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大明的尘烟

游丽

<p class="ql-block">  七年前我曾看过张宏杰写的这本《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里面具体的内容记得不甚清楚,只对明初移民中记载的“重甲、背手、解手、随礼风”典故的由来记忆深刻,近日又花半个月的时间重读了这本经典书籍,去了解大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是当时33岁还任建行客户经理的张宏杰,利用业余时间写就的一本长篇历史小说,以深刻诙谐好玩的语调将大明王朝276年的辛酸历史用七个人物串联起来:明朝十六帝经1368年的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至1449年的土木之变,标志者明朝由盛转衰,最终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后灭亡,随后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多个政权,包括南明和明郑时期,直到1683年清军攻克台湾,明郑时期结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书选举了七个能反映大明王朝运作规则的人物:一个皇帝朱元璋,一个篡位者朱棣,一个清官海瑞,一个太监魏忠贤,一个造反着张献忠,一个叛徒吴三桂,一个忠臣郑成功。</p> <p class="ql-block">  <b>首先登场的是大明开国皇帝小名朱重八的朱元璋。</b>他从小在饥寒交迫、家破人亡、亲人离散的环境里成长,16岁在皇觉寺只做了50天的小和尚生活,被迫三年流浪,他在乱世中走投无路参加了郭子兴的起义军,凭着重视军纪、善于打造仁义之师的品牌,对书籍的兴趣和对知识分子的态度,持重的军事个性这3点让他在诸雄中脱颖而出,成就帝王之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1年的皇帝生涯,朱元璋是唯一没有背叛农民理想的起义领袖,终其一生在为实现农民乌托邦而艰苦奋斗。通过“徙富室以实京师”的借口将江南富户大规模强制迁移到应天,制造著名的“空印案、郭恒案、胡惟庸案和蓝田案”这四大冤案,来抄没地主阶级富户的财产。明初社会较大地主占全体的15‰,帝国90%以上都是小农,达到他心目中“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的理想社会雏形,对于弱势群体建立制度化的福利救济,进行互助社的探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便于管理,朱元璋建立了中国古代史,同时也是世界史上最稠密的户口制度,推行网格化管理。如需出门要开介绍信或通行证,旧称“路引”。他花了六年时间七次删减,编写了一部《皇明祖训》,里面规定了他设定好的每个接班人的行动轨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通过独裁专制规定老百姓的衣着穿戴、居住面积、生活细节等小事,让百姓习惯与屈从不合理的现实,形成集体潜意识,以此精神训化行动,用宣讲的六谕来教化百姓,化名成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代帝王中,朱元璋是对贪污腐败最深恶痛绝的一个。他投入巨大的资源来扭转风气,早期的监察官员和锦衣卫特务组织、晚期的学《大诰》运动,但根深蒂固的贪渎文化也没有绝迹。想让官员不贪几乎如“饮马守水、饿犬护肉”一样不现实,大的腐败案消失、小的仍层出不穷,而低薪制又加剧腐败的蔓延,最终大明以中国历史上最腐败的王朝之一被载入史册。</p> <p class="ql-block">  <b>大明的第二张面孔是形神毕肖老皇帝的明成祖朱棣。</b>太子朱标未及接班就撒手人寰,在26个儿子中排第四的燕王智商、素质能力远超其他兄弟,因出身顺序的决定只能被熟读经史的儒臣一口否决,朱元璋最终立太子的次子朱允炆接班,即建文帝。接班后他迫不及待的主动下手削藩,燕王朱棣打着“奉天靖难”的道德外衣起兵三年攻入应天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朱棣与他父亲唯一的区别,不过是一个精通经典的流氓。他即位后发扬朱元璋的余烈,创立东厂恢复锦衣卫,大搞特务组织统治,制造恐怖气氛、相互提防,由此天下安如磐石。而他更勤奋努力、自我节制,竭尽全力建功立业,洗刷篡位者的名声,他数兴大工、建造北京城,修建大报恩寺,铸永乐大钟,编写《永乐大典》,打破父亲的海盗政策,派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亲率大军五征漠北,不断向外扩张。在他的统治下,大明国力强盛、人民富庶、政治安定、文化繁荣,朱棣成为明朝最耀眼的永乐大帝。</p> <p class="ql-block">  <b>大明的第三张面孔是清官海瑞。</b>45岁鬓角发白的县学教谕凭着“狷介”的名声破格晋升为县令。那是他任教谕的第二年,他的上层来视察,两名副手上前叩身下拜,海瑞夹在中间站而不跪,只拱了拱手,他因遵循建朝礼制拜而不跪,在讨好上级跪迎成风的明朝成为另类,得了“笔架先生”的外号,他也把这种另类精神贯彻到仕途生涯的始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年丧父的海瑞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儒学教育下,时刻要求自己不能偏离圣人的教诲,养成了耿介、顽强乃至偏执的性格。他任县令后将所有的不合理收费一刀切,拿着每月五两的低薪银子,业余开荒种地养活一大家人,成了官场的“海怪物”,处处以朱元璋的祖制为依据,不越规矩一步,让其他同僚官员没法忍受,官员们只好联合倡议让他升为京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海瑞在任京官时意识到帝国政权的根本在皇帝,于是上书痛骂明十一帝嘉靖皇帝无道。