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战病魔 仁爱无疆--磁县申庄中学史俊霞老师的教育人生

磁县教师发展中心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三尺讲台谱写无悔人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span> 史俊霞是申庄中学的一名普通老师, 她和爱人都扎根在教学一线,他们的日常满是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课堂上,他们激情澎湃地传授知识,用智慧的光芒照亮学生前行的路。课间休息,他们穿梭在学生中间,耐心解答问题。无数个夜晚,校园里灯火通明,他们还在为第二天的课程精心备课。寒来暑往,他们始终坚守,用日复一日的付出,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奉献。</p><p class="ql-block"> 随着学校的发展,2020 年 9 月,史俊霞老师又挑起了高中英语教学的重担。从初中到高中,教学对象和教学要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更高难度的教学任务,她没有丝毫退缩,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不懈的努力,迅速适应了新的教学环境。在她的精心指导下,高三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英语成绩,为学生的未来铺就了坚实的道路。学生们更是对她敬爱有加,亲切地称她为“史妈妈”。家长们也对她高度认可,纷纷表示把孩子交给史老师,他们无比放心。她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p><p class="ql-block"> 刚刚结束了一个繁重的高三教学任务后,史俊霞老师本可以好好休息调整一番。然而,当听到领导提及新高三年级英语教师短缺时,她没有丝毫犹豫,主动站了出来,不顾身体的劳累,毅然接过这副重担。回到学校后,她迅速投入工作,逐个找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心理状态和学习需求。她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为他们建立详细的学习档案。通过深入剖析学情,她制定出了一套针对性极强的教学计划,决心帮助这一届高三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为他们的未来助力。</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艰难的患病时刻</b></p><p class="ql-block"> 2024 年 9 月 17 日,忙碌的教学工作中,史俊霞老师突然感觉身体不适。恶心、呕吐感阵阵袭来,她的面色也逐渐变得蜡黄。但即便身体如此难受,她心里还惦记着学生的课程,强撑着又坚持了一会儿,终于晕倒在课堂。最后,被同事送往磁县人民医院才脱离险情。在磁县人民医院,诊断结果显示转氨酶过高。医生建议她前往邯郸二八五医院进行复查。带着担忧,史俊霞老师来到邯郸二八五医院,在这里住院 8 天,花费 7000 多元。然而,一系列治疗后,病情并未好转,这让她和家人的心情愈发沉重。</p><p class="ql-block"> 无奈之下,史俊霞老师转院到河北省三院。在这所医院,等待她的是更为全面且复杂的检查。核磁共振、彩超、抽血、骨穿、肝穿……每一项检查都充满艰辛。躺在检查床上,她承受着身体的不适,心中却还在担忧着学生。检查结束后,诊断结果令人惊心,胆汁淤积性肝炎、重度贫血、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缠上了她。住院的 24 天里,吃药、输液成了日常,人工肝干预治疗也在有序进行。入院治疗费用高达 80000 多元,这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不小的负担。但为了恢复健康,为了能早日回到学生身边,她和家人咬牙坚持。幸运的是,经过这段时间的治疗,效果显著。出院两周后复查,身体各项指标均有好转,这让她和家人看到了希望。</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特殊时期的艰难支撑</b></p><p class="ql-block"> 史俊霞老师生病住院,让原本平静的家庭陷入了困境。此时,她刚上一年级的儿子正处于需要父母陪伴和照顾的关键时期。然而,夫妻二人都在医院,孩子无人照料。无奈之下,只能将孩子托付给 70 多岁的爷爷。爷爷年事已高,身体也不算硬朗,但为了孙子,还是毅然承担起了照顾的责任。每天,爷爷都要拖着年迈的身体,接送孩子上下学,还要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辅导孩子作业时,爷爷常常力不从心,但还是努力地陪着孩子。看着爷爷如此辛苦,史俊霞老师满心愧疚,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在病床上默默祈祷,希望自己能早日康复,减轻家庭的负担,回到孩子身边。 </p><p class="ql-block"> 在医院里,史俊霞老师的爱人承担起了全部的陪护责任。从早到晚,他一刻也不敢松懈。每天清晨,他早早地来到医院,为史俊霞老师带来早餐,细心地照顾她洗漱。检查时,他一个人推着病床,带着史俊霞老师穿梭在各个科室之间。每到一处,他都要耐心地排队等候,还要时刻关注着史俊霞老师的身体状况,安慰她不要害怕。