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梅雨</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4139461</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p><p class="ql-block">在童年的记忆深处,有一块小小的、薄薄的杏色长方形橡皮,安静地躺在那里,却总能在不经意间,掀起我对童年那段纯真岁月的怀念。每当我看到它,时光的潮水便汹涌而来,将我带回到上世纪70年代,那个充满泥土芬芳和质朴情感的小村庄。</p><p class="ql-block">那时的我,在村里的小学读书。学校的条件极差,教室简陋,桌子是用砖块垒成上面抹了水泥的那种。生源也少,每个年级多则十来个人,少则五六个,一个教室里同时容纳两个年级,中间用一条窄窄的过道无形的隔开是常有的事,当时称作“复式班”。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和三年级在一起。我们的老师,是从知青点派来的女知青,叫李秀叶。初次见面,李老师便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高高的个子,修长的身材,面容清秀,一双亮晶晶的眼睛仿佛会说话,举手投足间,两条齐肩的小辫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摆动,操一口特别好听的普通话。她活泼可爱浑身散发着青春活力的模样,瞬间点亮了我们黯淡的教室,也点亮了我们原本平淡的校园生活,给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新鲜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李老师虽然年轻,却对教学充满了热情和耐心,她认真负责,非常辛苦。她一个人要同时兼任两个年级所有的课程,先给二年级上课,上完布置好作业,再给三年级上。她在黑板前忙碌的身影,是我们童年里最熟悉的画面。晚上放学后,我们还要组织学习小组,每天轮流在同学家写作业,李老师每天晚上都要到各学习小组检查辅导学生写作业。遇到上音乐课,便是大家最快乐的时光。李老师能歌善舞,教会我们好多歌曲。至今我仍记得她表演《我们的祖国像花园》时边唱边舞的情景。她的歌声清脆悦耳,舞姿轻盈优美,纯真的目光满是孩童般纯粹的喜悦与热忱,仿佛带着无形的力量,紧紧地吸引着我们,让大家的视线一刻也无法从她身上移开,沉浸在她用舞蹈和热情构筑的美妙世界里。眼神中满是羡慕与崇拜。</p><p class="ql-block">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和李老师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她不仅教我们知识,还教我们唱歌跳舞、画画,给我们讲外面世界的故事,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在那个精神和物质匮乏的年代,她的到来,就像一束光照进了我们的生活。</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次,旗乌兰牧骑来招收演员,一下就看上了年轻貌美多才多艺的李老师。这对于李老师来说,是一个走出乡村、迈向更广阔舞台的绝佳机会,可她却不舍得离开我们,毅然拒绝了。在我们那个小镇唯一的照相馆橱窗里,还曾摆放过李老师参加文艺汇演表演《草原骑手》的剧照,那照片里的她青春靓丽,笑容灿烂,路过的人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1978年,知青返乡的浪潮席卷而来,李老师也要离开了。得知这个消息时,我们都懵了,心中满是不舍。那是个星期六的下午,我们两个年级的同学,早早地来到破旧狭小的知青点,将屋子挤得满满当当。大家像一群无助的小鸟,围在李老师身边,叽叽喳喳地说着不想让她走的话。有几个小女生都抱着李老师哭了。</p><p class="ql-block">李老师看着我们,也留下了不舍的泪水。她拿出备好的糖块给我们分发,还为我们每个同学都准备了小礼物,有的是一块橡皮,有的是铅笔,还有的是铅笔刀和格尺。当她把那块橡皮放到我手里时,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夺眶而出。这块橡皮,承载着她对我们的关爱与期望,也成了我童年最珍贵的回忆。</p><p class="ql-block">李老师走了,带着我们的不舍和眷恋,消失在了那条通往远方的土路上。从那以后,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再也没有见过李老师。</p><p class="ql-block">马上就要三八节了,我在心里默默祝福李老师节日快乐。我知道,那段和李老师一起度过的童年时光,是我生命中最温暖、最珍贵的宝藏,也一定是李老师青春岁月的不朽记忆。在那片质朴的乡村天地,她用热忱与关爱浇灌我们成长,那些与我们相伴的日子,想必也填满了她青春的美好回忆。而那块珍藏在记忆中的小小橡皮,是打开这座宝藏的钥匙,让那些美好的回忆永不褪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