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游之——焦山

anda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镇江焦山之所以享誉中外,其一是因为焦山耸峙于江心,犹为“中流砥柱”、“镇江之石”,气势磅礴;加上山寺隐约,林木苍翠,水域广阔,环境幽美,宛若人间仙岛在水中缥缈。其次由于焦山藏有许多珍贵文物和著名古迹,摩崖石刻于世皆知,碑林墨宝之多,与西安碑林齐名,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称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碑为稀世珍宝。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极富有珍贵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故有“书法山”之称。其三是焦山多禅寺精舍亭台楼阁。寺庵有定慧寺、别峰庵、自然庵、玉峰庵、香林庵、海云庵等十多个庵寺。郑板桥有诗云“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每个寺庙都有名僧,能诗词歌赋,善琴棋书画,清代禅僧几谷,六静和尚是著名的画家,鹤州是拓碑能手,都曾享名一时。郑板桥、柳亚子、康有为等人,曾在焦山攻读。</p><p class="ql-block"> 焦山还办过佛学院,慕名来此朝佛受戒的学徒很多,因此,焦山有“文化山”之喻。亭台楼阁有华严阁、观澜阁、文昌阁、汲江楼、东升楼、御碑亭、槐影书屋、黄叶楼、乾隆行宫、浮玉斋、枇杷园、蝴蝶厅等古建筑精华,点缀扛山,在自然山水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因此,古人又称焦山十六景:华严月色,定慧潮音,山门松影,庵院槐阴,海云墨宝,石屋藏铭,西岸远景,东麓新林,江亭礼佛,岩洞寻仙,自然问道,安隐栖禅,危楼观日,枯木品香,香林花圃,别峰里园。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在此挥笔题写了 “无尽藏”三字,耐人寻味。日本森本长老留恋地说:“焦山是我第二故乡”。焦山的寺庙、楼阁等名胜古迹颇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荫云林丛中,故有“山裹寺”之谚。焦山与金山不同,焦山高大雄伟,金山小巧玲珑;焦山以苍翠的竹木取胜,金山以辉煌的塔寺建筑争长。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的民谚。</p><p class="ql-block"> 焦山还具有珍贵的“四古”。古寺庙(定慧寺)是明代之建筑物,主体建筑是绿瓦朱栏,十分古雅。古树木(六朝柏、宋代槐、明代银杏),多呈虬奇古怪之态,散布在山腰水畔寺前庙后,为山寺增添上一层幽邃雅静、青翠葱郁的色彩,极宜游宾休憩。此外,还有古碑刻、崖铭文物皆著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焦山码头</b></p> <p class="ql-block">  焦山风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镇江三山”(另两个是金山和北固山)名胜之一,以山水天成,古朴幽雅闻名于世。焦山是长江中四面环水的岛屿,山高70.7米,周长2000余米,因东汉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碧波环抱,林木蓊郁,绿草如茵,满山苍翠,宛然碧玉浮江。与对岸象山夹江对峙,正所谓“万川东注,一岛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园”之喻,被誉为“江中浮玉”。身临其境,确有“砥柱中流”之感,好似登上普陀仙岛,游人慕名而至。</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焦山的神仙就是东汉隐士焦光。东汉末年,焦光隐居在此,汉献帝曾三次下诏书请他出山做官,但他不愿和腐败朝廷同流合污,拒不应召。他在山上采药炼丹,治病救人,后人为了纪念他,改樵山为焦山。</p> <p class="ql-block">  焦山位于镇江市区东北,是万里长江中四面环水的游览岛屿,山高71米,周长2000余米,因东汉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又因碧波环抱,林木蓊郁,绿草如茵,满山苍翠,宛然碧玉浮江,故又有“浮玉山”之美誉。焦山风景区内古木参天,寺庙、楼阁等名胜古迹颇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荫云林丛中,故有“山裹寺”之谚,其中,江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和气势磅礴的摩崖石刻,使焦山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书法之山。</p><p class="ql-block"> 乾隆六下江南,竟八上焦山,为焦山留下了八块御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快艇乘降点</b></p> <p class="ql-block">  “万川东注,一岛中立”,镇江焦山是万里长江中唯一四面环水的游览岛屿。从焦山定慧寺西行,过华严阁,拾级登山,沿江陡崖峭壁之上,汇集了始于六朝至唐、宋、元、明、清历代文人数以百计的诗文题刻,其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六朝摩崖石刻——《瘗鹤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由茗山法师题写的山门“焦山勝境”</p> <p class="ql-block">  定慧寺在焦山的绿荫环抱之中,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走入寺内,绿树幽然,清烟氤氲,古朴清静,佛韵悠悠,禅意绵绵。