夜晚,医院的病房里,他就在简陋的陪护椅上休息,只要史俊霞老师稍有动静,他就立刻起身查看。长时间的陪护让他疲惫不堪,但他从未有过一句怨言。他的陪伴和照顾,让史俊霞老师在病痛中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与力量,也成为她坚持治疗、渴望早日康复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温暖的后盾力量</b></p><p class="ql-block"> 史俊霞老师生病住院的消息牵动着申庄中学每一位领导的心。张增军校长多次亲自带领校领导班子成员前往医院慰问。第一次慰问时,校长手捧着鲜花和慰问品,走进病房,脸上满是关切。他轻声说道:“史老师,你为学校和学生付出太多了,现在安心养病,学校就是你坚强的后盾。”随后,其他领导也纷纷围过来,询问史俊霞老师的病情和治疗情况。他们仔细叮嘱史俊霞老师要积极配合治疗,不要担心工作。第二次慰问,校长带来了学校老师们自发为史俊霞老师筹集的慰问金,真诚地说:“这是大家的一点心意,希望能帮你减轻些负担。”这些关怀话语和实际行动,让史俊霞老师感动不已。</p><p class="ql-block"> 除了实地慰问,校领导们对史俊霞老师的关心从未间断。每天,都会有校领导打电话询问她的病情。电话那头,关切的声音传来:“史老师,今天感觉怎么样?身体有没有好点?”简单的话语,却充满了温暖。有时,领导们还会在电话里分享学校里的一些趣事,让史俊霞老师了解学校的动态,缓解她对工作的牵挂。这些日常的关心问候,让史俊霞老师深切感受到申中大家庭的温暖,也让她在病痛中充满力量,坚信自己一定能早日康复回到学校。</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病床上的牵挂</b></p><p class="ql-block"> 在医院的日子里,史俊霞老师虽然身体承受着病痛的折磨,但心里始终放不下她的学生们。病房里,她常常在治疗间隙拿起手机,打开微信,查看班级动态。铜通过班主任,她询问学生们的英语学习进度,单词背诵情况如何,语法知识是否理解,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每当看到班主任们回复说学生们都很努力,学习状态不错时,她紧锁的眉头才会稍稍舒展,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若得知有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她又会立刻认真地给出建议,叮嘱班主任多关注这些学生,还会在微信上给学生们留言鼓励,即便自己病痛缠身,也不忘为学生们的学习操心。</p><p class="ql-block"> 史俊霞老师躺在病床上,望着病房的天花板,满心都是对学生的愧疚。她觉得自己就像战场上临阵脱逃的士兵,在学生们最需要她的时候,却不能站在讲台上为他们传道授业解惑。她深知高三的时光分秒必争,每一堂课都至关重要,自己的缺席可能会影响学生们的学习进度和成绩。想到学生们可能因为自己的离开而在学习上遇到阻碍,她的内心就像被重锤狠狠敲击。她自责自己为什么没有照顾好身体,为什么这么轻易就倒下。这份愧疚如同潮水般,日夜冲击着她的内心,让她更加渴望早日康复,回到学生们身边,弥补这段时间对学生们的亏欠,继续陪伴他们走过高考前的关键时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毅然返岗的教育决心</b></p><p class="ql-block"> 出院后,医生再三叮嘱史俊霞老师要多休息,少劳累,给身体足够的时间恢复。然而,对学生的牵挂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让她做出了一个不顾医嘱的决定——返岗上班。她深知,高三的学生正处在关键时期,自己的缺席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影响。尽管身体还很虚弱,每走一步都仿佛用尽全身力气,但她的眼神中却透着无比的坚定。家人担心她的身体,极力劝阻,可她却说:“孩子们需要我,我不能再耽误他们的时间了。”就这样,史俊霞老师克服了身体的不适,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她心心念念的校园,回到了她热爱的讲台上。</p><p class="ql-block"> 回到岗位的史俊霞老师,满心都是对未来教育工作的期待。她渴望再次站在讲台上,用生动的讲解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期待看到学生们在自己的教导下不断进步,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她计划着如何更高效地传授知识,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在她心中,教育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与使命。她期待用自己的热情和专业,为学生们的梦想助力,让他们在高考的战场上取得优异成绩,迈向美好的未来。这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如同燃烧的火焰,照亮了她前行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撰稿:申庄中学</p><p class="ql-block">编辑:张风丽</p><p class="ql-block">审阅:郑希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