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距离南京市中心74公里车程,南京西南方向,长江北岸有座小县城,和马鞍山隔江相望,他就是以“和”为名的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p><p class="ql-block">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民国元年(1911年)11月12日,改和州为和县。2011年8月,和县(除沈巷镇)划入马鞍山市。 </p><p class="ql-block">和县崇尚“和文化”,以和县猿人著称于世,以和为名。史前文化(和县猿人)、楚汉(霸王祠)文化、东晋书法文化、昭明文化、陋室(陋室铭)文化、包公文化、方志文化、长江文化等如连珠缀玉,构成了“和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文化矩阵。</p><p class="ql-block">和县<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化底蕴深厚,</span>主要景点有霸王祠、文昌塔、镇淮楼、文庙、陋室公园、褒禅山、鸡笼山等,跟随我的镜头带你一一了解(本篇介绍文昌塔、镇淮楼、文庙和陋室公园,霸王祠、褒禅山、鸡笼山到我美篇主页有专篇介绍)。</p> <p class="ql-block">和县文昌塔,又称文风塔、文峰塔或文笔塔,位于和县城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文昌塔始建于明朝万历庚子年(1600年),由和州知州郭继芳所建,旨在祈盼文风昌盛,提升当地的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文昌塔历经多次修缮。清朝乾隆庚子年(1780年),和州州同何飞凤进行了重修;1922年,和县知事刘东甫再次重修,并立有《重修文昌塔碑记》。在日军侵略期间,文昌塔曾被炮击,但因塔身基础坚实未倒塌,至今塔的东北面仍留有一个炮弹窟窿。1985年4月,因顽童作嬉导致塔内木结构失火,塔内铺板和木柱几乎不存。2019年4月,文昌塔被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目前当地政府正在整修(本图是2024.12所拍,上图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以文昌塔为核心还修建了休闲公园,希望修复工程尽早完工,可以进一步保护和传承这一历史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从文昌塔向北过河,就是镇淮街,镇淮街北段是步行街,这个是步行街上的四牌坊。</p><p class="ql-block">和县四牌坊的由来和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为了表彰和州和县马如蛟马氏家族的忠节和卓越贡献,由清嘉庆皇帝下旨建造。</p><p class="ql-block">马氏家族在明清两朝均为皇帝所信任,六代为官,家族荣耀在当时的社会中非常罕见。四牌坊彰显了其家族的辉煌历史和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原牌坊文革期间被毁,现牌坊为2015年参照原图原址仿建。</p> <p class="ql-block">东面,两朝旌节。</p> <p class="ql-block">南面,祖孙进士。</p> <p class="ql-block">西面,六世承恩。</p> <p class="ql-block">北面,父子同科。</p> <p class="ql-block">再向北不远就是镇淮楼城楼。</p> <p class="ql-block">镇淮楼,又称鼓角楼、鼓楼、谯楼。始建于南宋宁宗年间(1195-1224年);元末明初,朱元璋驻师和州期间与将领登镇淮楼饮酒赋诗,留下《登镇淮楼》一诗;明朝弘治、嘉靖年间,知州陈宪、宋继先均予修建;清朝乾隆、道光、光绪年间,知州徐元修、李煜、罗锡畴先后主持重修。</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镇淮楼得到重点保护和维修。1989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镇淮楼坐北朝南,呈长方形。楼基内部夯土,外部砌砖。东西长55米,南北宽21米,高11米。楼基下中央有拱门,楼基平台上建造两层楼阁,均为四檐斗拱支撑飞出,下层三间,四周为18柱回廊,上层飞楼,四壁为木板,皆雕梁画栋、通花窗格。“镇淮楼”隶书碑额镶嵌于朝南门楼之上,“橹门”楷书碑额镶嵌于朝北门楣上。整体气势雄伟,古色古香,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有点遗憾,我们参观时城楼上不开放。只能通过朱元璋诗句遥想他当时登镇淮楼的景象。</p><p class="ql-block">中原杀气未曾收,江北淮南草木秋。</p><p class="ql-block">我上镇淮楼一望,满天明月大江流。</p> <p class="ql-block">相比于朱元璋登镇淮楼的霸气,我更喜欢黄梦鸿登镇淮楼的柔怀。</p><p class="ql-block">缥缈飞楼景色佳,凭高一望遍天涯。</p><p class="ql-block">蜀山西去连三楚,淝水东来带两淮。</p><p class="ql-block">近市碧烟斜日起,远村芳树暮云霾。</p><p class="ql-block">仲宣徙倚应词赋,暂息尘机散旅怀。</p> <p class="ql-block">出橹门,往北,过历阳东路,上台阶,看到的是文庙前的戟门。</p> <p class="ql-block">戟门又称为“仪门”。为表示对 “万世师表”孔子的崇敬,祭祀时务必衣冠整洁、仪表堂堂、以肃以诚,因此,凡是进人祭祀场所的人都要在此整理仪容,故“仪门”之名由此得来。千百年来,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黎民百姓都要在此扶正衣冠、修饰边幅,以体现世人对孔子的崇拜与尊敬。</p> <p class="ql-block">过了戟门就是文庙了。</p><p class="ql-block">和县文庙建于元大德八年,占地面积4620平方米,历经多个朝代的修缮和扩建,形成了现今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文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p><p class="ql-block">由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统治安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历代封建王朝对孔子尊崇备至,从而把修庙祀孔作为国家大事来办,到了明、清时期,每一州、府、县治所所在都有孔庙或文庙。</p> <p class="ql-block">迎面供奉的孔子像。</p> <p class="ql-block">四周墙壁上有孔子讲学故事及孔子语录石刻。</p> <p class="ql-block">文庙北面连着陋室公园。陋室公园始建于1992年,是依托“陋室”兴建的文化主题公园。陋室公园内的核心景点是陋室,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时所建的居所。</p> <p class="ql-block">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祖籍洛阳(今河南洛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12。他是唐朝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p><p class="ql-block">刘禹锡出生于苏州嘉兴(今浙江省嘉兴市),于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后迁淮南记室参军,并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他屡遭贬谪,最终官至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p><p class="ql-block">刘禹锡的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留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他的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具有唯物主义思想。</p> <p class="ql-block">陋室为砖木结构,三幢九间,分主室与偏室,坐北朝南,依山傍水,环境幽雅。</p> <p class="ql-block">主室走廊门旁有楹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p> <p class="ql-block">正厅悬挂“政擢贤良”横匾,两旁木柱上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楹联。</p> <p class="ql-block">东西两侧是刘禹锡纪念馆的展厅,陈列有其生平事迹及作品。</p> <p class="ql-block">公园东侧院墙建为碑廊。</p> <p class="ql-block">东南位置建有陋室铭碑亭。</p> <p class="ql-block">和县历史悠久,公元前221年置历阳县。公元555年,南梁、北齐在此议和,遂改名和州。辛亥革命后,改称和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1996年被省政府批准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p><p class="ql-block">和县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强烈的“和”文化氛围。“和”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智慧和启示。</p><p class="ql-block">“和”文化对于提升个人修养、构建和谐社会乃至促进全球和平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