</p><p class="ql-block"> 定慧寺相传始建于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宋代称普济禅院,又称普济寺,是江南最古老的名刹之一。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改名定慧寺。几经战火和人祸后,于1979年6月整修。定慧寺正对南门码头,一座仿明清建筑的四柱牌坊立于寺前,横亘在牌坊和殿宇之间有一面大影壁。</p><p class="ql-block"> 浑厚而低沉的钟声冲出了寺院,传遍了焦山,飘洒在宽阔的江面上,给这大自然的美景又增添了一点古色古香的情趣。</p><p class="ql-block">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置身于这醉人的景色之中,有人会即兴吟诗作赋,有人会当场泼墨洒彩,有人会放声高歌。</p><p class="ql-block"> 焦山这座山,如隐士,如高人,如寂静的烟火。</p> <p class="ql-block">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写道:“焦山有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裹寺”,讲的就是定慧寺。</p> <p class="ql-block">  定慧寺原名普济禅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唐朝玄奘大师的弟子法宝寂来山创建大雄宝殿,宋代改称普济禅院。元代改名焦山寺,后毁于火,明宣德年间,和尚觉初心重建。清代康熙南巡来游焦山时才将寺名改为定慧寺,沿用至今,寺庙现仍保持明代的建筑风格。大雄宝殿内雕龙描凤的屋顶不用钉子,全部用小方快木头拼合而成,图案美观,还有飞檐、斗拱,艺术高妙,国内少见,加上殿堂三尊金碧辉煌的大佛,更显得大殿气宇轩昂。康熙帝亲书的“香林”两字闪烁于烛光香雾之中。正中的释迦牟尼、迦叶、阿难像栩栩如生,两旁排列着几十尊新塑罗汉像,玲珑的长明灯高悬半空,紫铜炉里香烟缭绕,整个大殿显得庄严肃穆,古刹空灵,殿前的两株银杏树至今已有四百余年。</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康熙多次来焦山游玩,并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将焦山寺改名为定慧寺,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乾隆皇帝在此建立了一座行宫。至嘉庆十八年(1813 年),漕运总督阮元在焦山建藏书楼“焦山书藏”。</p> <p class="ql-block">  定慧寺内的江苏佛学院,曾有着佛门中的“清华”、“北大”之称,举世闻名的星云大师,正是通过这所佛学院的学习,然后走向世界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大雄宝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定慧寺东面为纪念定慧寺高僧茗山法师而建的茗山纪念堂。</p> <p class="ql-block">  茗山法师,江苏省盐城人,自幼随母信佛,佛学造诣高深,精诗文、擅书法,著有《茗山文集》。1947年出席中国佛教会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佛教会理事。建国后,相继担任定慧寺、栖霞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副会长等职。1946年茗山法师在焦山佛学院主持教务期间,培养过一个比他更有名的学生,就是星云大师。</p><p class="ql-block"> 星云大师说,焦山佛学院是佛教界的北大、清华。从教出的学生来看,确实如此。</p> <p class="ql-block">  位于定慧寺西南的华严阁,面临大江,背倚峭壁,是一座两层楼临水建筑。华严二字出于《华严经》,比喻这里是“百花齐放,包罗万象”的胜境。楼上厅堂正中原是一副“大江东去,群山西来”的对联,对登楼观景有画龙点睛之妙。现已换成“一片浮玉,十分江景”。楼下为“浮玉斋”素菜馆,颇具特色。</p><p class="ql-block"> 华严阁是赏月的好地方,“华严月色”是焦山最富诗意的十六景之一。每逢皓月当空,江上银涛万顷,波光粼粼,天空一碧如洗,交辉相映。如置身于玻璃水晶世界,恍若进入仙境。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居士在此挥毫题写“无尽藏”,寓意双关,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焦公亭</b></p> <p class="ql-block">  焦公亭是因东汉高士焦光隐居焦山,因汉帝三下诏书不起的传说得名,此亭为纪念焦光而命名。</p> <p class="ql-block">  与茗山堂对称的寺院西侧,是焦公祠,内塑焦光像,祠前牌坊刻着“三诏坊”字样。据说汉朝皇帝听说焦光学问高深,曾三次下诏征招,焦光皆托词谢绝不赴。</p> <p class="ql-block">  焦公纪念堂为纪念开山祖师焦光的建筑,始建于宋代。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患病,在梦中服用焦光呈送的丹丸而痊愈,醒后封焦光为“明应公”,并在焦山建“明应公殿”。因此,焦公纪念堂在历史上名叫“明应公殿”、“焦公祠”。</p><p class="ql-block"> 宋代佛印禅师焦山十六题组诗中有《明应公殿》诗。</p><p class="ql-block"> 祠内立有米芾撰书的《焦公铭》。</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焦公祠里供奉焦光塑像,并由定慧寺和各庵轮流管理,地方官吏在春秋两季祭祀。 </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皇帝南巡时曾赐额“山高水长”。</p> <p class="ql-block">  最早收录蔡邕《焦君赞》的是成书于唐代的《润州图经》,《润州图经》是一本专门记录镇江地理历史的著作。</p><p class="ql-block"> 最早把焦光封为圣人的是宋真宗,他在祥符六年(1013年)赐给焦光“明应公”的谥号。</p><p class="ql-block"> 宋真宗在敕文中说,有一天他在病梦中,一个自称是焦光的老人上殿献丹,梦醒后他的病居然就好了。他找人来问,才知道焦光是汉末著名隐士,在焦山山洞里隐居,皇帝三次下诏请他出来为官,他都以种种理由回避,甘于清贫。为表彰焦光,宋真宗下诏赐他谥号“明应公”,并免除焦山的田地差役,让地方官员按时祭奠。</p><p class="ql-block"> 从此,焦山定慧寺一直建有焦公祠、明应公殿,地方官员负有维护、祭祀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诏洞</b></p> <p class="ql-block">  在这段曲折的山路上,又见到了有关焦光的印迹——三诏洞和三诏祠。旁边的介绍说,三诏洞又名焦公洞,洞高、阔各约4米,深约6米,洞前沿山筑屋一间。洞中有焦光塑像一尊,着隐士服,穿草鞋,手执书卷,神态怡然。</p> <p class="ql-block">  三诏洞又名焦山洞,位于焦山西麓,相传是焦光早先弃官隐居在此,“三诏不起”。后人为了纪念隐士焦光,将此洞称为“三诏洞”。清顺治十年(1653年),焦山和尚兴上将焦公像移置焦山西麓三诏洞中,焦公祠改为伽蓝殿。后倒塌未修复。三诏洞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新整修过,洞中有一尊石刻像,服式为深衣大带,两旁站立两个童子,后在文革中被毁。现洞内焦光像是1979年8月塑成,身着隐士服,脚穿草鞋,右手执书卷,仪态大方,形象生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壮观亭</b></p> <p class="ql-block">  过三诏洞,沿石阶而上,半山腰有一座六角亭,便是建于明朝天顺年间的壮观亭。亭名取自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诗意。登亭远望,南临铁瓮,北瞰瓜州,西接金陵,东控海门,引颈四望,只见白水青山,江山景色荟萃于此,自然壮观美丽。亭柱上刻有三副楹联:“江天共一览,心迹喜双清”;“砥柱镇中流,此处好穷千里目;海门吞夜月,何人领取大江秋”;“金山共此一江水,王母来寻五色龙”;将焦山的景色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亭旁有千年古柏一株,号称六朝柏,挺拔潇洒,如娇龙昂首,顶天立地,至今千余年,还枝叶茂盛,苍翠葱郁,自成一景。宋一诗人曾为此题咏一首:</p><p class="ql-block"> 一株夭矫六朝松,多是坂埋与石封。</p><p class="ql-block"> 不要点睛亦飞去,前生原是在天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蘭亭</b></p> <p class="ql-block">  焦山碑林——旧称宝墨轩,位于定慧寺东北侧。北宋初建“宝墨亭”,清道光间设宝墨轩,1960 年在宝墨轩旧址的基础上扩建为碑林,将《瘗鹤铭》残碑移此建亭保护,并搜集镇江地区自南朝至清朝历代刻石 330 多方在此陈列。</p><p class="ql-block"> 焦山的碑林堪称中华文化的一座宝库。众多的碑刻作品,犹如繁星般点缀其间,每一块石碑都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艺术追求。这些碑刻涵盖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古朴凝重的篆体到流畅洒脱的行书,各种字体应有尽有。它们或记录着历史事件,或展现出文人墨客的才情,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每一笔一划都凝聚着古人的心血,宛如历史的足迹,让后人得以在这些石刻中探寻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碑林占地7000平方米,庭院错落,回廊曲径,荫浓生香,珍藏碑刻五百余方,成为江南第一大碑林,名家名作不胜枚举,“大字之祖”《瘗鹤铭》独立中厅,雄峙书史。</p> <p class="ql-block">  在这陈列着一幅幅碑刻的亭廊之间,隐藏着一棵800多年的古树国槐,它厚植在沃土之中,与焦山碑林相伴相守,凝结了文化之魂,也见证了沧桑之变。</p><p class="ql-block"> 这棵古树国槐位处乾隆御碑的东北侧,它树干粗壮,龙干虬枝,斑驳龟裂的树皮诉说着时光的沉淀,葱茏蓊郁的枝叶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犹如一幅笔触锋利的翰墨名作。</p> <p class="ql-block">  国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 从王昌龄的“青槐夹两路,白马如流星”到白居易的“风竹散清韵,烟槐凝绿姿”,国槐曾无数次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而这棵800多年的国槐,则始终默默守望着焦山碑林近千年的沧桑变迁。</p> <p class="ql-block">  2003年,焦山碑林扩建,政府拨款专门建一殿宇,专题陈列《瘗鹤铭》的残石和相关的图片资料。</p><p class="ql-block"> 《瘗鹤铭》,为焦山碑林最为著称书法艺术类藏品,原在焦山西麓瘗鹤岩下,后因水浪冲击,崩坠江中,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曾任江宁府和苏州府知府的陈鹏年从江中获原石5块,置于焦山西南观音庵。1961年,粘合嵌于壁间,建亭保护。《瘗鹤铭》为第一名碑,与陕西汉中的《石门铭》合称为“碑中之王”“南北两铭”。