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鉴洋湖志》编写第十一次推进会,2025年2月28日下午在黄岩区残联四楼会议室召开。</p> <p class="ql-block">会议由张广星老师主持。主持词:</p><p class="ql-block">今天会议的议题有三项:讨论1,《鉴洋湖志》人物传之现当代人物编;讨论2,回忆录编;讨论3,关于程老师整理编写的地情编。</p> <p class="ql-block">壹、讨论《人物传编》</p> <p class="ql-block">现在先开始第一个议程</p><p class="ql-block">这次推进会,时间隔得比较长,主要是跨年了。虽然在欢度春节中,但大家编写志书的工作并没有停下来。像程制荣老师和陈友宝兄,都还在继续修改地情篇和水情篇。我也趁着春节期间没有出门有集中连片的休息时间,编写和整理了现当代的人物传。上次我曾经拿出来请大家讨论过一次,但那一次仅仅是最初的整理,很多人的资料都没有收到。现在可以说是相对比较完备了。</p><p class="ql-block">整理过的人物编,我打印了三份,又事先把电子版发给大家了。请大家批评指正。有些同事,尤其是晓慧,提了不少指正意见,除了程立鼎的这一条要整体修改我还没有着手之外,其它的我都改了。还希望晓慧继续发表指正意见。我这里先说明三点:</p><p class="ql-block">一是人物编排:分三个部分:抗战人物;鉴洋湖四烈士;乡贤。</p><p class="ql-block">二是详略:乡贤会常务副会长以上的,700字以上,特别突出的,可达3000字左右,如陈思透。其他乡贤,则在300字以内。</p><p class="ql-block">三是篇序排列:各类别按照传主的出生年月排列。</p> <p class="ql-block">资深记者文史专家黄晓慧老师发言。</p> <p class="ql-block">史学航运专家潘学源老师发言</p> <p class="ql-block">路桥公安分局原副书记、副局长陈友宝局发言</p> <p class="ql-block">院桥镇原文化站站长缪新岳发言</p> <p class="ql-block">台州市永宁书画博物馆馆长金也发言</p> <p class="ql-block">路桥区诗词协会会长蔡士达老师发言</p> <p class="ql-block">黄岩区上郑乡原党委书记陈新国同志发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广星老师本议程总结:</p><p class="ql-block">感谢大家的指正。大家所提出的意见,我将在接下来的修改中一一落实,修改后的文本,会再一次放到群里,请大家继续集中精力,纠错指正。</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点要求,是请入传的在座一些同事们尽快把个人简历提交过来。</p><p class="ql-block">我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做好古代人物的编辑。这项工作,前期金也做了大量基础性准备。因为鉴洋湖地区此前没有任何的历史文献流传,所以本次白手起家的撰写,只能依靠家谱族谱的记载了。好在鉴洋湖地区,凡是重要的宗族,都有族谱流传。金也不仅辑录了其中的重要文献,还给每一篇文献进行了标点和释解。其中就有各种人物传资料。在编好古代人物编之后,我也会把它列入推进会议题,请大家审议。</p> <p class="ql-block">贰、梅建群先生介绍《回忆编》修改情况</p> <p class="ql-block">张广星老师发言</p><p class="ql-block">接下来,讨论回忆录篇。</p><p class="ql-block">本人意见:</p><p class="ql-block">这几篇回忆文章,都是有关鉴洋湖畔历史很重要的文献资料,它们都来自于各位作者的亲身经历,而尤为可贵的是,这些作者尽管年高体弱,特别是郑朝来书记,年高九旬了,不仅亲自撰写,而且为了史实的表述准确无误,还多方走动,征求修改意见,其他作者也都是这样做的。这种求真务实的作风,值得我们所有编写志书的人们学习的。</p><p class="ql-block">也有几点意见:</p><p class="ql-block">一,林达河先生的《我与鉴洋湖的故事》中故事二和故事三》过于简单,建议能不能再深入采访挖掘,使内容更丰满些。</p><p class="ql-block">二,《挖泥炭》一文很有价值,但有一个问题,就是作者写的不是鉴洋湖流域的事。