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蛇年春节刚过,江南地区一股寒流来袭。为避开上海阴冷潮湿气候,我和夫人王珍趁节后旅游空闲期,又一次前往四季如春的云南省昆明市。<br> 在现代中国教育史中,昆明有过一颗暂短而耀眼的明星-中国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说短暂,它只存世8年;说耀眼,它不仅是中国三家顶级学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的结合体,而且它培养出大批献身抗日战争救中国出危难的有志青年,也培养出获得诺贝尔奖的顶尖科学家等许多杰出人才。<br> 我父辈的家庭,88年前在抗日战争动乱的1937年底逃难到昆明,我父亲兄弟4人有3人先后考入了西南联大。我母亲也是逃难到重庆后,考入了昆明西南联大,毕业后与父亲相识。拜访父母在以前的抗战艰苦年代曾经生活学习过的高等学府,沐浴中华民族深沉优秀的文化底蕴和顽强精髓,是我多年的宿愿。四年前的2021年,我也到访过昆明,当时就想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但博物馆因疫情停止对外开放,所以没有如愿。这次赴昆明以前,我在网上查到西南联大博物馆已开放,可预约免费参观(周一休馆),即欣然出行。<br> 2月8日星期六,晴。上午11时,我们事先预约参观券后来到昆明五华区一二一大街298号的云南师范大学校门口。今天是周末,参观人络绎不绝,但还没有满额,可以当场预约入场。西南联大旧址就是现在的云南师范大学所在地,西南联大博物馆就坐落在云南师范大学内。<br> 云南师范大学大门 西南联大旧址铭牌 闻一多教授塑像 闻一多、吴晗等师生铜像 我们进入参观后才知道,云南师范大学内原来有一个西南联大纪念馆,后来又建设了一个面积更大的西南联大博物馆新建筑,所有原有展品移到博物馆新楼后,原纪念馆则用于展出其他内容的会展。<br> 我们沿校区内联大路,步行来到西南联大博物馆参观。<br> 西南联大校牌 西南联大博物馆楼外表朴实 西南联大校训“刚毅坚卓” 博物馆前言 当年西南联大初期在非常简陋的教室上课 躲避日本军机轰炸的防空洞 母亲王映秋曾回忆:她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有一次躲避日本军机空袭结束后回到学生宿舍,在床上发现一滚烫的弹片,还烫伤了手指。“刚毅坚卓”激励着师生们不惧艰险完成学业。 西南联大学生名录摘要 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 父亲朱康侯名字其中 工学院化学工程学系 五叔朱康福名字其中 理学院物理学系 母亲王映秋名字其中 博物馆展示机械工程学系1943年级毕业照<div> 父亲朱康侯四排左一</div> 朱宪在辨认父亲朱康侯的毕业照 西南联大博物馆里,我没有找到五叔叔朱康福所在的工学院化学工程学系1942年级同学毕业照。也没有找到母亲王映秋后来转修文学院哲学系1942年级同学毕业照。 创办西南联大三位校长的简介 三位校长共同签发的西南联大毕业证书 因国立西南联合大学8年入学8,000多人,我在博物馆展示的学生名单中没有找到小叔叔朱康定的名字。博物馆展示的各学系学生名单都是1938年第一届新生的部分名单,大部分学生名单没有展示出来。故我电话联系天津王庆,得知小叔叔当年报考的是西南联大化学系,就找博物馆工作人员查询1945年入学的小叔朱康定名单。一位小王老师接待了我,果然查到了“民国卅四年(1945年)新生名册 第一学期 理学院一年级正式生 朱康定 男 19 江苏无锡 化学”。<br> <br> 博物馆打印出小叔朱康定学籍的查询结果 博物馆的小王老师表示:西南联大博物馆正在收集更多的有关西南联大的资料、证件、信件、照片,象我们家族有四人都曾在西南联大读过书实为罕见,希望我们也能提供相关资料,并欢迎我们参加以后西南联大博物馆组织的各种活动。<br>西南联大博物馆的展品还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毕业生参加抗战的事迹,也介绍了以后几十年毕业生作出的的贡献和成绩……..。<br> 国立西南联大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发扬民主、自由和科学的精神风貌,在当时抗战艰苦卓绝的年代内,培养出了中国175位院士,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8位烈士…….。八年功绩辉煌,至今无可比拟。<br><br> 当年西南联大建造的教室(仿制) 西南联大原纪念馆楼 西南联大烈士纪念碑 走出博物馆,附近校园里还有许多教室旧址(仿制),竖立着西南联大三位校长和众多教授雕塑,许多西南联大的纪念碑、纪念柱和纪念亭,还有博物馆办公大楼等建筑。<br> 美丽的校园里游人如织,携儿带孙,瞻仰学习,流连忘返,感触颇深,激人奋进。<br><br> <br> 朱宪 2025年2月于上海<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