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入光影 一生黑白

清乾

<p class="ql-block">   <b>那一抹黑白 我的一生缘</b></p><p class="ql-block">‍ 冯清权</p><p class="ql-block">‍ 一次习惯性地打开微信,琼海市摄影家协会交流群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关于“黑白摄影”话题的</span>讨论不停滚动,蓦然击中了我的神经。倾刻间,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如潮水般汹涌而来,将我拉回到初学摄影的青涩时光。记忆里,暗房里昏暗的安全灯、刺鼻的冲洗<span style="font-size:18px;">药液,还有那厚重的黑色</span>放大机、沉甸甸的金属相机、一张张生动的黑白照片,<span style="font-size:18px;">串起一路的故事,那些满是惊喜与迷茫的种种画面,带着温度与质感,回荡在我的脑海,此刻,我有话要说。</span></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幸运如我,成长于一个满是“黑与白”的光影时代,黑白电影、黑白电视、黑白刊物、黑白摄影等几乎构成了人们文化生活里关于影像的全部。那年,我怀揣着对电影世界的热爱,一次在邮局续订《大众电影》杂志时,那位新来的邮递哥将填好的表单递出,我看都没看一眼随手将订单塞进口袋。当满心欢喜期待新一年的新刊物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命运似乎开了个小小的玩笑,</span>收到的却是《大众摄影》。起初,我满是困惑与懊恼,可当我翻开那本错订的新杂志,一幅幅精美的黑白与彩色摄影作品瞬间抓住了我的目光。那细腻的光影、巧妙的用光、独特的构图,仿佛是一种神奇的魔力,将我带进了摄影的奇妙世界。尤其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杂志中那些质朴纯粹的黑白摄影作品中单色影调,</span>悄然浸染我对黑白影像的独特感知。<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于是,只因《大众电影》与《大众摄影》这两本性质不同杂志的一字之差,阴差阳错</span>成了我摄影之路的引路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让我机缘巧合地爱上了摄影。由此开启了我的光与影、黑与白相伴的漫漫时光。</span></p><p class="ql-block">‍ 我深谙,想要在光影世界里镌刻影像,一部相机是不可或缺的“入场券”。那个年代一台堪称奢侈设备,于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而言,微薄的工资让购置一台相机成为遥不可及的奢求,只能在心底默默种下渴望的种子。于是,我一边努力在这本杂志中钻研摄影知识,一边省吃俭用,不放过任何一个积攒资金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一天,我怀揣着积攒四个月的积蓄以及稀缺的华侨券,搭上东太至琼海县城的早班车,一路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满心都是按捺不住激动的心跳,</span>脑海里不断浮现出那台“海鸥”牌双镜头120反光照相机的模样。当我手捧着泛着光泽与厚重,透着专业与神秘的“海鸥”相机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让我真切感受到梦想成真的喜悦。<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将相挎在胸前</span>走出华侨商店,此刻我想,<span style="font-size:18px;">未来的无数精彩瞬间,将被这台相机一一定格。</span></p><p class="ql-block">‍ 买到相机后,我的心就像被一团火点燃,迫不及待地想要一头扎进黑白摄影的奇妙世界里。可很快就意识到,仅有一台相机远远不够,要想真正开启黑白摄影创作,后台还需要一系列专业的暗房设备和材料。这又将是一笔不菲的的资金投入。好在有父亲的支持<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带上父亲那深甸甸的积蓄和期许,</span>毅然前往海口摄影器材专买店,精心挑选了黑白胶卷、黑白相纸、放大机,还有显影、定影药粉等暗房系列材料。当我把所有东西都购置齐全。又到新华书店购买了关于暗房知识的书籍,如《暗房技术手册》《暗房技术问答》《暗房药液配制》等书籍,满满一大包压沉沉的,可我的心里却无比充实。</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新的挑战又接踵而至。