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李作东(1832一一1859年),讳葵园,字作东,号旭初。生于清朝道光12年12月初3日。北门坊仕诚公第十六代裔孙。他从小深受族中儒家文化的浸润,秉承“耕读传家,清白明世”的祖训,有良好的家风家教。</p><p class="ql-block"> 李作东幼时赋性聪颖,豪迈有大志。年稍长就与人说:“案头讲学,揣摩贴括,一落孙山,处处皆疵,士不逢知己,纵有经天纬地之才,莫展改君泽民之志。”他的父亲听后感到他有异才,刚成年时便援例为之纳粟捐授同知,诰命朝议大夫,签分广西。(同知是明清时期的官名,是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因事而设,每府设一二人,无定员。同知负责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朝议大夫是清朝从四品文官的散官官阶。清朝的散官是按照你实际的官职品级来相对应授予的一个称号,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公务员职级制度,是个虚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作东在广西任职期间其家人在家乡设立的务本书屋,此屋可惜在2024年10月13日被顽童玩火酿成火灾烧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作东在广西任职期间其家人在家乡设立的务本书屋,此屋可惜在2024年10月13日被顽童玩火酿成火灾烧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李作东在入职晋谒上司时,面对上司的诘问对答如流井井有条;陈述条理清淅,所述治理策略有独特的见解,见识别具一格,认为桂西山险,民情悍黠,只要有作为的官员是可以使民众信服的。上司赞尝他的对答,对其青睐有加,深受器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 道光30年(1850年)李作东赴广西上任,先后在那地州、河池州担任知州(那地州是今南丹县周边的一些地域;河池州是今河池市宜州区。清朝时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长,是地方州府的最高行政长官)。后陞授西隆州知州(今隆林各族自治县,是当时的直隶州,管辖的地域比前两个州更多)。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那地、河池、西隆三地紧邻,位于广西西北部,处在滇、黔、桂三省交界地带,境内山峰连绵,重峦叠峰,沟壑纵横,石山面积占总面积的35%,土山面积占65%,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是个穷乡僻壤之地;当地是多民族聚居区,境内有苗、彝、仡佬、壮、汉等5个民族;民风彪悍,民族间常因争资源争地盘等原因发生械斗。作东在任内采取怀柔策略,与少数民族土司多联系常沟通,以发展生产为导向,引入家乡的先进耕种技术,取得良好的效果,当地人称其“鸣琴鹤化,政声丕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网络图片,图文无关)</span></p><p class="ql-block"> 清道光24年(1844年),洪秀全偕冯云山在广西以传教作掩护,秘密进行反清活动。道光30年(1850年)夏,洪秀全发布总动员令,号召各地拜上帝会众到桂平金田村“团营”。咸丰元年(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聚集2万余人在广西金田村正式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一时整个广西鼎沸,遍地战火,直至太平军北上攻城略地,广西压力稍减,战火亦趋平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 太平军于咸丰3年(1853年)3月23日攻入南京城,并定都南京改称天京。定都南京后,领导层便进行权力瓜分,大肆封王封官。由于权力分配无法达到尽善尽美,便出现了部将间相互倾轧。为争权夺利而相互残杀,内讧不断。洪秀全等高层领导因怕部将叛乱夺权,也排除异己残杀有功将领。一时间南京城中乌云密布,人心惶恐,时有某将领被亲王诛杀的消息传播。不少将领为避祸乱和保存实力,率部脱离南京另图发展。</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 咸丰6年(1856年)天京事变后,石达开为韦昌辉所迫害,一度逃离天京,事件平息后返回,稳定局面,主掌朝政,由于受到洪秀全之猜忌,石达开于翌年6月再度从天京出走。东西转战,流动于南方各省。</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网络图片,图文无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咸丰9年(1859年)5月,石达开退入广西,其部属的一支部队途经西隆,占据了滇、黔、桂三省交界的部分州县。一时广西战火又起,敌氛逼近,一夕数惊,人心惶惶,一时昔日一官难求的仕宦被视为畏途,南丹州没人愿去担任知州。上司熟知李作东年富力强精明能干又敢于担当,下令让李作东兼任南丹州(今南丹县)知州。幕友劝其请假省亲归休暂避,作东回答道:“上司信赖我,把两个州的重担交给我,我怎敢临阵脱逃?惟有捐躯报国而已”。幕友们都四散逃走。作东坐镇署衙,谈笑自若弗听杂音,并以书遗家人云:“当于贼不两立,不求生以害仁,男儿报国,是其时也。但全忠不能尽孝,毋以我为念!”。家书传回家乡,乡亲们听到后都非常伤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网络图片,图文无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咸丰9年(1859年),奈何溃军声势浩大,南丹州治被攻陷,作东亲率官兵奋勇当先,与溃军巷战,终因寡不敌众不屈就义尽忠报国。遇难时年仅二十八岁。他的敌人钦佩其节操,为之殡殓,好好的安葬了他。噩耗传到上司处,上司为之痛悼,为嘉奖其忠义,奏请朝庭追赠云骑尉世职(清时云骑尉是世袭爵位,不是官职;是正五品军功世爵),牌位进入南丹州昭忠祠永享祭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李作东的妾王氏目睹丈夫以身殉国,苦于当时丈夫的故乡也正在经历战乱而不得归,只好写信告之李作东在故乡的家人,她自已则回了湖南娘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 <p class="ql-block"> 光绪十九年(1893年),李作东在故乡的孙子李恂如绕道湖南到广西,找到祖父的安葬之地,取骸骨带祖父回家。艰若跋涉近一年,才把祖父的骸骨背回故土安葬,使李作东最后落叶归根,魂归故土。第二年仅二十五岁的李恂如也因积劳成疾逝世,令人扼腕痛惜。 </p><p class="ql-block"> 李作东在故乡的正室钟氏,被旌表节孝诰封恭人,于民国四年(1925年)寿终内寝,享寿八十有四。生前五代同堂,儿孙绕膝。</p><p class="ql-block"> 太平军的功过我们不作评论,但不论是那个朝代、那种社会制度,政府都需要忠于职责克己奉公、危难之际临危受命、勇于担当的官员,李作东生平刚毅,临难不苟,砥砺忠贞的大仁大义值得称领;他大节昭然,垂范千古,政绩在民,碧血丹诚的形象在当今仍有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李作东事迹收入民国版武平县志的列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