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上停留的时光》之四 /文/高书海

军旅情怀

<p class="ql-block">图/1956年高文治休探亲假回老家献县时留影</p><p class="ql-block"> “又逢清明忆从前,点点滴滴记心间”。缅怀我高家老前辈,追寻他们所走过的路,沿着老一辈人奋斗的足迹,脚踏实地的去做事。纵观我三叔高文治的一生,他历经抗美援朝战火的洗礼,深入四川阿坝,甘孜,远进至西藏参加剿匪平叛,后驻留西藏守藏戍边二十年。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老革命军人,三叔他戎马一生,历经磨难,九死一生,对党忠诚,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判断和是非标准,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看待古今事物,不失一个军旅老兵跟党走多年的铁骨柔情。</p><p class="ql-block"> 2005年9月14日一16日,三叔与沧州夕阳红读书会众老文友们一起,来到了河南省临颖县南街村学习参观。回来后写下了一篇以《南街村印象》为题的心得体会,这是三叔生前未曾发表过的一篇长文遗稿,我做为后人,三叔生前将接力棒交付下来,我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仔细研究挖掘整理下来,以便更好的缅怀三叔,纪念三叔更不能忘记三叔对于高氏家族的历史传承。</p><p class="ql-block"> 当谈及闻名遐迩的南街村,三叔说:“对南街村而言,我感慨颇多,一言以蔽之,就是带着疑惑去,高高兴兴,明明白白而归”。</p><p class="ql-block"> 南街村848户,3180多口人,面积1.78平方公里,耕地1000余亩,全部实现了水利化,机械化。外来务工者9000余人。村党委下设23个党支部,共有党员496人。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大型一档企业,辖26个公司,厂或队,其中有中外合资企业5家,共有11000多名员工。企业总资产12亿元,年产值14亿元,利税6900万,上缴国税5000万元,多年来向希望工程,灾区,助残捐款3500万元。村里办有敬老院,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学校,还有卫生院,文工团,希望戏曲学校,电影放映队,篮球队,门球队,秧歌队,军乐队,图书馆,阅览室,灯光球场,康寿乐园等组织和设施。南街村还有一个“三落实”的民兵营,新职工上岗前,都要经过三个月的民兵训练,培养员工的组织性,纪律性,增强集体观念。民兵营的任务是:维持社会治安,抢险救灾,应付突发事件,完成突击性任务。逢年过节还会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传统民间娱乐,职工则经常开展一些讲故事活动。南街村人讲南街人的好人好事,表率榜样就在身边。南街村实现了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少有所教,幼有所育的高度。先后被中央有关部门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被村民们称作“班长”的集团董事长王宏斌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农民企业家”,“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光荣当选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代表等等。</p><p class="ql-block"> 三叔说“进入南街村第一印象就是“四无”社区,即家家户户无防盗门窗,街面无飘飞的纸屑,塑料袋垃圾,墙壁上无商业性广告,无乱涂乱画的各种小广告痕迹。笔直整洁的街道,令人耳目一新,思想升华,精神为之一振,心情极端舒畅”。</p><p class="ql-block"> 三叔认为:“ 南街村之所以能做到如此之程度,是因为他们持之以恒的抓实了思想工作”。他们对党员干部工,职工和村民的具体要求是:“一要有长远观念,不要只顾眼前利益。二要顾全大局,不要只顾小家庭。三要破私立公,不要损公肥私。四要分清是非,不做糊涂虫。五要敢于斗争,不怕得罪人。六要服从分配,不犯自由主义。七要坚定信念,不迷失方向”。</p><p class="ql-block"> 三叔说:“进入南街村第二个印象是:“南街村东方红广场已成为世人注目的标志性地方。通过笔直34米宽的“十里长安街”,进入南街村,迎面是4000平方米的东方红广场,广场中央竖立着苍松翠柏环抱的汉白玉毛主席雕像,四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先驱马,恩,列,斯的巨幅画像,四十面红旗迎风招展,十分壮观,震人心弦。每年有30来万中外游客旅游参观,均在毛主席雕像前合影留念。南街村仅旅游收入就达2000多万元左右,接待过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参观团。国内多个大型媒体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单位,先后对南街村进行报道,称南街村是“共产主义小社区”。