他狱中十月等死,却等了新皇帝隆庆皇帝登基,56岁的海瑞又迎来了应天巡抚的政治生涯高光时刻,他仍然守着200年前的太祖古训,让他仕途生涯连连受挫,然后痛骂满朝大臣后挂冠而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万历13年72岁的海瑞又被启用,上任后仍延续以前的刚硬做法,官员们弹劾海瑞,皇帝说出心里话,清官们不适合当局任事、参与实际权利运作,只适合“用之镇雅俗,励颓风”,让大家来学习,成为一个精神偶像而已。</p> <p class="ql-block">  <b>大明王朝的第四张面孔是一个开得过分的玩笑,一个不识大字的太监魏忠贤掌握了国家的大权。</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出生在河南肃宁游手好闲的魏四,为了摆脱贫穷的农民生活,22岁已成家立业的他净身入宫当了一名太监,进宫30年,取名“李进忠”的魏四仍停留在伙食管理员的职位上,因他得到伺候的主子王才人和皇孙朱由校喜爱,让他恢复了他的本性改名“魏进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小在奶妈太监和宫女们照顾下长大的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即位后对木匠活尤为感兴趣,情同父子的魏进忠就成了小皇帝最信任的太监,被任命为司礼监秉笔,代替皇帝批答奏折。轻而易举获得帝国权力的魏进忠首先给自己改名叫“魏忠贤”,大肆拉拢“孝子贤孙”培养党羽,俗称“九千岁”,成了朝中巨霸。60岁时因天启帝朱由校去世,新皇帝明十六帝崇祯朱由检登基,赫赫扬扬三五年的魏氏家族被时代土崩瓦解、灰飞烟灭了。</p> <p class="ql-block">  <b>大明王朝的第五张面孔是在劫难逃的造反者张献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末专制制度腐败,老百姓民不聊生,三年灾荒甚至出现人吃人现象,农民纷纷起义。出生于底层社会的张献忠,起义前是一名捕快,屡屡违纪被革职,走投无路投了军,在军营里又犯下死罪,虽免死罪出狱后穷无所归,遂投入起义军,具有强烈的反社会型人格。经过十多年的拼杀,张献忠于崇祯17年1644年在成都开朝,国号大西,自称“大西王”。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献忠为人非常聪明而且深沉狡诈,但他不爱学习,以文盲始以文盲终,一生没认得几个字。虽建立朝代却缺乏策略,没有学会治理帝国这个需要同时处理各种事情的“弹钢琴”的艺术,后来清军节节入川东,川南又逐渐为南明军队攻占。史料记载由于缺乏军粮,张献忠军队曾经把死亡者的尸体“剐之割之制成腌肉,以充军粮”,他行至凤凰山遇刺身亡,年方41岁,至今仍有张献忠崇拜即是暴力神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  <b>大明王朝的第六张面孔是无处收留的叛徒吴三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闻名朝野的孝子良臣吴三桂,在16岁半大孩子时,父亲吴襄率兵500人在例行巡逻遭遇皇太极的4万军兵,少年吴三桂率20多名家丁杀入清军救出父亲,成为受用不尽的声誉传奇,之后高中武举一路仕途坦荡,31岁已破格成为辽东提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大明王朝历经几个世纪的累积,衰败之势就像脱缰的马车冲向万劫不复的终点,崇祯皇帝虽竭尽全力,也无力回天。在这明清交替的关键时刻,真实的吴三桂在求生本能的指引下,学习舅舅祖大寿、学士洪承畴,撕掉了身上“忠臣”的道德外壳,完成了顶发剃掉、脑后梳一条猪尾巴辫子的精神葬礼后归降满清,而后亲扫李自成大军、灭南明永历帝,被封为云南平西王。少年康熙亲政后对吴三桂撤藩,吴三桂起兵反抗,五年后67岁的吴三桂在绝境中死去。</p> <p class="ql-block">  <b>大明王朝的最后一张面孔是忠臣郑成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郑成功是中日混血儿,他的父亲郑芝龙是东亚海洋上最有名的海盗,他的母亲是日本人,七岁前在日本长大。郑芝龙是明朝的一名海军高级军官,优越的家境,天赋的杰出才华和一帆风顺的成长经历,培养了他强烈的自信心、优越感和贵族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隆武帝召见时特喜欢他,遂赐姓“郑”、兼赐名“成功”。第二年1646年,清军大举南征,父亲郑芝龙见明朝大势已去准备投降,郑成功却拒不从命,与父亲彻底决裂,他写下了中国史上独一无二的“教父篇”,要父亲“自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郑成功起兵十余年,每日都在“忠”“孝”的夹缝中煎熬,最后以牺牲“孝子”为代价,以期成就“忠臣”,熟料南明永历帝被吴三桂擒杀,他的忠诚变得毫无意义,最后39岁在病床上忠孝两亏、死不瞑目。</p> <p class="ql-block">  读完这本361页的史书,我的头脑被这七个人物不停轰炸,他们好像穿越时光向我走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意难平地讲</span>述他们过往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和委屈心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也理解了朱元璋这个想让大明千秋万代的老村长;也理解了朱棣顶着骂名一丝也不敢松懈的这架马车驭手;也理解了海瑞只是官场的遮羞布、是厕所窗台上的一盆塑料花这个事实;也理解了不识大字硬推上马的魏忠贤的膨胀心态;也理解了张献忠没有文化即使坐上皇位也倒闭的无奈;也理解了吴三桂被钉在叛徒的道德耻辱架上的惶恐不安;也理解了忠孝难以两全的郑成功死不瞑目的深深遗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以文学化的笔法描述了七个人物在历史场景和文化的境况,剖析其生命历程背后难为人知的艰辛焦灼和不得已,展现出大明王朝既强大又虚弱、既意志决绝又精神溃散的全貌。隔了六百年的历史尘烟,他们的生命光芒也依然能穿透文字的覆盖,明亮我们的视野,照亮我们喜爱历史的情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