</p> <p class="ql-block">  相传《瘗鹤铭》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他平生极爱养鹤。在他家门前有一“鹅池”,他常以池水洗笔,以鹅的优美舞姿丰富他的书法,故而他的字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之称。一日他到焦山游览,带来的一对仙鹤不幸夭折。王羲之十分悲伤,用黄绫裹敛了仙鹤埋在焦山西麓,含泪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瘗鹤铭》以示悼念。其字体游洒苍劲,别具一格,为稀世珍品。</p><p class="ql-block">碑刻全文:</p><p class="ql-block"> 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夺余仙鹤之遽也。乃裹以玄黄之巾,藏乎兹山之下,仙家无隐晦之志,我等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相此胎禽,浮丘之真,山阴降迹,华表留声。西竹法理,幸丹岁辰。真唯仿佛,事亦微冥。鸣语化解,仙鹤去莘,左取曹国,右割荆门,后荡洪流,前固重局,余欲无言,尔也何明?宜直示之,惟将进宁,爰集真侣,瘗尔作铭。</p> <p class="ql-block">  焦山碑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摩崖石刻环集焦山西侧峭壁,气势磅礴,存有六朝以来刻石百余方,“大字之祖”——《瘗鹤铭》原址即于此。</p><p class="ql-block"> 摩崖唐刻《金刚经偈句》、宋刻《米芾摩崖题名》、《陆游踏雪观瘗鹤铭》等,均属上品,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 碑林内先珍藏着历代碑刻四百多块,数量之多,仅次于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碑林。</p><p class="ql-block"> 历史书法家的碑刻甚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东晋王羲之书《破邪论序》;唐颜真卿《题多宝塔五言诗》三十首,共四十四块;宋代名书画家米芾的“城市山林”横额;黄庭坚的《蓄狸说》;苏东坡《题文同墨竹跋》及《墨竹自题》;元赵子昂小楷石刻二块;清成亲王书《归去来辞》七块,均为名家手笔,丰富多彩,各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  被称作“大字之祖”的《瘗鹤铭》,是书体由篆、隶向楷书演变过程中的代表,也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具有坐标意义的实物遗存,自问世以来,慕名到焦山寻访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在华严阁向西的山坡上,有一座半亭,亭内山崖上刻有74个书迹飘逸、秀润挺拔的大字:“陆务观、何德器、张玉仲、韩无咎,隆兴甲申闰月二十九日,踏雪观《瘗鹤铭》,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归。明年二月壬午,圜禅师刻之石。务观书。”</p><p class="ql-block"> 800多年前的一天,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和朋友踏雪登上焦山“打卡”《瘗鹤铭》,写下这篇短小精悍、优美生动的“小作文”,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被称为史上最短散文。</p> <p class="ql-block">  焦山碑林珍藏碑刻四百五十八方。其中著名的珍品有“大唐润州仁景观魏法师碑”、“唐德裕瘗舍利石函题记碑”、宋熙宁年间的“禹迹图碑”、宋“东坡先生游招隐唱和诗碑”、“瘗鹤铭碑”、宋“米芾临王羲之帖兰亭碑”等。只因这次《瘗鹤铭》展厅在维护没有开放,所以无缘一见。而原来置于定慧寺前的御碑亭,如今也在碑林博物馆里。御碑亭里的石碑正面碑文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因是皇帝手书刻碑建亭,所以称“御碑亭”。《瘗鹤铭》,为焦山碑林最为著称书法艺术类藏品,原在焦山西麓瘗鹤岩下,后因水浪冲击,崩坠江中,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曾任江宁府和苏州府知府的陈鹏年从江中获原石5块,置于焦山西南观音庵。1961年,粘合嵌于壁间,建亭保护。《瘗鹤铭》为第一名碑,与陕西汉中的《石门铭》合称为“碑中之王”“南北两铭”。</p> <p class="ql-block">  乾隆题七律《自丹徒跋马至象山渡江驻焦山》全文:“三度驻金未驻焦,隐虞顿置笑松寥。回銮得趁一时兴,策骑偷消十里遥。信是无双栖静域,还因有暇陟崇椒。水天俯仰惟空阔,小矣奚称隐士招。”落款:乙酉暮春朔自丹徒跋马至象山渡江驻焦山作,御笔。</p> <p class="ql-block">  焦山碑林的所有石刻中《瘞鹤铭》称得上第一名碑,闻名遐迩,世人皆知,为中外历代文人所赞叹,享有“大字之祖”“书家冠冕”的盛誉。</p><p class="ql-block"> 《瘞鹤铭》是南朝时期一篇哀悼家鹤的书法作品,铭文内容并不足道,但其书法绝妙,诚然可贵。大约在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年),有人将其镌刻在焦山后山的岩石上,供人观赏。</p><p class="ql-block"> 到了唐代后期,历尽风雨侵蚀的《瘗鹤铭》终因雷击石崩而坠人江中。北宋熙宁年间( 1068- -1078年)至南宋淳熙年间(1174- -1190年)的百年间,《瘗鹤铭》的残石不时露出水面,文人墨客纷纷前来观赏、摹拓,这就是所谓的“水拓本”。</p><p class="ql-block"> 南宋大诗人陆游就是在这个时期与友人去焦山踏雪寻访《瘗鹤铭》,并留下题名真迹。