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怀念外国语学院的奠基人》一一摘自王维刚著自传

蜀渠水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左为现外语学院党委书记刘天能</i></b></p> <p class="ql-block"><b>  今年是我们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建校71周年(1952年创建之初,称都匀师范学校)。70年,学院历经都匀师范、都匀师专、黔南五七师范大学、黔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黔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71年,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在省、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支持下,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和行政带领全院师生员工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本文简述外国语学院创建44年的发展变化,回忆改革开放初期创建外国语学院的一些人和事,以纪念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建校70周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左为现外语学院党委书记刘天能</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一、创办初期的外国语学院</b></p><p class="ql-block"><b> 1978年4月国务院批准成立黔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同年秋招收1978级英语专业学生50名(两个班)。当时党政管理由中文系代管,杜永文老师主持英语专业的教学工作,教师还有纪德申和史健等老师。1979年暑假,黔南州教育局从平塘县和惠水县调入王维刚、杜昌文两位老师,同时从兰州大学分配来了艾礼瑶老师。第二年又从贵师大分配来了彭亚利老师。我上了78级一段时间的课并担任班主任后,就在1980年2月﹣6月与77级中文专业留校的许成群和沈丽贞两位老师(该两位老师一是上海知青,一是广州知青,英语基础较好,都参加了1978级学生的辅导教学等工作)一同赴重庆西南师范学院"高校师资班"学习。1979级招生30名,1980年招生50名。1980年从瓮安、贵定调入张国荣、丁章和苏民等老师,还有留校任教的许成群、沈丽贞、姚华等老师,并组建了中共外语系支部,书记为丁章同志。后又陆续从贵州师范大学和贵州大学分配来了张信敏、韩军征和贾林海等老师,逐渐组建了基本的教学队伍。1984年1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黔南教育学院,英语专业开始培训初中英语教师。1993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黔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黔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3月28日,国家教育部批准组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由原师专外语系与黔南教院英语系合并组建而成,时教职工约3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17人,牵头人为王维刚、王盛军。2015年黔南师院改制,外语系改为外国语学院,现任院党委书记刘天能,副书记陈重,院长韦启卫,副院长周祁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第一排左起依次为:张国荣、王维刚、罗时法(校长)、陆恩智(校书记):第一排右起依次为:杨炳武、费小平;第二排右四为许成群(原系副主任)。</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二、今天的外国语学院</b></p><p class="ql-block"><b> 经过创建四十五年以来的发展,今天的外国语学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2000年开始招收第一届英语专业(师范类)本科生。2011年英语专业(旅游英语方向)开始招生。2014年商务英语专业开始招生,同年首届学科教学(英语)教育硕士研究生获批开始招生。2017年获批增设日语专业并开始招生。现有在校本科生870余人,硕士研究生近40人。我院英语语言文学学科是省级重点支持学科,英语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在2018年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中位列全省高校英语专业第二名,并于2019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 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现有教职工67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55人,其中博士7人,在读博士5人,硕博教师占教职工总人数82%。教师中有毕业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泰国、菲律宾等国外知名高校的博士和硕士,也有毕业于北京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上海外国语大 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研究生。目前已形成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年龄、学历、学缘、职称等结构较为理想,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b></p><p class="ql-block"><b> 外国语学院科研成果丰硕。目前学院有"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研究所"、"大学英语教学创新团队"和"应用英语教学研究创新团队"等研究所和创新团队。近年来教师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省教育厅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在国家级、省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0余部,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和译文300余篇,教学和科研成果获奖60多项。外国语学院的教学设备和条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有多媒体现代化语言实验室10个,情景语言实训室2个。还有外语教学调频广播电台,配有计算机房和教学录音、录像设备。音像图书资料丰富,为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可靠保障。在对外交流方面,与国内外的许多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经常选派教师到这些院校进修访学和交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左起依次为:韦启卫(外语学院院长)、王维刚、Jim (前外籍教师)、周祈林(副院长)。