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我的少年记忆里,春节是全年最令人期待的节日。那近一个月的热闹,仿佛把所有的快乐都凝聚在了一起。美食、新衣、鞭炮、跳绳、打耳、上窑、看戏……这些简单的快乐,构成了童年春节最美好的画面。虽然大米、白面、肉食在当时并不像如今这般唾手可得,但能在春节、正月初五、正月十五以及走亲访友时偶尔品尝,也足以让孩子们欢呼雀跃,满心欢喜。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生活水平的提高,曾经对美食的渴望逐渐淡去,那些曾经的珍馐也变成了餐桌上的寻常之物。但在记忆深处,正月十三夜晚的茶饭,却始终让我念念不忘。那浓郁的香气,以及全村人为此忙碌的场景,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勾起了我对童年那段“穷快乐”的无限怀念。</p><p class="ql-block">我们家乡古郊有一个独特的习俗——正月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喝茶饭。如今,这一传统已几乎无人延续,但只要想起那独特的美味,我的味蕾便会瞬间被唤醒,仿佛能闻到那熟悉的香气,感受到那份久违的满足。</p><p class="ql-block">茶饭的制作过程充满了仪式感。主要食材是玉米和荆芥。先将玉米与荆芥一同放入锅中,用大火炒至半熟,然后拿到碾上碾细,过箩,待到夜晚便可用来制作茶饭。村里年长的长辈们说,正月十三喝茶饭是为了敬奉“地头财”这位掌管庄稼收成的神仙。农民们敬畏土地,敬畏庄稼,希望通过这一仪式祈求来年粮食丰收。而“茶”与“茬”谐音,喝茶饭也寓意着敬畏土地,珍惜每一寸庄稼。</p><p class="ql-block">正月虽已接近春天,但家乡的天气依旧寒冷刺骨,群山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仿佛还在坚守着冬日的寂静。然而,当太阳从东边的山峦后缓缓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村庄的屋顶和田野上,喜鹊在枝头欢快地歌唱,整个村子也渐渐苏醒。早饭过后,母亲从玉米堆里精心挑选出几穗饱满的玉米,我们兄妹几人便忙碌起来,将玉米粒一粒粒剥下。母亲拿出秋天备好的荆芥,准备与玉米一同下锅翻炒。</p><p class="ql-block">炒玉米和荆芥需要大火,母亲在灶房里点燃柴火,将玉米和荆芥一同倒入铁锅。红色的火焰在锅底跳跃,急切地传递着热量。玉米在锅中受热膨胀,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仿佛在欢快地舞蹈。随着玉米和荆芥的翻炒,一种独特的香气开始弥漫开来,从灶房飘到门外,飘向天空。整个上午,村里家家户户都在炒玉米,袅袅炊烟从各家的烟囱中升起,笼罩在整个村庄上空。走在村里的巷子、街道和院落,空气中弥漫着玉米和荆芥的芳香,这是属于正月十三的专属味道,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感到无比愉悦。</p><p class="ql-block">玉米和荆芥炒至半熟后,便需要到碾盘上碾细。由于碾的数量有限,村民们需要排队等候,这是祖辈传下来的规矩,几百年来从未改变。碾房成了这一天最热闹的地方,碾磙在众人的推动下快速转动,大家相互帮忙,有的推碾,有的收拾碾盘,女人们则不停地摆动着手中的箩,将碾细的面粉筛下。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所有的玉米被碾成细腻的面粉,茶饭的准备工作才算完成。</p><p class="ql-block">天色渐暗,做茶饭的时刻终于到来。母亲将锅置于煤火之上,倒入少许油,待油热后放入切碎的葱、姜,炒出香味后,再加入酸菜和豆芽。锅中食材翻炒的香味,已经让我们的味蕾蠢蠢欲动。接着,母亲将事先烧开的水倒入锅中,待水沸腾后,将碾细的茶面边洒边搅动放入锅内。火苗的热量传递给锅中的食材,茶饭在锅内上下翻滚,释放出诱人的香气,馋得我口水直流。为了增加口感,母亲还会加入一些粉条和豆腐块。大约熬制十多分钟,一锅香飘四溢的茶饭便完成了。那浓郁的香气,让人久久难忘。</p><p class="ql-block">茶饭做好后,家人并不能立刻享用。按照习俗,要先恭敬地敬奉给各路神仙,母亲带着我们向神仙磕头祈福后,才能端起茶饭品尝。茶饭的美味实在让人难以抗拒,我早已迫不及待。母亲告诉我:“喝茶饭是有讲究的,不能用筷子,否则会挑断庄稼的根茬,庄稼就无法生长了。”所以,人们喝茶饭都是用勺子。后来我才明白,这“茶”字其实是“茬”的谐音,蕴含着农民对土地和庄稼的敬畏之情。</p><p class="ql-block">在寒冷的正月,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茶饭,那浓郁的香气满足了味蕾,填饱了肚子,更温暖了全身。茶饭不仅美味,还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玉米和生姜经过火炒后,能够温胃养胃;荆芥则有散风解表的功效,特别适合身体虚寒的人。在寒冷的冬日,一碗热茶饭足以驱散寒意,带来温暖。</p><p class="ql-block">然而,这样的热闹场景已经消失多年。如今,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传统的石碾早已被现代化的机器取代,茶饭的制作也逐渐被遗忘。人们习惯了快速便捷的烹饪方式,曾经的茶饭只能在记忆中回味。但那独特的香气,以及全村人为了茶饭忙碌的场景,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成为岁月深处最珍贵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