</p><p class="ql-block"> 又过了若干年,有人将《瘗鹤铭》的残碑从江中捞起,仍竖立在原处。谁料到了明洪武年间( 1368-1399年),其碑再次坠入江中,直至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由镇江知府陈鹏年募工再度从江中捞出,黏合为一,移置焦山观音庵,并书《重立瘗鹤铭碑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庄严国土——此 国土 是净土、 净域之意,强调的是内心的净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启功1992年诗作</b></p> <p class="ql-block">千里南来访瘗鹤,长桥飞跨大江横。河声岳色寻常见,一到金焦眼倍青。</p><p class="ql-block">——启功</p> <p class="ql-block">  御碑亭定慧寺天王殿前是一座木结构的古式方亭,上盖琉璃瓦,亭中竖立一块石碑,上面碑文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因是皇帝手书刻碑建亭,所以称“御碑亭”。诗中乾隆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加以比较,认为就山水本色来说,焦山更胜金山一筹。其文曰:</p><p class="ql-block"> 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p><p class="ql-block"> 焦山似羲之,偃卧东床袒其腹;</p><p class="ql-block"> 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p><p class="ql-block"> 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乾隆行宫</b></p> <p class="ql-block">  走过一排枫树,只见前面一座精致小巧的古雅庭院,一株四百多年前的古枫杨挺拔秀丽,这里便是乾隆南巡时逗留的行宫,行宫为两层建筑,五十多年前阁前还未形成沙滩,于楼上长廊观赏江景,视野开阔,近看花木扶疏,远眺江潮汹涌,白云飘逸,群山整秀,真是一幅绝妙的图画。 </p><p class="ql-block"> “观澜阁”是焦山景区的一处著名景点,位于焦山行宫内,是一座二层歇山顶观景楼阁。阁高约8米,占地面积50平方米,楼上东、西、南三面皆窗,视野开阔,并有长廊与黄叶楼相衔。古时阁濒长江,惊涛拍岸,波澜起伏,故名观澜阁。</p><p class="ql-block"> 观澜阁等建筑与行宫合为一体,阁西边是一座精致小巧的古雅庭院,东侧为琪园。院内有风韵亭与阁相联,配以假山水池,摘植松、竹、梅、兰、海棠、迎春等植物,为典型的江南小庭院。观澜阁东围墙足下,一株400多年的古枫杨盘根错节、冠如华盖,将“阁”半掩在翠绿之中。阁前一条小河水平如镜,与之配合得恰到好处,有动、有静;有人工、有自然;有远山、有近水;有声、有色;颇似一幅绝妙的“水墨画”。</p><p class="ql-block">观澜阁现为焦山佛学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焦山行宫内的一口井</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乾隆行宫内的喵星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乾隆南下江苏境内的各行宫简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焦山东侧的山脚下,石块嶙峋,八个用石灰土夯实的炮堡,呈扇形,面对着长江的入海口,这就是著名的焦山古炮台。整个炮台是暗堡式,每个炮堡都附有一座小弹药库,另有一大弹药库在炮堡南端门外偏西处。整体都用三合土分层浇灌而成,坚固异常。抗战时,炮台为日军摧毁,现存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焦山扼守长江咽喉,发生在这里的战役很多,比较有名的有韩世忠抗金、张世杰抗元、郑成功抗清、明代抗倭、清代抗英等。</p><p class="ql-block"> 这个古炮台是清朝时的炮台,记载着曾经发生在这里非常惨烈悲壮的战役。</p> <p class="ql-block">  焦山"东延瀚海,西通大江,南抱京口(镇江),北依维扬(扬州)",一派"海吞吴地尽,山控楚地遥"的气势。自古就是军事重地,发生于此的战役有数十次,其中有韩世忠抗金,张世杰抗元,郑成功抗清,明代抗倭,清代抗英等。</p><p class="ql-block"> 焦山古炮台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整体用三合土分层浇灌夯筑而成,非常坚固。整个炮为暗堡式,有八个炮堡连接而成,呈扇形而面向东南方,与象山等处炮台呈犄角之势。 </p> <p class="ql-block">  炮台建于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当时清政府为了加强长江的防务,决定筹建焦山炮台,与汝山、象山、江都都天庙等处炮台成犄角之势。1842年,英军发动了扬子江战役,英军舰侵入长江,曾遭到金山和焦山炮台守军英勇地抵抗和沉重打击。焦山炮台守军,面对七十余艘敌舰,毫不示弱,猛然炮击,但是终因寡不敌众,炮台失守,守岛军民一千五百多人全部捐躯。英军攻陷镇江时,军民进行了殊死抵抗,英勇悲壮的斗争,引起了远在大西洋彼岸的恩格斯的关注,他在《英人对华新远征》一文中指出:“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1500人,但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p><p class="ql-block"> 英军攻陷镇江时,军民奋勇作战,殊死抵抗,焦山炮台是我国抗英反帝斗争的重要遗迹,同时亦是镇江人民浴血御敌,狠狠打击外国侵略者的铁证。