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 四川散文23家 》后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曾令琪</span></p> <p class="ql-block">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踏着川西平原的春风,拂着锦江堤上的杨柳,我们以崭新的面貌,迎春而歌。 </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是四川一批知名作家的散文合集,集中了目前活跃在四川文坛、中国文坛的一线作家23人,其中女作家13人,男作家10人,因此定名《四川散文23家》。</p> <p class="ql-block"> 编校这个集子,不由得心生感慨。众所周知,随着娱乐的泛大众化,这些年阅读也大幅萎缩,越来越娱乐化、碎片化,作家的创作也几乎是“波澜不惊”,很难荡起一丝生命的涟漪,与风光无限的二十世纪80年代简直不可同日而语。</p><p class="ql-block"> 但是,总有一些人在默默耕耘,总有一些人在坚持创作,笔耕不辍。</p><p class="ql-block"> 唐代大诗人王维诗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借用王维此诗来作比,我们这一批自觉写作的人,就如同那默默生长、静静开花的山中芙蓉。</p><p class="ql-block"> 春来自可喜,秋来不伤悲。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总是体现在一段一段精美的文字中,总是展现在一篇一篇文采斐然的佳作里。</p> <p class="ql-block"> 我们四川自古便有崇文、习文的传统。相如的上林,旌旗招展在汉苑的昆明池畔;王褒的洞箫,呜呜吹奏在历史的青丘旷野;扬雄的大赋,唱响大汉王朝的历史强音;李密的陈情,令朝野为之动容。</p><p class="ql-block"> 陈子昂登台一哭,天地同悲;李太白金殿一书,寰宇震响。三苏父子,光耀文化之天宇;杨骆二公,名垂皇皇的汗青。所以古人云:“自盘古划天地,天地之气艮于西南。剑门上断,横江下绝,岷、峨之曲,别为锦川。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p><p class="ql-block"> 阅读这本集子,读者会看到郭沫若、巴金、沙汀、艾芜、李劼人、马识途的文化传统,在薪火相传;古圣先贤开掘的文脉,在巴蜀大地上汩汩地延续。</p><p class="ql-block"> 作为文学百花园中默默的耕耘者,我们虽不敢以“闻人”自居,但文人本色,痴心不改。</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我们因文结缘,相遇文苑,相聚锦里,相知成集。 </p><p class="ql-block"> 我们迎着蔼蔼春风而歌,巴山蜀水流淌我们烂漫诗情。 </p><p class="ql-block"> 我们为这伟大时代而歌,舞凤鸣鸾是我们的忠实读者。</p> <p class="ql-block"> 凯撒大帝有一句名言“Veni,vidi, vici!(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作家是社会的良心,也是历史的记录者。</p><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后,蓦然回首,我们将欣喜地发现,我们来了,我们看见了,我们把它记录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文学创作是一项长期、艰辛的工程,她需要咬定青山的坚持,百折不回的坚韧,心无旁骛的坚守,矢志不渝的坚定。</p><p class="ql-block"> 这个集子,必将见证我们的坚守,我们的成长,见证我们的收获,也见证我们文学创作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我们坚信,这一段历史,也必将给当代四川文学史刻下深深的痕迹。 </p><p class="ql-block"> 文学不老,文学之树长青!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1日,星期一,于长乐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作者简介 </span></p><p class="ql-block"> 曾令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四川省散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大中华文学》杂志总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