</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三、怀念外国语学院的老人们</b></p><p class="ql-block"><b> 外国语学院创建初期,有杜永文、丁章、苏明和纪德申等四位老知识分子。他们求学或工作在战乱和动荡的时代,经受了太多的磨难,除了艰苦生活的洗礼,还承受了频繁政治斗争带来的心灵创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推翻了反动的"两个估计",砸碎了"四人帮"强加在广大教育工作者身上的精神枷锁,极大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邓小平同志说:"中小学教师也有人才,好的教师就是人才。要珍视劳动,珍视人才,人才难得呀!要发挥知识分子的专长,用非所学不好。"这四位老师就是在小平同志的这个讲话精神指引下,1978年到1980年底先后调入黔南师院外国语学院,他们为外国语学院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外国语学院的奠基。下面重点介绍杜永文老师和丁章老师。</b></p> <p class="ql-block"><b>  杜永文老师,1927年出生,贵州省黄平县旧州镇人,苗族。1951 年毕业于贵阳师范学院(今贵州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并分配到龙里中学任教。建国初百废待兴,受帝国主义封锁包围,"向苏联学习",很多中学都未开设外语课程。高中也仅有少数学校开设英语,而大多数开设俄语。因此,杜永文老师很多时候都担任代数和几何课程。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讲话,科学的春天重返神州大地。杜永文老师是第一个调入黔南民族师专的英语教师。在州委和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杜永文老师挑起了协助筹建外语系的重担。我1979年暑假从平塘师范调入师专,开始接触他老人家。杜老师在教学上是一位严师,他为人师表,无日无时都是从严,从细做起。他课前充分研究教学重点和难点,上课从来不迟到早退,讲解细致耐心。他对学生要求极严,学生的作业,哪怕是一个字母写错了,他也从不放过。我到师专任课后,他老多次听我的课,多次指出我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回想起来,杜老师慈祥的面容,谆谆的教诲,以及精湛的教学都是我挥之不去的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杜永文老师1978年至1980年主持外语系的筹建和教学工作,1985年至1987年担任外语系主任,为外国语学院初期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杜老师最有建树,最为丰硕的成果是英语语言学方面的学术研究。他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融为一体,独自完成了三部专著:《综合英语语法》(1981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英语疑难词语词典》(1991年)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获西北西南九省区优秀图书评比二等奖;《英语语法分析全书》(2001年),北京知识出版社出版,2002年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由于教学和科研成果突出,1987年杜永文老师由讲师破格评为教授,1994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二等奖,同年也获得黔南州委、州政府科教兴州奖,2001年获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杜永文老师曾担任贵州省外国语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黔南州政协第八届委员,连任贵州省政协第六、七届委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1984年丁章主任(中)与杜昌文、王维刚在荔波</i></b></p> <p class="ql-block"><b>  丁章老师,1927年出生,贵州省瓮安县人。瓮安中学读完初中后考入贵阳国立十四中高中部(抗战时期内迁的原中央实验学校,即现在的南京师大附中)。高中毕业后考入国立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49年毕业前夕,"百万雄师过大江",学校由南京迁广州,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再迁重庆,路过贵阳时离开学校返回老家瓮安。解放后参加革命,历经剿匪、土改等政治运动,曾任瓮安草塘区副区长、县教育科、民政科等党政机关的负责人。大部分时间都在搞农村工作,后又调瓮安中学工作。正如丁章老师自己说的,"用非所学,但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得到了学习改造,无怨无悔。一九五七年"反右"平安无事,"文化大革命"在劫难逃,受到不公正待遇,一言难尽。拨乱反正得到平反昭雪,由瓮安调到都匀,在黔南师专才算归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丁章主任晚年主编的两本著作</i></b></p> <p class="ql-block"><b>  丁章老师是我的老师,1962年,我在瓮安中学读高三时他又调到中学担任教导主任,并给我们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课程。1980年底到师专后,他担任中共外语系支部书记兼主任。他焕发青春的活力,积极投入到外语系的党建、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工作。在学校的支持和他的努力下,外语系安装了全州第一个语言实验室,建立起较丰富的图书资料室,逐步改善了外语教学条件。当年外语系被评为全省教育战线先进单位,丁章老师出席了贵州省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大会。他连续三次亲自带领1979级、1980级和1981级分别赴惠水、平塘和三都进行教育实习。在平塘实习,时任县委书记况明高亲临民中课堂听实习生上英语课,领导对英语教学的重视关心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平塘和三都实习,我都随同一道。他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对实习工作各方面的部署和安排,运用自如的工作方法和超强的记忆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喝了平塘水,吃了平塘饭,要为平塘教育作贡献"!这是他在实习队师生大会上发出的动员令。实习生在他和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努力认真备课上课,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平塘民族中学特意给师专党委写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对我们的实习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这次实习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超过了预料的效果,为黔南师专争得了荣誉,可算是得了一枚金牌"。并表示"欢迎你们再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1980级毕业生合影,第二排左起依次为:沈丽贞、姚华、杜昌文、邱月英、丁章(系主任)、樊黎明(校长)、刘希云、苏民 王维刚、杜永文、艾礼瑶、彭亚利。