收进来有些突兀。我记得我们去考察镇锁桥的时候,程老师指出附近的土地说过,这一片土地就是泥炭地,当年挖掘过,相信当地还有亲身经历者。我们最好找到亲历者来写。</p><p class="ql-block">三,《鉴湖中学校史资料》一篇,虽然很重要,但它纯粹是关于学校的人事变动,可以说是离湖志的关系太远了一点,收进湖志,太勉强了一些。</p><p class="ql-block">接下来请程制荣老师讲话。</p><p class="ql-block">各位,下午的议题至此告一段落,感谢大家热情无私的互相帮助,这体现了大家和衷共济的团结协作精神。古人说过,如切如磋,以抵于成功。一部好作品,就是这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反复切磋打磨才逐渐抵于完美的。在我们的湖志编写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亲密合作的氛围和精神,这是非常可贵的。在今后的持续推进过程中,我们都要本着这种合作的初心。</p> <p class="ql-block">叁、程制荣同志介绍《地情编》修改情况</p> <p class="ql-block">在2025年2月28日第十一次推进会上的发言</p><p class="ql-block">程制荣</p><p class="ql-block">一、地情编电子版的修改,</p><p class="ql-block">第一章,由“泥煤”改成“泥炭”。林家骊的“挖泥炭”放入回忆文章编。“晴雨石”?有根为山。</p><p class="ql-block">第二章采用仙高照片(一是像素高,二是无美篇印):</p><p class="ql-block">①山头陈一节,植入古墓照片,以补陈氏宗谱之缺。</p><p class="ql-block">②黄晓慧老师搜集的杨晨墓照片供蔡士达老师采用。</p><p class="ql-block">③仙高搜集的“六架山”碑,供梅建群在“灵康庙”使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③“太湖山碑记”供陈友宝在“水情编”采用——“鉴湖之水太湖来”。</span></p><p class="ql-block">④如果金保财详写泥炭了,那么我在第一章中,就略写“镇锁桥北面东西两边的鉴湖村(原鉴洋村、山头陈村)水田下存有泥炭,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曾经进行过采挖。”</p><p class="ql-block">⑤户数、人口数截止2014年。(《黄岩区地名志·凡例三》“有关村落户数及人口数等参考2014年普查资料撰写”)</p> <p class="ql-block">会议临近结束前,程制荣同志说</p><p class="ql-block">呈报。2025年2月20日上午院桥镇宣传办夏姝姝同志联系我填报“百大文化项目”的主要内容,完成时限。我填报是2026年底。</p><p class="ql-block">(鼓励的话)夏说:有各位老师实乃鉴洋湖之幸。</p><p class="ql-block">坚持是一种品质。</p><p class="ql-block">从2024年12月20日下午《鉴洋湖志》编写第十次推进会以来——春节期间,大家不舍不弃,坚持编写和修改。</p><p class="ql-block">前路漫长,只要我们坚持不舍,完成《鉴洋湖志》编写。</p><p class="ql-block">1946年生的金保财催问我:“《鉴洋湖志》编写进度,甚念。”</p> <p class="ql-block">小结</p><p class="ql-block">张广星老师对本次推进会作了小结:各位,下午的议题至此告一段落,感谢大家热情无私的互相帮助,这体现了大家和衷共济的团结协作精神。古人说过,如切如磋,以抵于成功。一部好作品,就是这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反复切磋打磨才逐渐抵于完美的。在我们的湖志编写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亲密合作的氛围和精神,这是非常可贵的。在今后的持续推进过程中,我们都要本着这种合作的初心。</p> <p class="ql-block">本美篇照片由国家一级摄影师程仙高拍摄和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