因为农场当年职工住房大都是兵营式瓦顶宿舍,空间十分局促。想在这样的环境里打造一个属于自己小暗房间谈何容易。好在又得到父亲的支持,决定把木柱瓦面的厨房腾出空间改造成暗房。但到底是一座木板屋,岁月的痕迹在木板间刻下了难以弥合的缝隙。无论怎样封堵,也无法将这些缝隙完全密封,无孔不入的光线总能狡黠地穿透,根本无法正常工作。我望着那些顽固的缝隙愁眉不展,父亲有了主意,用旧报纸糊缝,再刷上厚厚的一层黑色沥青。于是,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是一间小小的木板屋子,经过一番改造布置,再挂上遮光布,摆放好放大机、显影盘等设备,竟也有了几分“专业”暗房的模样。</span>一间属于我的暗房终于建成了。</p><p class="ql-block">‍‍ 有了技术和设备的支持,我开始背起相机走出家门,进行实地采访和创作。我穿梭于场部的各个角落,捕捉那些最真实、最质朴的瞬间。我拍摄过胶林里忙碌的割胶工人,他们手持胶刀,脸颊上的汗珠在朦胧晨光中闪烁着辛勤劳作的光芒;也拍摄过胶乳加工车间里工人专注地调控着设备,他们认真的神情见证着每一滴胶乳化为工业原料的过程;还拍摄过割胶归来的队伍,职工们挑着胶水,脚步虽显疲惫却充满希望以及他们质朴的的笑容,为这片充满农场气息的土地增添了一抹温暖的光。</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一次拍摄和每一次暗房里冲洗照片,都是一次与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在黑白摄影的世界里,我用镜头讲述着农场职工作与生活的故事,用影像传递着情感与温度。</span>那经典的黑白单色调摄影作品,宛如挚友,陪我走过无数难忘时光。</p><p class="ql-block">‍ 一次,我背起相机骑着单车到离场部十多公里的27队采访一家三妯娌同时都被评为全国优秀胶工称号的事迹。我仔细聆听她们讲述割胶时的艰辛与坚持,从凌晨摸黑起身到熟练地在胶树上划出一道道割痕,每一滴乳胶都是她们辛勤劳作的结晶。我被她们的事迹深深地打动,我举起相机,采用逆光,巧妙地抓取了三妯娌<span style="font-size:18px;">眼中闪烁着质朴的光芒,笑容里满是对胶工这份工作的热爱与自豪。</span>采访结束,夕阳的余晖洒在橡胶林间,我带着满满的素材与感动,踏上返程。</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我急切投入暗房。狭小的空间里,红色安全灯散发着柔和的光晕,我双手微微颤抖着,将胶卷小心翼翼地放入显影液中,每一秒的等待都漫长的煎熬,满心都是对未知画面的期待。随着时间流逝,影像逐渐在液体中浮现,那三妯娌质朴的笑容、自然的神情慢慢清晰,我眼眶不禁微微湿润,为自己记录下这份平凡又伟大的瞬间而激动。在定影、水洗、上光等一系列工序后,照片被整齐铺陈在桌面上。它们承载的不只是影像,更是一段珍贵的记忆与一份触动人心的力量 。</p><p class="ql-block">‍ 好马配好鞍,好图配好题。我为了给这满意的图片取一个亮眼的标题,我反复琢磨,在稿纸上涂涂画画。我绞尽脑汁,灵感乍现,最终敲定标题为《胶林深处的巾帼芳华:一家三妯娌的农垦荣耀》 ,既体现出她们在橡胶林劳作的背景,又突出了女性的坚韧与成就。我仔细将稿件用厚纸贴,装入信封,贴上邮票,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将它寄给《海南农垦报》。此后的日子里,我满心都是对回音的盼望,脑海中不断设想稿件见报后的场景 。</p><p class="ql-block">‍ 几天的焦急等待如同一个世纪。终于,在那个平平无奇的日子里,我到邮局取报的手突然顿住——新一期的《海南农垦报》到了。我急切地翻开报纸,映入眼帘的是自己的作品。它以较大的篇幅被精心排版在头版头条,即便是黑白印刷,却在一众文字中显得格外醒目。第一次投稿竟得如此的“特殊礼遇”,这出乎我的预料。那一刻,我的心脏猛烈跳动,一种难以言表的激动瞬间涌上心头,指尖都忍不住微微发颤。</p><p class="ql-block">‍ 此后,我一发不可收,采访农场的新人新事更加活跃。节假日,我常常骑着单车穿梭在各个生产队,从橡胶园到加工厂,不放过任何一条新闻线索。挎包里永远装着纸笔和相机,笔记本写满了采访提纲,胶卷也消耗得飞快。报社编辑常常约稿,版面也为我预留,稿件见报越来越频繁。<span style="font-size:18px;">记得一位编辑曾经对我说:你的新闻图片</span>我们喜欢,除了图片很有新闻性,照片制作很精良。他的话虽有些过誉,但也说明了摄影技术在新闻传播中高品质的影像始终有着独特的价值,能从海量的来稿里中脱颖而出,拨得头筹。编辑的这番肯定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新闻道路上探索的决心。此后,我带着这份热忱与责任,持续深耕在新闻一线,用更出色的作品回馈每一份信任。在这短短的近一年的时间里,我的图片新闻作品发稿量近二十多篇。