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矗立着一座座雄伟的关隘,它们如同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无论是“长城十三关”,还是“中国九大名关”,这其中的一个个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一个个时代,演变成往事; </p><p class="ql-block"> 一段段岁月,悠久成历史;</p><p class="ql-block"> 一块块砖石,硝烟成遗迹;</p><p class="ql-block"> 一堵堵城墙,厚实而坚固;</p><p class="ql-block"> 一处处关隘,诉说着沧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雄关隘口,携秦时明月汉时风而来,仍巍然屹立,充满了生命的温度和情感的色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雄关,不仅仅是军事防御的堡垒,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们见证了无数英雄儿女的壮志豪情,也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悠悠情思。古往今来,多少诗人词人为之倾倒,为之吟咏。他们的笔触下,雄关不仅仅是冰冷的石头堆砌,而是萌发着的一种庄严肃穆慷慨激昂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 历史无声,关卡长存。千百年来,这里有多少的前人出关入关,又有多少的故事在此上演,而雄关始终屹立于此,守望着世事变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雄关悠远,如同一部厚重的历史书卷,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沧桑;又如一曲悲壮的时代交响,吟唱出浩气冲天、威震山河的激扬旋律。曾经流淌不息的长江水,曾经惊涛拍岸的黄河浪,曾经依山面水的一道道雄关,现如今都已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一个永久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我怀揣期盼,携着向往,朝着自己憧憬的一个个雄关奔去。每个人心中都有梦想中的雄关,心心念念,时时凝望,或与家人同往,或与友人邀行,或于踽踽独行中见天地、观山海、赏雄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终于来到了这一座座久慕的雄关。从东到西,从北至南:山海关,雁门关,嘉峪关,友谊关……当我站在这雄关之上,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每一步踏出的都是千年沧桑。风,从远古吹来,带着硝烟的味道,也带着英雄的呐喊。云,在天际游走,像是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讲述着那些关于坚守与牺牲的传说。我们凝视着蜿蜒的石墙,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沉甸甸的记忆,每一道裂痕都记录着岁月的痕迹。</p>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p class="ql-block"> 随着汽笛一声声长鸣,我乘坐着长长的旅客列车驶向秦皇岛,驶向山海雄关。泱泱中华大版图上,山海关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是南北通达的地理咽喉。这里是一个有太多历史和故事的地方,难怪有人说“一个山海关,半部中国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列车碾着晨晖,在京秦线上疾驶而来,便远远望见地平线上出现一脉山岭。那山脉的苍凉厚重、雄峻挺拔的韵味便渐渐显露,这就是入史入册、如诗如画的燕山山脉。曾经在梦里似曾相识的这些雄浑印记,让我陡然读出了历史的厚重和民族的尊严。千里寻梦,跨越浩瀚,带着心中缱绻的柔情和奔流的铁血,一种沁入骨髓的敬重终于变成实实在在的亲触,久藏多年的激情早已在胸中涌动,向往长城,向往山海关的千千情结,此时在燕山山脉的劲风里纵横翩飞,在“长城他雄风万古扬”的高亢音符中欢快跳跃,我的思绪在翻动,不顾远道而来的疲劳,我扑向那模糊而又似乎清晰可见的山海雄关。</p> <p class="ql-block"> 那号称“天下第一关”的雄关,它巍峨耸立,气势磅礴。站在城楼之上,北望燕山山脉,万里长城如一条巨龙蜿蜒南来;南眺渤海之滨,老龙头直冲云霄。这山海之间,山海关犹如一把利剑,守护着中原的安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已真实地站在了山海关的面前。带着对这座传奇古关的向往与敬意,从江南远道而来,沿长城蜿蜒而行,只为了一睹这天下第一关的雄姿。</p> <p class="ql-block"> 站在广场上,我抬头仰望。巍峨的山海关,青砖碧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斗拱飞檐展现出古朴而雄伟的气势。巨大的匾额上,“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苍劲有力,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见证着岁月的流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不由自主地将胸膛紧贴在城墙上,我感受到了山海关的温情与博大。那有力的脉动,仿佛是雄关的心跳,叩击着我的心房,让我深切地体会到这座古关的沧桑与传奇。</p> <p class="ql-block"> 山海关城周长约4千米,以城为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包括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景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山海关不是一座普通的关城。