块儿去食堂,饭后我们一块儿去校园散步。我的室友老康,每逢礼拜六都进城去会女朋友,钟书就把被子抱过来与我抵足而眠,我俩常常是彻夜长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钟书这个人性格很是孩子气。常常写个小纸条差工友给我送下来,有时塞进门缝里,内容多为戏谑性的,我也并不跟他较真儿。</span></p><p class="ql-block"> 常风先生清华毕业后回到太原有一段沉伦,思想郁闷压抑想不开。1934年春,常给远在北平的钱钟书写信,在信中他说了些什么,我们今天已经无从知道,但从钱给常的复信的诗及小序中可略窥一二:</p><p class="ql-block"> “得凤瑑太原书,才人失路有引刃自裁之志,危心酸鼻。予尝云:有希望死不得,</p><p class="ql-block">而无希望又活不得 东坡曰“且复忍须臾”,敢断章取义以复 朋友 于君。</p><p class="ql-block"> 惯迟作答忽书来, 怀抱奇愁郁莫开</p><p class="ql-block"> 赶死不甘心尚热, 偷生无所念还灰</p><p class="ql-block"> 升沉未定休忧命, 忧乐遍经足养才 </p><p class="ql-block"> 埋骨难求干净土, 且容蛰伏待风雷。</p><p class="ql-block"> 从钱诗中可以看出常回到太原时的消沉情绪。钱很幽默,让常向苏东坡学习“且容蛰伏待风雷。1935年初,又给钱寄来一封信,心情开始好转,钱仍旧以诗作复:</p><p class="ql-block"> 朔雪燕云我亦思, 输君先辨草堂资。</p><p class="ql-block"> 何年灯烛光能共, 满地江湖会少期。</p><p class="ql-block"> 世态重轻凭得失, 天心颠倒看成亏。</p><p class="ql-block"> 哀情吉语真堪味, 好梦无多说未痴。</p><p class="ql-block"> 在心情极端郁闷时说给挚友,这是对朋友的极端信仁。在钱的规劝开导下,常度过了一生的最难过的日子,就连他后来打成右派时也没有表现出那么颓废。</p><p class="ql-block"> 常风先生和钱钟书保持了一生的友谊,一个中规中矩,一个幽默风趣,就连到了晚年也是这样,1982年常先生的姑娘常立奉父命去看钱钟书夫妇。钱让常立给她父亲带回两本书,一本是他自己的著作《围城》,一本是中译本《奥勃洛摩夫》。并且和常立说:“你父亲就是0bI0m0v,是在学校时我们给他起绰号”。</p><p class="ql-block">《奥勃洛摩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伊万·亚历山德罗维奇·冈察洛夫创作的长篇小说中的主人公。</p><p class="ql-block">小说讲述地主少爷奥勃洛摩夫活泼爱动却养尊处优,视劳动与公职为不堪忍受的重负。尽管他设想了庞大的行动计划,却无力完成任何事情,最后只能躺在沙发上混日子,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懒汉和废物。大家都把他视为“多余人”。</p><p class="ql-block"> 把此书送给常是钱氏的幽默?还是让常先生要老有所为?或者仅仅表明和常关系的亲密度?现在已无从得知,但常先生与钱钟书是昵朋挚友确是真实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谈笑有鸿儒</span></p><p class="ql-block"> 刘禹锡的陋室铭有一联名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把这句话套在常风先生身上再合适不过。也许我孤陋 寡闻,在那个时期的山大校园里,没有一个人能像常风先生和这么多的大文豪,这么多的名人亲密地往来。</p><p class="ql-block"> 2018年,外语系72级同学合写《别样年华》一书, 我曾经的大学老师,曾经的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正仁先生给我发来一张照片。并附着一个短短的说明:“广锁,找出这张十分珍贵的照片。发给你,望能在《别样年华》一书中派上用场”。这张照片经多方合实,照片的拍摄地点应该是北平王府井福安楼(在帅府院对面,过去曾是严复的故宅)时间应该是1948年10月23日。</p><p class="ql-block"> 李长之 (1910~1978)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1936年出版《鲁迅批判》产生影响,20世纪30、40年代至50年代是名声显赫的批评家,后被错化为“右派”,名字从内地学界和出版界消失。</p><p class="ql-block"> 梁实秋:和鲁迅拍过桌子,国内研究莎士比亚大家。台湾写《乡愁》诗人余光中评价他说:“莎士比亚只写作了二十年,梁花费三十六年时间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而他的《雅舍小品》却成了出版社的神话,数不清的再版,弄不清楚的盗版。朱光潜说:“梁的大作《雅舍小品》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在他翻译莎士比亚著作的贡献之上”。</p><p class="ql-block"> 杨振声是朱自清的朋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院成立时由他任系主任教授。五四运动时,和许德衍火烧赵家楼。也是响当当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俞平伯自不必说,早在我们上初中的时候,就知悉俞平伯评红楼梦,他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p><p class="ql-block"> 朱光潜,一般认为他是继王国维之后的美学宗师人物。