</p><p class="ql-block"> 作为军队里培养磨炼出来的老政工干部,三叔说:“我对南街村的第三印象是:“坚持公有制制度,坚持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分配原则,领导村民走共同富裕之路”。现在南街村村民就业不发愁,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精神上没有任何压力,经济上没有任何负担,村民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日子。南街村的分配原则是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供给制按需分配占70%。包括住房,就医,子女教育,水电气,电视机,户内中央空调,主副食共有14项均由集体承担。工资制按劳分配占30%。南街村从不发奖金和加班费,本村职工实行低工资高福利,外来职工实行高工资低福利。学校教员除执行国家标准工资外享受和本村职工一样的福利待遇。对外聘技术专家,除免费住公寓楼外,年薪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p><p class="ql-block"> 南街村根据市场规律和本村实际,实行“外圆内方”的经营策略,即“坚持外圆闯四海,又严守内方治南街”,十几年产值增加2100倍,猫好不好不在颜色,逮住老鼠才是好猫,其发展速度超过深圳。所谓“外圆”就是与市场经济接轨,所谓“内方”就是与本村民意接轨。南街村“圆”到什么程度呢?他们给外商建高级别墅,内有一小酒吧,有小卡拉0K厅,花五万元买了麻将桌,村干部每晚轮流当政治任务陪外商打麻将。但在“圆”的过程中,他们决不丧失国格,人格去“圆”,决不拿中华儿女肉体去“圆”,而是在国格人格相互平等的原则下去“圆”。在“圆”的经济交往中。他们也搞吃喝送受物,也搞回扣,该给人家的给人家,人家给的他们接着。“内方”是怎么搞的呢?他们按照邓公讲的“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看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群众满意的,高兴的,答应的,他们就去办去做。否则就不办不做。南街村建了不少工厂,盖了不少高楼大厦,就是不建歌舞厅,卡拉0k,桑拿房,夜总会,不搞男不男女不女的活动。因为搞这些东西,南街村人反对。他们说:“南街村村民一反对我们,他们就不支持我们的工作,我们想干什么也干不成了”。再一个他们认为“私”字是万恶之源,并经常开展各种有利于“斗私树公”的活动,这样做的结果是在经济交往中,个人接收的现金,金银首饰,好烟好酒,录像机,照相机,90%以上都上缴村集体。</p><p class="ql-block"> 三叔说:“我对南街村第四个印象是可贵的傻瓜精神”。一般来说谁也不乐意别人叫自己傻瓜,可南街村人却不一样,甘愿做傻瓜。南街村有十几亿元的资产。而村干部工资每月定为250元,在北方二百五,即有傻瓜的意思。在南街村接待室挂着陶行知先生写的打油诗,“傻瓜种瓜,种出傻瓜,惟有傻瓜,救得中华”。南街村人自称:“这个世界是傻子的世界。由傻子去支持,由傻子去推动。由傻子去创造,最后是属于傻子的”。南街村人把傻瓜解释为:“只想自己,不想个人,只讲奉献,不讲索取。他们坚信“英特纳雄耐尔一定会实现”。他们说:“富裕的日子不等于幸福的日子,幸福的日子包括富裕的日子”。南街村在一些场合挂着“公生明,廉生威”,“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发展是硬道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等醒目标识牌。南街村现在不仅有富裕的物质生活,而是有充实高雅的精神生活,家家安居乐业,人人心情舒畅,就是由傻子精神创造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南街村根据邓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江泽民同志“三讲”的论述,坚信马列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树新风,破旧俗,精神文明私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结合南街村实际,不断开展“破私立公“的各种活动,取得双丰收。十几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引起了中央和中外各界人士的关注。先后获得“红色亿元村”,“中原一枝花”,“中原第一村”的美誉。但是也有人认为南街村作法是极“左”,是“文革遗风”,是开放改革中的“怪胎”。有得人去南街村寻找负面的东西,他们问王宏斌:“你们要搞共产主义小社区,那么共产主义小社区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时候建成”?王宏斌说:“我们南街村人没有权利和水平制定这个标准,只有向共产主义小社区努力奋斗的责任和义务,至于什么时候建成共产主义小社区,由群众说了算,群众说像共产主义小社区,那就叫像了,群众说还不像共产主义小社区,我们南街村人就继续努力奋斗”。有人问村民:“对南街村你们有不满意的地方没有”?老太太们回答!“有,住上楼房后,不能再养鸡喂猪了”。哈哈😆,有的人做梦都想从鸡蛋里挑出点骨头来,如果有能力,你把村里也搞成南街村这样,才让人信服呢,南街村人就是这样与众不同,这就是与我们有区别的南街村人。