如果说万里长城是一条矫健的巨龙,那么它就是巨龙傲然扬起的头颅。 </p> <p class="ql-block"> 老龙头,是海里长城的起点。万里长城从这里开始,一路翻山越岭,蜿蜒着越过河川沙漠,直奔嘉峪关而去。老龙头北靠燕山,南接渤海,这山海关,就耸立在这万里长城的脖颈之上,高峰沧海的山水之间,进出锦西走廊的咽喉之地,这形势的险要,正如古人所说:“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p> <p class="ql-block"> 登上老龙头,面对波涛汹涌、云水苍茫的大海,可以尽览海与长城碰撞的壮美奇观。登上城楼,南望渤海,烟波浩渺,北眺长城,壁垒森严,大有身临古战场之感。只见澄海楼高居老龙头之上,楼上有明朝大学士孙承宗所书的“胸襟万里”及清乾隆帝所书“澄海楼”匾额。魏武大帝,一代枭雄,雄心勃勃,“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在此遗下千古名篇。</p> <p class="ql-block"> 我沉醉在这场视觉的盛宴中,不禁思绪万千:成为“京师屏翰,辽左咽喉”的山海雄关,见证过金戈铁马,见证过马革裹尸;长城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经历过数次战火和热血的洗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连着东北与中原,许久以来,是在乡愁路上最惊心触目的节点,是曾经的“闯关东”让关内外黎民百姓心中放不下的情怀,躲不开的情关。我和老伴试着从瓮城走出关门,感受着关外的北方气息;我们抚摸着墙上剥落的方砖,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声音,与未来对视。</p>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p class="ql-block"> 在西部的腹地,嘉峪关是一个不朽的符号。万里长城自此而起,这里就是长城的西起点。嘉峪关,万里长城第一关,矗立在汉唐,也矗立在当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有雪山嵯峨万仞,北有紫塞延袤千里”。嘉峪关,沿着长城的遗迹,沿着曾经有过的丝绸之路,穿越大戈壁苍凉的旷野,在骆驼刺和红柳的风景中挺进,一路叩问茫茫的戈壁滩,叩问茫茫的岁月。那关楼的伟岸,曾经是一场场烽烟铁血后的坚强;残阳如血,金黄的镀色中浓艳了层层旷久的沧桑;那角楼的风镝仿佛还有霍去病、卫青、李广的征甲的幽响。那烽燧台的剪影里似乎还有金戈铁马,血染沙场的酣畅......</p> <p class="ql-block"> 秋阳之下,我来到这里。放眼一看,在大漠戈壁中,矗立着一座土黄色的城楼,气势恢宏,城楼飞檐翘角,古香古色的,这大漠中的海市唇楼,像飘飘欲飞的仙鹤。城楼三层高,每层之间,用朱红色廊柱支撑。城门的中央匾额上写着“嘉峪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嘉峪关,让我内心一震,耳熟能详的三个字,早已刻在了心里。走进城门,我们就走入了内城,沿着旁边的楼梯拾阶而上,看到的是被包裹着的内城。有瓮城、罗城、城壕,还有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四个角有角楼,南北墙中段有敌楼,两门内北侧有马道,形成了多道防线,像城堡一样,是一个壁垒森严的军事防御工程。关里墩台林立。嘉峪关管辖了“腹里、沿边、境外墩台三十九座”。长城第一墩,就在嘉峪关的南边,起着至关重要的瞭望作用。</p> <p class="ql-block"> 走上城墙,我手搭着古老的墙砖,向四周望去。近看,关上的光化楼、柔远楼、嘉峪关楼,三座关楼耸峙。远望,关隘处在狭窄的山谷中,外侧还有土建的城壕,看着滔滔河水奔流而过,不禁想起了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这里是河西咽喉地带,两侧的城墙横穿于沙漠,北面连黑山悬壁长城,南面是祁连雪山,连接着天下第一墩,雄伟壮观,震撼人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嘉峪关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建成的,关楼上有左宗棠亲笔写下的“天下第一雄关”匾额。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肃州总兵李廷臣视察防务至嘉峪关,见关势雄伟,便写下了“天下雄关”四字,后来镌刻成碑,立于嘉峪关东关坊一里道左。这些字样不仅彰显了其历史地位,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威严与庄重。</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我国长城的三大奇观之一,这个天下第一雄关,像个守护边疆的战士,挺立在大漠戈壁中,深情地守望着这片疆土,一站就是九百多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时,我耳边仿佛响起了驼铃声声,看见了商队与旅行者,在沙漠中艰难跋涉的身影。当年林则徐禁烟获罪,被流放新疆,路过这里时,见嘉峪关如此雄伟,不由得赞叹道:“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不知道为什么,此刻我有种无法抑制的感动。是那种苍凉的美,让人震撼,让人情不自禁。</p> <p class="ql-block"> 城墙之下,有一块刻有“击石燕鸣”的圆石引人注目。这是源自嘉峪关的一段传说:古时候,一对燕子在嘉峪关柔远门内筑巢。当两只燕子出关觅食,日暮时分,雌燕先归巢,而雄燕随后飞回,却发现关门已闭,于是悲鸣撞墙而死。雌燕终日悲鸣不停直至死去。人们现在用石头击打城墙,依然能听到那燕鸣声,形成了神奇的回音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后人们将嘉峪关内听到的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古时候,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会击墙祈祝,自古就有“一封家书抵万金,燕子衔泥筑春巢”的期盼,“燕鸣”之中却给人们带来了平安归来的讯息。