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自古有之,其说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古人为了观测天源,把天球赤道和黄道一带的恒星分成了二十八个星组,叫做“二十八宿”。 它们被划分为东、南、西、北四宫,每宫七宿,分别象征四种动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东方青龙七个星宿连在一起,被人们想象成龙的形象,称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晚上,角宿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就像龙头抬起一样,所以被称为“龙抬头”。二是古人认为龙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农耕的收成则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二月初二,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需要充足的雨水,人们期盼通过对龙的祈求来实现降雨的目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进山,路还是够烂的。应该是前些年大雨冲下来的石头、泥沙堆积。附盖上去的尼龙纱网也不知是为防尘还是防砂石滑落,实际上感觉什么也防不住,也许为别的吧!只是苦了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得小心谨慎,否则一脚踏空后果就难以想象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望向前方,山谷内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石头,我们慢慢地由在石头上跳跃变成了攀爬。</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远远就看见了这处冰瀑,去冬今春因故没能参加活动,原以为与冰瀑无缘了,这次算赶上了末班车,觉得挺意外、挺新鲜,也算是挺幸运啦!</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漫山的大石头令人兴奋,但走起来却不敢有丝毫懈怠,安全总是第一位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儿算是第一处断崖,有点难的地方是断崖中间部位,但只要找到手扣、脚踩的合适位置,是都能顺利通过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当地领队的一句话吊起了大家的胃口,说这是今天的断崖中最简单的,同时催促着大家抓紧时间快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们一路沿着山谷向上爬着,沿途大石头、小断崖一个接着一个。虽然不是很好走,但作为户外人,这样的线路走起来感觉才是最爽快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儿算是第二处断崖了,较之第一个断崖高了不少,没有二十米也有十六、七米样子,大家多是奔着这儿来,所以要爬上去都是没问题的。特别是上半部分有人拴好了扁带,相当于为安全又上了一把锁,也稳定了个别队友的心理儿。作为攀爬,这儿比第一处断崖体验感更好一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每个断崖处,等待的队友都“实践”着这句话:二月二龙抬头,几乎每个人都昂首向天,紧张地向上张望着,一是担心,怕队友在攀爬过程中出现意外。二是学习,从队友向上攀爬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提高自身的攀爬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爬过第二个断崖,接着又是一个小断崖,崖下一个小水潭,虽然冰还没有开化,但是看似已经不能上人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走过小断崖,自己与几位队友先行。望向前方,似乎进入了一个较平坦的路段。因为大家从“地领”的话里领悟到的绝对不止这两个大的断崖,所以个个幻想着前面断崖的惊险与刺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们行不远,便有人喊走错了,原来走过小断崖应该往左进树林,我们无奈折返,大家也选择于此午餐。当大家得知由此就下撤了,都觉得有点意犹未尽,也有种被“地领”忽悠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另有6位队友实在没走过瘾,一行6人又多走出了六、七公里。</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撤的路以砂石为主,虽然偶尔也有滑倒坐地,总的还是比较好走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约14:30,我们就回到了集合点,这是我自徒步以来还是第一次这么早。</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还要等后续队友,大家便到了附近的“窑神庙”一游。窑神庙位于门头沟圈门,是北京现存唯一的窑神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遗憾的是庙门紧闭着,只有庙外的一对石狮子和几株300余年的参天古树见证着香火。庙外的广场上,6尊铜质雕塑展现了采煤、称煤、运煤、售煤等过程,让我们了解了京西门头沟地区煤业历史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随后自己闲逛过桥,本来只是想看看雕刻着“门头沟之源”那块大石头的,到那儿发现那栋建筑才是亮点。原来那是圈门窑神庙前的大戏楼,该楼建于明代,坐东朝西。正面戏台上方清道光十年(1830 年)的“歌舞升平”那块匾,似乎向人们诉说着门头沟悠远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传,门头沟窑神庙原在九龙山静明寺附近,由于山水冲刷,岁久颓移,后在圈门选址重建,今窑神庙为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所存。庙内供奉的窑神文官相貌,武官打扮,身披黄袍,面目凶猛,须发蓬松。也有人说供奉的窑神本是业内资深人士,姓魏。还有老人讲,窑神庙中的窑神塑像脚下有只老鼠,似乎符合当地习俗。门头沟地区曾以老鼠为神,一则老鼠繁殖力强,可求多子多福。再则老鼠善打洞,与穿山采煤异曲同工,所以京西从事煤业的不打老鼠不养猫。有经验的窑工都知道,掌子面上发现老鼠,说明氧气充足可以放心作业,如果井下的老鼠烦躁不安到处乱跑,就可能有灾害发生,需尽快撤离,因此老鼠被认为是窑神爷的化身。</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