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灵活之法一

轻纱绕梦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东莞诗联大讲堂诗词实例解析式讲座(对仗灵活之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易林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一首律诗中对仗不宜过于呆板,要尽量灵活。因此常用到一些特殊手法,比如借对、错位对、流水对等。(一):借对什么是借对?就是通过借义或借音等办法来达到相对工整的目的。以下我们来看一些古人诗中的实例:一、借音1、“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唐:孟浩然)“杨”借为“羊”,以对出句之“鸡”字。2、“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唐:张乔)“下”借为“夏”,以对下句之“秋”。3、“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宋:陈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迁”借为“千”,以对上句之“十”字。4、“因寻樵子径,为到葛洪家。”(唐:卢纶)“子”借为“紫”,借“洪”为“红”,而琢成对仗。5、“枸杞因吾有,鸡栖奈尔何?”(唐:杜甫)“枸”借为“狗”以“鸡”为对。 6、“叶领波光翻绿梦,花留霞影共清风。”(无名氏)“清”借音“青”与“绿”对。7、好趁新诗说冷暖,何须就句论雌雄。”(无名氏)“就” 借音“旧”与“新”字对 8、“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唐:杜甫)“珠”借音“朱”,与“白”相对。 9、“沧溟恨衰谢,朱绂负平生。”(唐:杜甫)“沧”借音“苍”而与“朱”相对。 10、“水春云母確,风扫石楠花。”(唐:李白)“楠”借为“男”,与“母”相对。11、卷帘黄叶落,开户子规啼。?(唐:贾岛) “子”借为“紫”,与“黄”相对。12、“舴艋猿偷上,蜻蜓燕竞飞。”(唐:司空图)“舴艋”借为“蚱蜢”,与“蜻蜓”相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于借音,古人今人诗中都很多,大家平时读到了,与上面这些列举的例子对比一下,触类旁通就明白了。二、借义 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达到对仗的目的,即为借义。如下例:1、“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唐:杜甫)“行李”的“李”与桃李的“李”义不同,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2、“鸟瞰东瀛吞巨浪,鞭挟大漠裹狂风。 “鸟瞰”在这里意思是从高处往下看,并非鸟在看。但借“鸟”的本意与“鞭”构成对仗。 3、“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朝”对“顾”用的是“朝”的别义来相对,“下”对“臣”用的是“下”的别义(臣下、百姓、群众)来相对,而不是用它们在句中的意思。 4、“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 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 “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 5、“本无丹灶术,那免白头翁。”“丹”有丹药、红色二义,句中本用丹药义,借红色义与“白”对6、“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竹叶”在这里为酒名,借作通名(竹子之叶)与菊花”相对7、“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名白日悬。”“朱云”系东汉人名,句中借为通名(朱色之云)与“白日”对。(2):特殊对仗法一、错位对1、“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按原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而故意颠倒就是为了增强语气。强调说:香稻粒是鹦鹉啄余的,碧梧是凤凰栖老的。2、“柳絮打残连夜雨,桃花吹散五更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原句应为:连夜雨打残柳絮,五更风吹散桃花。此所谓倒装句法。为什么倒装?一为了平仄,二为了韵脚,三增加了灵性,此一石三鸟。2、叠字对1、“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王绩:野望)2、“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杜甫:滟滪)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4、“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杜甫:暮归)即“叠字”对,用好了能有效地增强句意。三、正反对(拱璧对)1、“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此即利用重字反义词之对(亦即张正体氏所谓之“拱璧对”者)四、隔句对1、“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 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即第一句与第三句相对,而第二句与第四句相对。此种对法,又称扇对格。《苕溪渔隐丛话》云:“律诗有“扇对格”,第一与第三句对,第二与第四句对。如杜少陵《哭台州司户苏少监》诗云:“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移官蓬阁后,谷贵殁潜夫”。东波《和郁孤台》云:“邂逅陪车马,寻芳谢朓洲;凄凉望乡国,得句仲宣楼”。又唐人绝句,亦用此格,如“去年花下流连饮,暖日夭桃莺乱啼,今日江边容易别,淡烟衰草马频嘶”之类。五、本句自成对1、”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李商隐:风雨颔联)风对雨:管对弦2、”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天对地:有对无3、”四年三月半,新笋晚花时。“四年对三月:新笋对晚花4、”胡越书难到,存亡梦岂知。“胡对越:存对亡5、”无情有恨何人见,月冷风清欲坠时。“无情对有恨:月冷对风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6、”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杜甫:武侯祠)割据对筹策:云霄对羽毛7、”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杜甫:明妃村)画图对春风:环佩对月下  此种对法亦称“句中自对”,如首例句中之“风雨”自对,“管弦”自对,而“风雨”又与“管弦”成对,“黄叶”与“青楼”亦各自成对。沈德潜《说诗晬话》云:“对仗固须工整,而亦有一联中本句自为对偶者,五言如王摩诘:“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七言如杜必简:“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杜子美“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之类,方板中求活,时或用之”。又洪迈《容斋续笔》云:“唐人诗文,或于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起于《楚辞》“蕙烝兰藉,桂酒椒浆;桂棹兰枻,斲冰积雪”。自齐粱以来,江文通庾子山诸人亦如此”。《升庵诗话》亦云:“王维诗“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严维诗“木奴花映桐庐县,青雀舟随白鹭涛”,皆谓之当句对”。6、流水对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7.2、”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杜甫:野望)3、”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杜牧:九日齐山)注意:流水对很多都是巧妙运用虚词!此种句法,两句只言一种意思,且互为因果。葛立方《韵语阳秋》云:“梅圣俞五字律诗,于对联中,十字做一意处甚多。如《碧澜亭》诗云:“危楼喧晚鼓,惊鹭起寒汀”;《初见淮山》云:“朝来汴口望,喜见淮上山”;《送俞驾部》云:“何时鹢舟上,远见炉峰迎”;《送张子野》云:“不知从此去,当见复何如”;《和王尉》云:“度鸟不曾下,新文谁寄评”;《昼寝》云:“及尔寂无虑,始知机尽空”。如此者不可胜举,诗家谓之“十字格”。老杜亦时有此格,如《放船》云:“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对雨》诗云:“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江月》云:“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今人用之者殊少也”。7、问答对1、”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秦韬玉:贫女)2、”永夜思家在何处,残年知汝远来情。“此种对法,以一问一答方式为之。然答语不可过于直率,须把诗意荡开,方能显出含蓄与蕴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八、交互对1、”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王安石)叶密:茶多--花枝少:酒盏疏出句之第四字“密”,对下句第七字之“疏”;出句第七字之“少”,对下句第四字之“多”。如此交互相对,称之为“交互对”。“裙拖六幅湘江水,髻耸巫山一段云”亦同于此类。释惠洪《冷斋夜话》载介甫诗云:“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多”字当作“亲”字,世俗传写之误。洪之意,概欲以“少”对“密”,以“疏”对“亲”。予作荆南教官,与江朝宗偶论及此,江云:“惠洪多妄诞,殊不晓古人诗格”。此一联以“密”对“疏”字,以“多”字对“少”字,正交股用之,所谓蹉对法也”。九、浑括对(拾意对)1、”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武侯祠)“伯仲之间”与“指挥若定”,在字面上虽不甚工整,然整联看来,意思却铢两悉称。如此只对意不对字面者,称之为“浑括对”。</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