</p> <p class="ql-block">  焦山作为英雄之山,最值得记述的应是1842年7月抗击英军的那场战役。焦山守军1500多人面对7000多英军前仆后继英勇杀敌,直到弹尽粮绝全部战死。英军又杀进镇江,城内守军1600多人全部殉国。残缺的古炮台,铭记着血与火的历史壮举。</p><p class="ql-block"> 1842年,“英国的长枪大炮轰开了封闭已久的国门”,英军发动扬子江战役,7月15日,英舰弗莱吉森号和布朗底号进入焦山口探航,遭到了焦山守军的猛烈攻击,给英军造成大量伤亡,奈何对方船坚炮利,最终炮台失守,焦山的守军除了一名游水回去报信的士兵,其他全部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 7月21日英军兵分三路,分别进攻镇江城西门、北门和位于金山的清军大本营,时任镇江副都统海龄率领镇江军民奋起抵抗,但最终由于武器装备落后,孤立无援,镇江城失守,海龄也和其家人一起投火自尽,以身殉国。</p><p class="ql-block"> 占领镇江城后,英军很快就抵达了南京,清政府大为震惊,赶紧派人和英军在南京举行谈判,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南京条约》。 </p> <p class="ql-block">  焦山东麓的古炮台,是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近代炮堡遗址之一。它记录着1842年,镇江军民抵抗英国侵略者的英勇斗争史。</p><p class="ql-block"> 透过一个个炮位,好像在烟云中听到了隆隆炮声、呐喊声和厮杀声,又好像看到了炮台军民奋勇抗敌的历史画面,喊杀声震天,为保卫祖国而浴血奋战到最后一人的壮烈场面。</p><p class="ql-block"><b> 焦山无愧于英雄之山</b></p><p class="ql-block"> “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当年恩格斯对镇江军民在鸦片战争中英勇抗击英舰进攻的赞扬,仿佛至今仍然回荡在焦山的上空。</p> <p class="ql-block">  焦山,山峰高耸,天堑幽深,怪石嶙峋,花卉争妍,香色迎人,很堪观赏。每逢秋月,艳红的枫树、盛开的菊花,吸引着四方游客,赢得诗人“焦山秋意浓,丹黄叶不同。霜枫盛春花,古刹展新容”的赞美。清代大诗人、大书画家张船山《十六日雪中渡江》云:“故人折简近相招,一舸横江路不遥。醇酒暗消京口雪,大帆平压海门潮。扬州灯火难为月,吴市笙歌剩此箫。那管风涛千万里,妙莲两朵是金焦。”将焦山比为美丽的莲花。焦山峨崖峭壁,耸峙在碧波万顷之中,确有“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它以秀丽的景色、宏伟寺庙、亭台楼阁、千年古树、摩崖石刻和碑林墨宝等赢得了四方游人前来观光、游憩。定慧寺(焦山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原名普济寺,宋朝时称普济禅院,元代改称焦山寺,清康熙南巡来游焦山时将其改名为“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定慧”二字,取于佛家“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和寂照双融,定慧均等之意。“定”,即去掉一切私心杂念,思想高度集中;“慧”,即由“闻、思、修”三条途径来增长智慧。“定慧”二字是佛家修行之纲领,可见“定慧”二字颇有深意。定慧寺规模宏大,明代为全盛时期,有殿宇 98间、和尚3000人,参禅的僧侣达数万人,加上定慧寺两旁还有18个庵寺,称“十八房”,故在佛教禅寺中有着显赫地位,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古刹,曾有 “十方丛林”、“历代祖庭”之称。 </p> <p class="ql-block">  在米芾的笔下,镇江是“城市山林”,在陆游的笔下,镇江则是“连山如画”。隆兴二年十月,陆游陪同镇江知府方滋游宴于多景楼。当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酒酣耳热之际,他缅怀京口的历史地理形势和当年张浚都督江淮的情景,不胜感慨系之,大笔勾勒,抓住北固山的胜景伟观,记一时兴会,寓千古兴亡,写下了《水调歌头·多景楼》这首情景交融的辞章:“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渺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p> <p class="ql-block">  摩崖石刻环绕焦山西侧峭壁,气势磅礴,存有六朝以来刻石百余方,“大字之祖”——《瘗鹤铭》原址即于此。摩崖唐刻《金刚经偈句》、宋刻《米芾摩崖题名》、《陆游踏雪观瘗鹤铭》等,均属上品,弥足珍贵。从观澜阁穿小桥,过假山,便是掩映在银杏树下的宝墨轩。这里原是自然庵、香林庵、玉峰庵、海云庵的旧址。碑林内现珍藏着历代碑刻四百多块,数量之多,仅次于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这些碑刻镶嵌在回廊亭阁之中。有书法、艺术、史料、历代墓志、石雕艺术等,内容极其丰富,其中有唐朝仪凤二年(677)多立的魏法师碑,被誉为“初唐妙品”,碑文完整,字体工整遒劲,为国内罕见的唐碑。</p> <p class="ql-block">  除了诗文外,陆游亦精书法,擅长正、行、草三体书法,朱熹称其“笔札精妙,意致深远”。踏雪观《瘗鹤铭》题记是陆游存世正楷中的大字,有较强的书法欣赏价值。同时,该题记与陆游《书愤》诗名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意境颇相贴近,具有较强的文学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  摩崖石刻——在焦山西麓沿江一带。全为陡岩峭壁,有浮玉、栈道、观音、瘗鹤铭等岩,其间有千百年来历代名人的诗人题刻。