</i></b></p> <p class="ql-block"><b>  1983年9月至1984年元月,在学校和系里的安排下,我又赴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教学法研究班"学习研究,返回后就主讲"英语教学论"和"毕业论文指导"等课程,从此主持外语系的教育实习工作。记得1984年和1985年在丁章老师的领导和安排下,连续两年外语系都去荔波县实习,都受到时任荔波县委书记王元为首的县四大班子领导的接见和欢迎。时任副县长袁希柳和教育局长陈平都深入课堂听我们实习生的汇报课。这以后外国语学院不断发挥专业的力量和优势,配合州教育局教研室,与全州的中小学结成伙伴关系,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尽职尽责。外国语学院始终关注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改革,致力于基础英语教学研究,为提高全州中小学英语教育质量作出了贡献。</b></p><p class="ql-block"><b> 丁章老师在1985年5月后调学校招生就业处,负责学校招生和学生就业等工作,同时还兼任英语教学工作,于1988年退休。退休后,丁章老师不时还返聘上课和参与学校的教育督导工作。晚年,丁章老师主编了《红旗召火花》,追忆了瓮安解放初期,他们"火花社"的一群青年知识分子,投身革命,献身瓮安解放事业的事迹。他还结合对英语的教和学,在学校和外语学院的支持下,收集编辑了《国粹撷珍》(中英文对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首届78级毕业生合影,前排左起依次为:杜昌文、舒永衡、潘承权、罗毓开、杜永文、王敏华、戚鸿才、刘光 (中文系主任)、林惠茹(副校长)、史健、李平君、方浣仙、彭亚利。</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四、结语</b></p><p class="ql-block"><b> 四十五年来,黔南师院外国语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生了令人惊叹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黔南的外语教育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一切都是党的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胜利。</b></p> <p class="ql-block"><b>  2016年和2017年,丁章老师和杜永文老师先后以九十高龄离开了我们。斯人已然乘鹤去,学生犹忆二老师。两位老师是解放初参加工作的知识分子典型代表。他们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在同工农相结合的过程中,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努力改造世界观。丁章老师1958年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方针、政策,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他们几十年跟着党走,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工作。正如胡耀邦同志说的"我们党在建国后提出来的,以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的团结、教育、改造这个方针,现在已经不适用了。""今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肯定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小平同志是根据变化的情况说的,这是正确坚持了毛泽东思想"。②杜永文和丁章两位老师正是在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照耀下,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焕发了青春活力,为创建黔南师院外国语学院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们是外国语学院的奠基人,我们永远怀念他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1984 年外语系实习队师生在荔波县瑶山小学听取朝阳区视导员彭世猛介绍瑶山瑶族的经济、教育和文化等情况。前排右起:彭亚利、丁章、王维刚和彭世猛。</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注释]</b></p><p class="ql-block"><b>①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学教育文献选编》国家教委中学司编,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1987年3月, P .4,这是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b></p><p class="ql-block"><b>②胡耀邦,为什么对知识分子不再提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同上, P .25,这是胡耀邦同志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召开的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座谈会上的讲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纪德申老师与王维刚在原师专校园</i></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创建初期外国语学院领导班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1988年黔南师专建校10周年,王维刚在外语系校友报告会上致欢迎辞</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第二排左起依次为:杜昌文、张国荣、 Blezer 、梁厚荣(副校长)、陆恩智(校书记)、 Paul Wilson 、王维刚、费小平、段玲莉、陆永刚</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左起依次为:何可能、王维刚、罗发顺(校书记)、 Paul Hider 、 Paul Ranahan 、罗时法(校长)、韦建华、李豫</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1994级卫电班师生毕业合影,黔南师专党委书记罗发顺(第二排右五)和校长罗时法(第二排右四)等班子成员和州教育局师范科的同志都参加了合影。</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黔南师专五专英语班(1994-1999)毕业合影</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2000 年合并前的外语系教职工合影,前排左起依次为:杜永文、李先荣、罗时法、罗发顺(校书记)、纪德申、梁光华(校长)、何可能、丁章、周永华。</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2003年8月黔南州第二届"义教工程"项目初中英语教师培训班合影</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