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林的美篇

林林

<h3>  <br> 屋檐下的玉米香<br> (小小说)<br><br> 董老汉从安徽黄山干休所疗养回到北方的老住宅已一个多月了,孩子们周六和周日来家与老人相聚,又恢复了往日的吵吵嚷嚷和欢笑声,家中又热闹起来。今天是周日,他早早站在小区从老宅延伸到路中的十字路口中间,向远处看望着,微风吹拂着他稀少的头发,他柱着柺杖,远处看像一座雕塑一样一动不动,他在盼望着孩子们的归来…<br> 起风了,濛濛的丝丝细雨在空中飘着,董老汉不情愿的向楼房下的屋檐下走去,坐在一把椅子上,避着风雨,雨蒙蒙的下着,渐渐地下大了起来,细细纷纷的小雨,顺着屋檐下象一条条细细的直线而下,落在地面响起滴哒滴哒的流水声响,太阳光照耀在条条水线中.折射出一条七色的彩虹光圈,映射笼罩在他的身上,像时光倒流追遂着他的思念,他看着房檐下,在朦胧回忆着……<br> 老牛娘拿着黄澄澄的香香的玉米递给他,<br> “明儿”<br> “ 你吃”<br> “娘”<br> “你也吃”<br> 董老汉晃忽又穿越回到小时候六、七岁时,他随父亲南下,在城里长大,上学,参军,入党,提干,在部队进步直到高级干部退休,在他的再三要求申请下,回到了北方老家。<br> 他仿佛看到老家土屋房檐下倒挂着的一串串黄金金的玉米,又想起那是老牛娘在秋天丰收的时侯留下的战利藏物,这是她留给来年看望她的孩子们的珍贵礼品,那个年代,没有冰箱,没法储存保留新鲜的果实,秋后玉米丰收后,她总是想象着来年后,喜气洋洋欢渡春节中拿出自己珍藏的稀罕物,拿给自己的孩子们,这在城里那个年代是见不到吃不上的,每每用生锈的铁锅,煮着香喷喷的玉米,搬着梯子,小心小心翼翼迈着小脚一步一步踩着梯子,将一只只煮好的玉米倒挂在房檐下,经过严寒风雪的吹塑和太阳光的照射,来年春节时摘下,再上锅煮熟,满屋都飘满香香的玉米香味,如同新鲜一般鲜嫩。<br>  </h3> <h3>  老牛娘,高高的个子,长脸宠,健康肤色的脸上已有了皱纹,头发梳的亮又整齐的在脑后捥着一个撍,这就是齐鲁大地山东农村妇女的穿着扮象,平时手中经常拿一个烟袋杆,不时地按上黄黄的烟丝,吧哒 吧哒抽上几口,烟袋蜗里冒着微红的烟叶絲,她是一九三九年的老党员,在四十年代是九个乡的抗日妇救会会长,奔走在鲁中抗日的大地上。鲁中西周村,村中路口有一颗老槐树,她经常站在老槐树下,向乡亲们宣传着抗日的革命道理,动员着大家做好支前工作,并经常穿越敌占区传送着党的地下情报,并有多次遇险,与敌人进行了激烈战斗,她用的是两支驳壳枪,插在腰中,好不威风。<br>  记得在小周家庄,父亲带领着武工队打死了两名鬼子汉奸,家中房屋遭敌人放火烧光,家中人跳墙逃走,奶奶不幸脚受伤,被还乡团逮住灌辣椒水,做老虎櫈,受尽了敌人的严刑拷打,逼迫交代出八路军的地下秘密交通站 ,奶奶视死如归,宁死不屈,大义凛冽,未说出半个字,解放后,经常上学校给同学讲革命的斗争故事。<br> 解放后,老牛娘,为革命事业建设、土地革命、成立人民公社、社会主义建设做到了一个老党员的责任心和贡献,她担任过乡、村党支部书记,妇女主任,是历届区和市的人大代表 ,记得有一届开会,鲁中市特委领导还着重介绍了老牛娘,说是这一届年龄最大的和党龄最长的老党员老革命和人大代表,老牛娘德高望重,她有着许多革命的故事,人们都尊重她, 时间长了也都忘记了她的真实姓名,大人小孩而都亲切的称呼她“老牛娘”。<br>  </h3> <h3> 雨还在悄悄下着,不过小多了,马上要停雨了。<br>  “爷爷,你怎么在屋檐下,咱们快快回家吧,”<br> 董老汉“啊”的一声 看到孙子孙女都站在面前,这才从回忆中顿醒过来,抹了一下脸,孩子们都来了,他高兴一手一个牵着孙子和孙女的手,大声说着:“回家了”,一家人高兴的往家中走去。<br>  董老汉边走边想着,想到老牛娘去世时,接到电报, 他急忙从边疆部队带着军医赶回来,按照当地和农村的风俗给老人穿寿衣,摔碗起棺,村里开了隆重的追悼会,全村乡亲冒雨送行,进行了安葬。想着想着忽然雨水流到了眼角,董老汉眼睛也模糊湿润起来,他抹了一把脸,甩掉雨水,他在想着今年清明节要去老牛娘的坟头去添添土……。<br> <br> </h3> <h3> 董曰强二0二五年三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