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 / 秋水寒烟 </p><p class="ql-block">图片 / 秋水寒烟</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453808</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时候,我家住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门前一条玉带似的小河蜿蜒而过,弯弯的小河,曾经流淌过我多少童年的欢乐;屋后是一片连绵起伏的群山,采野花,摘野果,吮花蜜,在大山的怀抱里,我度过了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由于交通闭塞,外出都得走山路。因此,每年一两次去外婆家,便成了我坐在箩筐里摇晃的记忆。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刚亮,父亲便挑着箩筐,踩着清晨的露水上路了。箩筐的一头坐着三岁多的我,一头坐着五岁多的姐姐。妈妈用背带背着近一岁的弟弟跟在后边。</p><p class="ql-block"> 从老家到乡里,有十几里的山路,还要翻越一座高山。弯弯曲曲的山路,摇摇晃晃的箩筐,深浅浓淡的山花,唧唧啾啾的鸟鸣,我和姐姐隔着父亲晃动的身子笑闹着,母亲看着我们,眼里漾满了幸福。</p><p class="ql-block"> 这时刻、这场景、这一切,如电影里的定格镜头,至今仍深深地烙刻在我的记忆中。 </p> <p class="ql-block"> 到了乡里,还要走三十里路到县城。路是平坦了许多,我和姐姐也开始在“摇篮”里朦胧睡去。</p><p class="ql-block"> 日上三竿的时候,父亲放下担子,把我俩从箩筐里抱出来,在一个树荫下稍事休息。树下一个货郎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他卖一种我们称之为“捞箕把”的糖,细细的竹棍一头,是一团椭圆的透明的糖块。那金黄的颜色和诱人的甜味,立时粘住了姐妹俩的脚。父亲微笑着,最终用两角钱换来了两个女儿的欢呼雀跃。我一小口一小口地抿着糖,让丝丝甜味慢慢渗进心窝里。</p><p class="ql-block"> 那个暖暖的午后,那片浓浓的绿荫,那金黄的“捞箕把”糖,也成了我一生中挥之不散的印象。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傍晚时分,终于走进了兴宁县城。外婆家在厚玉乡竹小山村,离县城还有十五六里路。夕阳的余晖斜射在大地上,整个一片暖暖的金黄。父亲擦擦脸上的汗珠,挑着我们继续赶路。此时的母亲也很疲惫了,但却掩饰不住脸上更加灿烂的微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暮色四合,天上的星星一颗颗亮了起来。我仰着小脸,看着神秘莫测的星空,感觉星星离我是那样近,又是那样地远,之后的记忆便模糊了。睡眼朦胧中看见一片松明火把,是小姨小舅来接我们了。我从筐里被抱出来,脸上被亲了一大口,睁开眼,看见小姨那张欣喜的脸。到了外婆家,感觉掉进了一个幸福温暖的大炕,慈祥的外婆看着三个小外孙,笑得合不拢嘴。 </p><p class="ql-block"> 在外婆家住了十几天,我们又踏上了回家的路。依然是箩筐里的旅途,依然是那一片暖融融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长大点后,看电影《啊,摇篮》,听着里面的那首歌“摇篮那个摇篮,马背上那个摇篮,一串串驼铃叮当响……”其优美的弦律,独特的意境,深深触动了我心底的那根弦,又勾起了我对箩筐里童年的回忆,往事悠悠,历历在目…… </p><p class="ql-block"> 父亲挑着我们,挑着对生活的憧憬和希望,在人生的路上不停跋涉。春去秋来,时光荏苒,我们长大了,交通也慢慢方便起来,不再需要这特殊的“摇篮”了,而岁月的痕迹也一天天在父母的脸上刻下印记。有一天,母亲带着对儿女们的不舍离开了,去了另外一个陌生的世界;而父亲,也一天天地老了。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年以后,我走出了那个宁静的小山村。之后,上大学,参加工作,结婚生子,生活工作的压力也接踵而来。</p><p class="ql-block"> 涛走云飞,故乡的身影渐渐淡出我的生活,犹如一张泛黄的照片,日益模糊;唯有箩筐里的童年,清晰如昨,永远在我的记忆里摇晃,任凭岁月的风霜侵蚀,它永远鲜丽,永不褪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