不由得为南街村人竖个大大的拇指,让人们生活的幸福才是最大的硬道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在参观南街村时在村中广场毛主席像前留影。摄于2005.9.15日</p><p class="ql-block">高文治简历</p><p class="ql-block">1932年7月7日出生,</p><p class="ql-block">1938-1945年在本村上小学。抗日儿童团团长。</p><p class="ql-block">1946年元月在河街上高小,献县短时训练班。</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1950年11月八专区短时训练班,省立献中学习。</p><p class="ql-block">1950年11月-1955年12月在中国人民志愿军204师机要科译电员。</p><p class="ql-block">1956年元月-1959年3月在预备二师高炮团译电员。</p><p class="ql-block">1959年4月-1962年在西藏昌都分区司令部任译电员。</p><p class="ql-block">1962年12月-1963年8月重庆机要学校学员。</p><p class="ql-block">1963年9月-1965年7月西藏昌都分区机要科一级译电员。</p><p class="ql-block">1965年8月工兵136团机要股长,政治部副主任。</p><p class="ql-block">1972年2月成都军区技术侦察支队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p><p class="ql-block">1976年2月工兵136团副政委。</p><p class="ql-block">1979年8月转业,任沧州地区第一建筑公司经理。</p><p class="ql-block">1980年3月沧州地区建筑设计处负责人,副处长。</p><p class="ql-block">1985年6月在地区整党办公室帮助工作。</p><p class="ql-block">1986年2月沧州地区建设局(建委)任纪检组长。</p><p class="ql-block">河北省援藏干部联谊会理事</p><p class="ql-block">1992年12月离休。2022年病故享寿92岁。</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和沧州夕阳红读书会会友们参观河南省南街村时合影留念。二排右二高文治。摄于2005.9.15日</p> <p class="ql-block">《一个老兵的情怀》研讨会,在沧州举行。此照摄于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二十日,拍摄者刘凤舞。前排分别是:刘凤舞吴俊泉(左二)李德荣高文治(左四)翟玉琢韩成信刘文源刘芳庭郭愈祥张汉林田宜林</p><p class="ql-block">中排分别是:张广越王兆龙张步云陈成涛赵振兴韩焕峰李树栋张人介冯玉坡崔义顺董季</p><p class="ql-block">后排分别是:邢志强宋兆凯张逢春白焕宗田松林王山城申明人刘占山杨国玺袁令文崔建新</p><p class="ql-block">照片背后有我三叔高文治亲笔写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望萍兴叹不如伐木做舟”。以及“树木常被自己养大的虫子毁掉”。</p> <p class="ql-block">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望萍兴叹不如伐木做舟。高文治手书。</p> <p class="ql-block">1981年高文治在省会石家庄参加河北省援藏同志联谊会留影。后排左四高文治。</p> <p class="ql-block">1964年二月在拉萨高文治参加由西藏军区首长接见的全区第四次机要工作会议全体同志合影。三排左四高文治。</p> <p class="ql-block">1963.8.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0二部队一队九十班毕业合影留念,三排左四高文治。</p><p class="ql-block">第一排:宋建中,朱玉,闫秉章,彭光,黄河,参谋长,副司令陈明义,司令曾拥雅,付参谋长。</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左起:聂友章(左二)唐友彩(左四)谷邦森(左五)郑保森(左七)</p><p class="ql-block">第三排:杨绍明(左一)尚帅旗(左三)高文治(左四)刘裕宏(左七)</p><p class="ql-block">后排:晋天锡(一)陈希林(右三)</p><p class="ql-block">此照摄于四川省重庆市北陪机要学校,由于年代久远,名字和人可能记忆有误,其中二排郑保森七排郑保森有两个同名,三叔已逝,分不清到底哪个是郑保森了。</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在纪念赴朝作战五十周年座谈会上留影,摄于2000年10月。</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在纪念抗美援朝胜利50周年暨《峰火岁月》首发式上留影。前排左二高文治。</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在庆八一《烽火岁月》研讨会上留影。