这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直以来,做一名记者是我的梦想,一切都是机缘,很幸运,随着新闻稿件的不断发表,我从橡胶厂转至机关宣传科,成为农场一名宣传干部,从而开始了我的新闻摄影生涯。再后来,被《海南农垦报》社聘为特约记者,于我而言也算是梦想成真了。彼时,好运常伴,赶上纸媒最红火的年代,凭借着《海南日报》《海南农垦报》《琼海市报》等各地报刊的金字招牌,一路做得顺风顺水。那段的时光是幸福的、快乐的、难忘的。每次采访和写稿,我都会拼尽全力,稿子频繁见报,作品屡次获奖,收获一堆奖状和证书。每一天,我都在成就的海洋中遨游,每一次努力都像海浪一样推动我向前,带来无尽的满足和喜悦。这一干就是36年,不禁让我心生感慨,做新闻的那段日子无疑是我人生旅途中最耀眼的光。</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退休后,我于小城一隅而居,开始了宁静而悠闲的生活。作为一名将摄影融入生活肌理虔诚的追光者、逐影客,无论是用胶片机还是数码设备,黑白摄影依然是我镜头下偏爱与坚守和创作中无可替代的核心。为延续旧爱,我重展翅膀,继续飞翔。</span><span style="color:rgb(0, 0, 0);">我以擅长黑白的英国摄影师摄佛兰特“在摄影众多门类中,街头摄影是核心”的理念为指引,并秉持践行。故此,</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一反故辙,转战街头,专注街拍,摄影轨迹从新闻聚焦切换至街头百态捕捉,视角由宏观叙事转向市井烟火,影像也由黑白顺势转为彩色。</span></p><p class="ql-block">‍ 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在当今数码摄影盛行、彩色影像充斥的时代,那些用黑白胶卷定格的瞬间,已然成为我记忆深处最宝贵的财富。我认为,那简洁纯粹且厚重质朴的古朴“灰”,在我的街头摄影里,堪称绝佳的叙事者。它褪去色彩的干扰,仅用纯粹的黑与白,便勾勒出街头的神秘。隐匿在灰暗处的细节,满是不为人知的故事。街头的斑驳、路面的纹理,单色调影像尽显岁月的沧桑、寄托着我对街头文化与生活的感悟和思考。</p><p class="ql-block">‍ 在未来的创作征途上,即便暗房已成为回忆里的一隅,我依然执着坚守于纯粹单色调的光影天地。如今,很多画面我会先以彩色模式捕捉,而后在后期精心雕琢,将其转换为黑白影像。其厚重的影调所蕴含的情绪与张力更具魅力,这便是我无法割舍的黑白情缘。</p><p class="ql-block">‍ 玩转摄影,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那一抹黑、白、灰,始终是我心底最炽热、最永恒的眷恋,任时光流转,此爱不渝。</p> <p class="ql-block">《头戴胶灯的欢乐时刻》</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机械作业与骑行身影</p> <p class="ql-block">果园里的收获时刻</p> <p class="ql-block">耕山者圆了轿气梦</p> <p class="ql-block">橡胶园中的快乐胶工</p> <p class="ql-block">劳作间隙的胶工风采 </p> <p class="ql-block">云端下的劳作身影</p> <p class="ql-block">市场上禽摊的交易</p> <p class="ql-block">台前老职工们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胶林间相遇的笑靥</p> <p class="ql-block">门前的新春清洁</p> <p class="ql-block">激烈拔河赛中的众生相</p> <p class="ql-block">农场气象站中的观测</p> <p class="ql-block">农具车间女工的专注</p> <p class="ql-block">热闹鱼市的买卖</p> <p class="ql-block">甘蔗地里的劳作身影</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p><p class="ql-block">‍门前的岁月时光</p> <p class="ql-block">老屋里的老手艺</p> <p class="ql-block">岁月里的缓慢脚步 </p> <p class="ql-block">木艺世界的执着艺人</p> <p class="ql-block">倚杖阅读的静谧时光</p> <p class="ql-block">“雅乐”前的琴事互动</p> <p class="ql-block">老巷子里的茶桌闲谈</p> <p class="ql-block">小巷中的温馨相伴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