时间上有六朝、唐、宋、元、明、清;字体上有正、草、隶、篆各种书法,内容丰富,犹如古代书法天然展览,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一到浮玉岩,便看到宋书法家赵孟奎所写的“浮玉”两个苍劲秀丽的大字。在它的左面是陆游与游人踏雪寻访《瘗鹤铭》留下的题名石刻,最为引人注目。全文为:“陆务观、何德器、张玉仲、韩无咎,隆兴甲申闰月二十九日,踏雪观《瘗鹤铭》,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归。明年二月壬午,圜禅师刻之石,务观书。”词文壮丽,书法刚劲有力。在另一块石上是北宋书法家米芾观看《瘗鹤铭》留下的题名石刻:“仲宣、法艺、米芾、元佑辛未孟夏观山椎书。”( 仲宣、法艺分别是北宋时甘露寺和金山寺和尚。)</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一幅石刻,为李白的《焦山望松寥山》:石壁望松寥, 宛然在碧霄。安得五彩虹, 驾天作长桥。仙人如爱我, 举手来相招。</p> <p class="ql-block">  “浮玉”,传说仙人居住的地方。指今江苏省·镇江市的金山、焦山。</p><p class="ql-block"> 宋赵孟奎书《浮玉》,字高146厘米,宽90厘米,楷书。刻字大如斗,字径达60厘米,结构稳健,丰腴圆润,宽博雄放,布局匀称严谨。清末浙江省湖州德清县县令周·蕴辉题刻“松鹤精神”。</p> <p class="ql-block">  这块山岩也被称为“浮玉岩”。在它的左面是陆游与游人踏雪寻访《瘗鹤铭》的题名石刻真迹。全文为:“陆务观、何德器、张玉伸、韩无咎,隆兴甲申闰月二十九日,踏雪观《瘗鹤铭》,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归。明年(1165年)二月壬午,圜禅师刻之石,务观书。”词文壮丽,书法刚劲有力,现为江苏省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  西北临江有一块近代石刻,镌刻五言诗一首:“为废不平均,呼号满神州,来此暂偃息,行作世界游。”这是1920年,中国律师协会为废除帝国主义列强的不平等条约,大声疾呼四处奔走,路过焦山留下的题名石刻。</p> <p class="ql-block">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后归隐镇江焦山茅庵,现在的“听竹山房”就是当年焦山茅庵旧址。</p> <p class="ql-block">  这座听竹山房是在焦山自然庵原址新修的一个茶道坊,院门的对联“山光扑面因新雨,江水回头为晚潮”是郑板桥写给自然庵的。他读书的地方则是别峰庵。上山沿途有很多摩崖石刻,这些石刻中有不少名人的题字,陆游的,米芾的,等等。独拍下这“浮玉”二字,作为焦山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陆游、米芾、康熙、乾隆等来焦山,都是为赏焦山的《瘗鹤铭》碑刻而来。焦山碑林藏品加上这些诗文、题字、留名的石刻,使焦山成为一座书法之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别峰庵</p> <p class="ql-block">  在焦山双峰之阴的别岭上,翠竹环抱之中,有一座别致的方形四合院,称“别峰庵”。别峰乃是指该岭有别于焦山山顶之主峰(东峰和西峰)之意。清代大书画家、诗人郑板桥当年曾在这里读过书,别峰庵因此名闻遐迩。</p><p class="ql-block"> 别峰庵始建于宋代,宋代高僧佛印法师有诗云:“绝顶无寻处,何人为指南。回头见知识,原在别峰庵”。明人章诏又有诗云:“竹密凝无路,云开忽到门。转看诸院子,独见一峰尊。”深山孤寺,人迹罕至的别峰庵,庵内北侧有小斋三间,天井中有一花坛,桂花树两株,修竹数竿,环境清雅幽绝。这里就是世称诗、书、画“三绝’’的清朝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于雍正年间在此攻读之处。过道门头上题有“郑板桥读书处”的横额,门上还保留着当年郑板桥手书“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对联,面对此情此景,缅怀书屋故人,不由使人产生物是人非之感慨。</p> <p class="ql-block">  郑板桥,名燮,江苏省兴化县人,乾隆年间进士。他擅画兰竹,书法以隶、楷、行三体相融。他的字、画、诗,世称“三绝”,在“扬州八怪”中最负盛名。他深爱在焦山修行,留下了许多墨竹诗画作品。他《题自然庵画竹》一诗云:</p><p class="ql-block">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画来出纸飞腾上,欲向天边扫暮霞。还有他手书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的拓片,更为人们争相购买。此外郑板桥还曾为旧时的自然庵写过对联:“山光扑面因新雨,江水回头为晚潮。”同时还在过去的海神庙里题过对联:“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这些美妙的佳话,常为后人赞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水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亭内碑刻为清代乾隆皇帝第五次到镇江在焦山所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东泠泉 </b></p> <p class="ql-block">  在大雄宝殿西侧原海云堂的天井里,有一口井,叫东泠泉。相传是焦光炼丹取水之处,又称炼丹井。其实这里本不是一个泉,而是焦山和尚模仿金山中泠泉开凿的一口井。因焦山在金山之东,故称为“东泠泉”。过去金、焦二山和尚常常相互争胜,彼此模仿,金山寺有个苏东坡玉带,焦山寺也弄来一条杨一清玉带;焦山有个吸江亭,金山也仿造一个吞海亭。东泠泉的开凿正是他们竞相争胜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  位于焦山西北半山腰别峰庵下。