不信,你听听敲击的这块石头声响。</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并不仅仅是一座关,它曾倾注了多少人对天地的敬畏、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它把长城的勇毅坚韧、祁连的博爱胸襟、大漠的沧茫延袤、先人为家国奋战、为生活转徙、为自然吟唱,融为一体,凝聚为一座博大而缜密、雄壮而柔情的西北雄关。</p> “中华第一关”雁门关 <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扇门,静默而庄严地屹立于雁门山之巅,它不仅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的壮志豪情,更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脊梁。这,便是被誉为“中华第一关”的雁门关。</p> <p class="ql-block"> 我进入山西腹地,来到了久仰的雁门关。顺着山路,我登上了雁门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步入关城,仿佛穿越千年,走进了一座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古老的城墙、精美的碑刻、庄严的庙宇、朴素的民居……每一处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在这里,你可以近距离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积淀,让心灵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由翱翔,得到一次深刻的洗礼和升华。</p> <p class="ql-block"> 历史如何不是一出大戏?雁门关就是一座戏台。历史的大幕徐徐拉开,英雄次第登场。哪一幕不是烽火连天,刀光剑影,血流成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踏上雁门关的这块土地,仿佛能听到古战场上金戈铁马的轰鸣:战国时赵武灵王在这里抵御外敌;汉高祖刘邦在这里御驾亲征;卫青、霍去病在这里北上抗击匈奴;王昭君从这里出塞;蔡文姬从这里归汉;它更是杨家将一门忠烈横扫雁门威震北国的边关要塞……这里是挥洒热血、建功立业的英雄舞台,每一块斑驳的砖石,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些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往事,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于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相比其他名关,雁门关以“险”为最,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我们看一下雁门关城门上石刻的一副对联,它道出了雁门关的地理位置,在当时是有多么的重要了:“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p>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雁门关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它雄踞于山西大地东北部,成为“天下九塞,雁门为首”;它作为长城上的重要关隘,素有“三晋咽喉,中原锁钥”之称;它骑山脊傍险要,雄伏于勾注山之上,如同一只蓄势待发的猛虎,虎视眈眈俯看着莽莽群山和茫茫四野;它因两山对峙,状如石门,传说南北往返的大雁必从其间飞过而得其名;它峰峦环立,路狭谷深,地势险要,其东西两翼,山峦若龙脊起伏,与宁武关、偏头关共同构成了内长城之“外三关”;它见证了历史上千次重大战事,也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就有“得雁门者得天下,失雁门者失中原”的说法,因为守住了雁门就守住了太原,也就守住了长安、洛阳、开封等中原腹地;失去了雁门则北方铁骑一马平川,可直蹈中原。</p> <p class="ql-block"> 此刻,我登上了城楼,耳边是冽冽风声,眼前是壮阔山河,烽火已无痕,威仪今犹在。关内关外风光一览无余,群山连绵,云雾缭绕,宛如一幅动人心魄的山水画卷。那份壮丽与豪迈,足以让你忘却尘世的烦恼,只想沉浸在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中,让心灵得到彻底的放松和净化。雁门关,静立于岁月的风口,铭刻着千年的沧桑。每一块古砖,每一道残痕,都诉说着往昔金戈铁马,征夫离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雁门关不仅是军事上的边关重镇,也一直是晋商、旅人北上南下的唯一陆路通道。明清时期,诸多晋商从南方出发经雁门关北上或走西口(杀虎口)或出东口(张家口),走向世界,形成著名的“晋商驼道”和“万里茶路”。由此造就了雁门关商贾云集、边贸活跃的繁华景象。有众多的遗迹让你穿越历史,一眼千年。</p> <p class="ql-block"> 当我的视线越过巍然凌空、气度轩昂的“中华第一关”的时候,天险之门也就将我渺小的身影,包裹在了他雄伟的身姿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依偎在这三千年的沧桑里,我不禁感叹:“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今天雁门的历史烟云早已散尽,走过风雨岁月后,雁门关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与启迪。它默默无语,仿佛告诉着人们更深的寓意。尽管循着古道出关,我很快就走出了雁门关,可永远我也走不出雁门关的意境,永远不会走出雁门关的沧桑!