1948年底,国民党抢教授去台湾,胡适排第一,他排第三。可知他在当时的名望和学识。 </p><p class="ql-block"> 善秉仁神父应该是法国人,他喜欢结交中国文人,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和赵燕声一起编了两本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史料,一本是英文的《中国现代小说戏剧一千五百种》(罕见《中国现代小说戏剧一千五百种》1500 MODERN CHINESE NOVELS & PLAYS)另一本是法文的《说部甄评》(Romans a Lire et Romans aprosciri)。(常先生一百年纪念文集里,谢泳)为什么善秉仁神父面色模糊呢?书中讲是因为文革中常先生家人害怕这张外国人的面孔带来麻烦,故意涂抹过的。)</p><p class="ql-block"> 沈从文的代表作应该是《边城》,胡适夸他是天才,“是中国小说界里最有希望的人才”。1988年,86岁的他进入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最终五人候选名单,评委马悦然证实,他获奖的可能最大。可惜没等到诺奖的最后决定就去世了。 那像日本名字的川岛其实是笔名,他的大名叫章廷谦章,早年就学北大,听过鲁迅先生讲课,后随孙伏园往访鲁迅,遂与鲁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1924年与鲁迅、孙伏园等发起创办《语丝》周刊,章因认真努力颇得鲁迅好评。</p><p class="ql-block"> 冯至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很大影响,鲁迅先生称誉他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先生也是著名的学者、作家和翻译家,在诗歌、历史小说、散文、杜甫研究以及歌德、海涅作品翻译和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p><p class="ql-block"> 赵先生就是赵燕声。常先生的清华同窗,他父亲是民国的交通次长,他的妹妹是民国名媛赵一荻。</p><p class="ql-block"> 常风先生和这些文人来往是由于两次机缘。第一次机缘是1935年,常先生告别了他执教两年的太原平民中学来到北平。叶公超,闻一多和林徽因正筹办一个《学文》的同人刋物。所谓同人刋物,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组成一个小群体之后创办的刊物,一般不接收外来投稿。他的老师叶公超鼓动他认捐15元资助刋物并成为该刋物的发起人。其时,北平以北大,清华为中心聚集了一大批文人。有胡适,周作人,朱自清,俞平伯,冯至,废名,这些人都是“五四”前后蜚声文坛的宿将。后来,徐志摩,叶公超,沈从文,朱光潜,杨振生,萧乾也陆续从外地或国外来到北平。许多时间,他们聚集在林徽因的“太太客厅”,《学文》杂志是“太太客厅”之外的“京派文学群体聚集的文化沙龙。虽然《学文》只办了四期就缺乏经费停办了,确实登载过很有价值的论文和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 1936年,京派文人又开始酝酿创办一份《文学杂志》。由胡适出面和商务印书馆洽谈,编委有朱光潜,杨振生,沈从文,叶公超,周作人,朱自清,林徽因,废名,凌叔华,李健吾,常风。等11人。朱光潜为主编,推举常风为助理编辑,具体负责编辑事务。从叶公超推荐他创办《学文》,到协助朱光潜编辑《文学杂志》,再到《文学杂志》复刋后实际编辑杂志,常先生一步步走向了北平的文艺圈子中心。</p><p class="ql-block"> 由于常先生在北派文艺圈中的影响和地位,他成了以后研究上世纪北派人物一个不可或缺的见证者。 1994年,当萧乾看到常先生的《回忆朱光潜》 的文章时,在给谢泳的两封信中,萧几乎是急迫的向谢建议:。……更重要是抓住像我这样还活着的人一所以山西大学的常风对你十分重要,可以为他录音录像 最近他还为《 学史料》写长文回忆朱光潜呢。总之,你需要更抓紧人的方面。另外一封信中讲:“可以向常风教授请教一下,他是今天几乎仅存的三十至四十年代北京文化界的权威,最好录音。为常风录音更好,务必让他把当时状况好好谈一下”。每次时间不可长。那将是无价之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前排右起:李长之、梁实秋、杨振声、俞平伯、朱光潜;后排右起:善秉仁神父、章川岛、沈从文、常风、冯至、赵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  从1935年到北京艺文中学教书到1952年院系调整回到山西大学,常风先生在北京度过将近二十年时间,那是他在文坛驰骋风云,一生最富有成果,最值得骄傲的年华。回到山大外语系几十年基本上是教书育人。在文学创作上除《逝水集》的七篇回忆文章外,基本上是偃旗息鼓。从曾经和那么多大文豪,大作者齐名到被世俗的烟云淹没,虽然也给山西教育事业做了重要的贡献,应该是有失有得,但总不免使人扼腕叹息。</p><p class="ql-block"> 常立一一常风先生的的女公子在总结父亲一生时说过一段很哲理的话:“父亲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淘气包眼中的 simple?清华园里的Oblomov?学生们的好老师?未来著名作家的引路人?忍辱负重但相信光明一定到来的受难者?其实他始终是个Oblomov,他始终都是个SimpIe。”</p> <p class="ql-block">石子写于2025年3月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