该亭是一座用砖砌成的方形凉亭,周围有墙,墙头与亭檐之间用瓦镶成一排古寿字图案,东、西、北三面墙有拱门,东西两门山路贯串其中。南墙内壁中间竖嵌着四块条石,上刻一百个不同样的篆体寿宁,变化巧妙,别具匠心。上有横额“百寿亭”三个大字,北面门头上刻有“水云深处”四字。亭内有石凳,可供游人小憩。</p><p class="ql-block"> 相传此亭的来历是:清末有一善士范某,看到焦山脚下别峰庵的山路非常崎岖,登临困难,便捐钱铺设一条花冈石山路,直达别峰庵,庵主为了感恩,就建了这座百寿亭为他祝福。</p> <p class="ql-block">  吸江楼是焦山的高点,站在楼上,可以俯瞰整个长江,感受江水的浩渺与壮阔。</p><p class="ql-block"> 吸江楼耸立在焦山东峰绝顶,原名吸江亭,又名吸江楼。因亭内四面有木雕佛像,人又称四面佛亭。楼呈八角形,整个结构为水泥仿木,有楼梯盘旋而上,回廊四通,八面有景。楼为两层,上层横额题有“吸江楼”三字,底层横额写有“江山胜概”四个大字。游客登楼远眺,大江南北旖旎风光,佳处妙景尽收眼底。江北碧野辽阔,阡陌纵横,一望无际,江南苍翠青山,连丘叠嶂。此处视野广阔,气象万千,令人精神顿爽。</p> <p class="ql-block">  清同治年间,常镇通海道沈秉成将亭重建为楼,并写了《吸江楼记》。他在记中说,我在镇江游览期间,常想携酒游览焦山,因事务繁忙,未能如愿,今春稍有空暇,就邀约几个同事来到焦山,披开荆棘,攀登辘岩,盘旋而上,走走歇歇,终于到达山顶的四面佛亭。只因四周被树木遮掩,亭虽在山巅,但不能远眺四周景色,同时亭子已倾斜欲倒,因此,捐款将亭翻盖,并改建为楼。登楼俯瞰大江,只见苍茫万顷,眼界顿时开阔。此楼仍命名“吸江”,因不忘旧名也。</p> <p class="ql-block">  此处也是观日出的绝佳位置, 若夏日清晨登楼观日出,别有风味,历来为游人所称道。 有清代名士齐彦槐古诗文为证:东望海漫漫,扶桑涌一丸。曾登岱岳顶,不及此楼观。水氧速天白,霞光照壁丹。遥闻曙钟动,江润万鹰盘。</p> <p class="ql-block">  万佛塔位于焦山顶峰,塔体高42米,海拔70.4米,建筑面积583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万佛塔是一座明清式具有江南风格的仿古塔。七级八面,上有天宫,下有地宫。塔内设两套楼梯上下分流,外有栏杆相倚。每层回廊四通,八面有景,凭栏远眺,江天景色,尽收眼底。夜间天空中放射出八束光柱,为过往船人指引迷津。</p><p class="ql-block"> 万佛塔塔院设前后门厅、左右碑廊、厢房,错落有致,与塔相映成趣。前后大门两侧墙上嵌有“海不扬波”、“中流砥柱”八个苍劲有力的石刻大字,更加体现了万佛塔庄严盛瑞的英姿。</p> <p class="ql-block">  不波亭是“海不扬波”亭的简称,即定慧寺山门。从长江边上与焦山对峙的象山脚下的渡口摆渡过江,不到五分钟就可踏上绿色的小岛—焦山。迎面的焦山大门,朱漆彩画,一对石狮镇守大门。门旁左右悬挂着清代光绪年间巴州廖伦所写的一副楹联“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显得古朴典雅。进入山门,迎壁就是对联的横披“海不扬波”四个大字,为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书,意为焦山矗立江心,犹如镇海之石,驱逐水妖,故而海不扬波。在佛教上“海不扬波”是清平世界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万佛塔是焦山镇寺塔,1307年建成,毁于1488年。现佛塔于1999年落成开放,七层八面,塔高42米,建筑面积583平方米,上有天宫,下有地宫,塔内供奉万尊佛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万佛塔下的喵星人</b></p> <p class="ql-block">  踏入镇江焦山,仿佛踏入了一个被岁月尘封的诗意世界,身心被山水与人文交织的独特魅力所包裹,每一步都踏出满满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映入眼帘的是焦山那四面环水的独特地貌,好似一颗遗世独立的绿宝石,镶嵌在江南大地上。乘船渡江,江水悠悠,微风拂面,心也随之沉静下来。在这喧嚣尘世中,焦山宛如一处宁静的港湾,让平日里被琐事填满的心灵,终于觅得一片栖息之所,深刻体会到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的畅快。</p><p class="ql-block"> 踏上焦山,葱郁的树木遮天蔽日,漫步其间,清幽的气息扑面而来。耳畔是鸟儿的欢鸣,眼前是灵动的山水,每一处景致都像是大自然精心绘制的画卷。在这山水环抱中,领悟到自然的伟大与包容。它不声不响,却拥有治愈人心的力量,让人忘却烦恼,只沉醉于当下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焦山的人文底蕴同样深厚。定慧寺的晨钟暮鼓,悠悠回荡,诉说着千年的佛缘。走进寺内,香烟袅袅,僧人们诵经的声音沉稳而平和,仿佛在向世人传递着超脱尘世的智慧。碑林之中,那一块块石碑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名家的书法作品或飘逸灵动,或刚劲有力,透过它们,能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 焦山的美,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在这里,既能欣赏到山水的灵秀,又能汲取到历史文化的滋养。焦山之行,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人们明白,在忙碌的生活中,要学会停下脚步,去感受自然,去品味文化,这样才能在内心深处寻得一片宁静的天地,让生命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史料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