</p> “中国南大门”友谊关 <p class="ql-block"> 1986年的一部电影《凯旋在子夜》,在脑际几十年,友谊关这个名字被深深地记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友谊关,这个“桂边第一雄关”的历史,既是中越两国交往的见证,也是抗击法国殖民的重要篇章。友谊关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美誉,跻身于“中国九大名关”之列,也是唯一的一个还在使用的真正意义上的边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友谊关始设于西汉,曾称界首关、大南关,明朝改称镇南关,1953年经政务院批准为睦南关,1965年国务院定为现名,并由陈毅元帅题写关名并勒石关上。</p> <p class="ql-block">海报采用网上图片</p>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友谊关下,抚摸着那古老而厚重的城墙,岁月的痕迹在指尖蔓延。关隘历经风雨,静静矗立,见证着往昔的烽火硝烟与今日的和平祥和。金戈铁马友谊关,历经风雨、浴火重生,有着太多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1885年3月,抗法名将冯子材率勇卸敌,大败法军,获得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抗击外来侵略唯一的重大军事胜利。</p><p class="ql-block"> 1907年12月,中山先生领导和发动了镇南关起义,亲临右辅山镇北炮台,并亲自向清军开炮,永载史册。</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曾三次占领该关,劫去南疆重镇,让国人刻骨铭心。</p><p class="ql-block"> 1949年12月11日,第四野战军39军115师把红旗插上镇南关,从此开始了全新的辉煌岁月。</p> <p class="ql-block"> 友谊关的关楼,屹立在两山相夹的隘口上,高大的榕树树冠笼罩下,青藤绿蔓、翠竹掩映。砌垒的青砖白石上厚厚的石苔几经枯荣已成黑褐色。关楼除了它厚实城墙以及城墙上棱角分明的齿形垛,透出雄浑无比的阳刚之美外,整个楼极富民族特色。石楼雕刻精细,镶嵌彩色琉璃,玲珑典雅,门框、门板雕花刻意,古香古色。</p> <p class="ql-block"> 友谊关由关楼两侧城墙及炮台群组成,关楼虎踞左弼右辅之要冲,凭险高筑,巍巍耸立,城墙炮台群如众星点点分布于两山山麓及山巅,金鸡山炮台群尤为险要突出,昂首、雄视,气势磅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楼就是关隘,既是防也是抵,“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是它的功能和本质。意味深长的是,“九大名关”,沿着万里长城古城墙一线的其他八座关楼早已成了记忆,唯独长江以南唯一的一座关楼——友谊关,却是我国目前仍在使用的唯一关楼,并且日渐突出它的战略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在友谊关,有一栋风情独具的法式小楼。这就是著名的法式楼。这是当年清政府设在凭祥的“镇南关对汛分属”的办公地点。主要负责边境的外交事务和维持边境治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法式楼楼体结构复杂。楼边镶嵌花体图案精美,壁面塑画高雅。这栋楼虽是漂亮,但总觉得它的殖民色彩特别刺眼,这种法式建筑在中越边界随处可见,让人不得不承认殖民文化的深远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 法式楼唯一开着的门,门外还立有一个褐色邮筒,与门楣上“大清邮局”牌匾,还有门内高高木柜台相对应,一派古色古香,让人产生一种穿越的错觉。</p> <p class="ql-block"> 出了友谊关,城门洞外是汉白玉栅栏,围着青石铺地的一个偌大的广场,有通道一直至“中国海关”,一步之遥便是越南,再行不足百公里便是越南的北方重镇谅山了。</p> <p class="ql-block"> 岁月像一根纽带,让关这边、关那边,山这边、山那边结下千世万代不解之缘。坐北朝南的友谊关虽然默默无言,但它却告诉人们有些东西不能忘记,有许多事也必须朝前看。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和平与友好永远是人类共同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那雄伟的城楼,那险要的地势,那悲壮的历史,那屈辱的遗迹,那塞上的风沙,那关外的离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伫立在这些雄关之上,人们是否还记得那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这些雄关就像一只只拉链扣,连起我们辽阔的国土和层层堆叠的历史,挺立了一个民族的坚韧性格和不屈精神,维系了一个民族数千年历史的完整与伟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座座雄关,作为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它们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它们的存在,既是险阻,也是通途;既是分隔,也是黏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些雄关有的依然“功能”不改,守护着一片土地的安宁;有的则成为现代道路的一部分,畅通着今日的经济文化交往;有的作为世界遗产保护,供国内外游人观光游赏;还有的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被世人遗忘。但无论它们的命运如何,每一座雄关都值得我们尊重和记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永远的雄关!雄关依在,雄风永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