二排左三高文治。摄于2004年7月。</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在原沧州地区先进纪检组织优秀纪检干部表彰大会上留影。五排右四为高文冶。摄于1990年12月。</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与原献县九中,八中,冀中第三学校校友们在北京聚会合影留念。摄于1987.5月。</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在原冀中第三中学(1948.5一1990.11)五班部分同学们在北京聚会合影留念。摄于1987.5月。左起、任顺田白玉坤高文治赵可权李书忠王树声王淑英贾宝英陈玉兰。</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和沧州市建委老干部畅游白洋淀时合影。二排左起六为高文治。</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中)郭愈祥(左)张汉林(右)于捷地碑林合影留念。摄于2008.6.14日。</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左二)在和沧州医专联谊会上认真听取校领导介绍情况。摄于2011年。</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生前最后岁月留影</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在西藏拉萨留影,那时的自行车还是很稀缺珍贵的。</p> <p class="ql-block">1952年高文治(左)与战友赵纯善在朝鲜留影。</p> <p class="ql-block">1952.12月高文治(左)与战友在朝鲜中线浦村三聚三分别留影。</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右)和战友刘裕宏在交流学习毛主席著作心得体会。</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1969.10月于拉萨部队开山修路时留影,背景是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右-)和战友在他们部队新修建的友谊桥上合影留念。摄于1945.8.21日</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在部队修建的中尼友谊桥头留影</p> <p class="ql-block">1971.10月,拉萨103工地上,新华社拉萨分社记者拍摄的这张照片,高文治(左三)生产队长(左二),136团一营营长(右三)。为反击帝国主义对西藏的诽谤攻击,在西藏高原试种小麦成功。题为《军民喜庆丰收》,此照片发往当时我国各大使馆,图窗展览。有力回击了帝国主义及反华势力的挑衅。</p> <p class="ql-block">赠给最可爱的人。高文治在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慰问团,中央慰问团赴朝鲜慰问参战志愿军部队时的慰问品。</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在抗美援朝,参加进川入藏平叛,和守藏戍边二十年的功勋章。</p> <p class="ql-block">1979年高文治转业到沧州后的功勋章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转业后的部分荣誉证书。</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生前最后的岁月,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制发的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这是作者高书海和三叔高文治生前最后的一张合影。</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高书海,河北省沧州市献县人,生于1961年,1979年高中毕业,1979年底应征入伍,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38521部队服役,酷爱学习,犹爱诗词,散文,短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和学习一些不同体裁类别的小说写作等,其诗文散见于一些网络媒体平台登载。编辑出版《献邑尹屯高家百年谱史》一书和30万字的文学诗词类书籍《书海泛舟》一部,县图书馆收藏。电子版四十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岁月留痕》一部,以及《献邑尹屯高氏百年家谱》电子版。沧州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沧州老年文学社,夕阳红读书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在此谢谢各位亲友的关注转发及留言,祝您和您全家吉祥如意,健康快乐。</p><p class="ql-block">2025.3.5日于惊蜇起草编辑</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