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衣食住行”,人生的四种追求层次,“衣”字排在第一位,可见服装服饰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从古人类的“衣不蔽体”到现代人着装的“彰显自我”,服装由一种单纯的生存需求转化为一种文化,一种生活品位。<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二 服装业的兴起<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曾几何时,国人的着装,呆板而固执,“一城绿,全国红”是当时社会人们着装风格真实的写照。改革伊始,时尚文化融入中国,潮流元素渗入生活。“突如一夜春风来,万紫千红花竟开”。人们的精神得到解放,身体的束缚得到解脱。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大众对生活品位的要求不断提高,服装业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三 毛织的崛起<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时光进入九十年代,各行各业兴旺发达。伴随改革的春风,服装业更是独树一帜,在经济大潮的时代里热闹非凡。传统的针织、梳织、牛仔,丝绸等服装服饰风光无限,异彩纷呈。而另一个巨大的市场,一个原本湮灭无闻的行业也在迅速崛起,这个新兴的行业正是服装业中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后来一度在服装界引起广泛关注的毛衫行业----毛衣制造业。<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毛衣在中国人眼里并不是完全陌生,在中国的绝大部份地区,传统的“毛线衣”曾颇为重视,大部份人家里都有个一两件这冬的毛线衣,很多大姑娘送小伙子的订亲礼物都是亲手织就的一件毛线衣。这种民间私下流行的手工制品在国人的生活中并未形成一定的规模,虽然人手一件就是过亿的产量,但在国人的行业里却并未形成产业规模.<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和沿海港口城市的相继开放,大量的外国资本与外国企业进驻中国。中国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让外国企业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绵绵不断的订单雪片般飞来,除电子,五金,玩具之外,在国外高度重视的毛衣制造,在东莞制造业中份量相当不轻。毛织行业聚集了数以几十万计的从业人员,大郎更是一度成为中国毛织重镇,并且其带动并辐射至周边很多的镇街。很多的企业、工厂、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家家户户都是毛织生产工厂,到处都可听到毛织机械的欢鸣。有人说:当时的大朗倒下了一块招牌砸中了十个人,有九个是毛织厂的员工,还有一个是毛行的业务。毛织的的繁荣由此可见一斑.一个新兴行业的迅速崛起,一个庞大市场的快速形成,在九十年代的中国经济中虽然不能说是奇迹,却绝对是一个精彩传奇。<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四 暴利时代,毛织的繁荣<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毛衣行业的崛起,首先得益于源源不断的国外订单,这种纯手工的产品,在不擅长手艺的外国人眼里可算是高科技产品,但在心灵手巧的国人眼里,却绝对算不上是一件太难的事情。气候偏冷而又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对毛衫有着巨大的需求。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一个新兴经济体的吸引力,使大量的订单涌向中国。<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世界经济大好,一个个经济奇迹的诞生,举世沉迷于经济的辉煌神话里。汇率,成本未透明,很多的因素让国外客户对单价的控制并没有太多的观念。研发、生产、销售等巨大的利润空间让处在每一个产业链端的人都有自已可观的利润。于制造而言,其利润也是相当可观。当时一个员工的工资成本,大约占接单利润的25%至40%之间,扣除管理成本与房租、水电及缴税等开支,企业的利润至少占到50%以上。举例而言,单加工制造这一块,如果接单产值是100元,也就是说每个工人生产一天按100元计,每个工人每天可以给企业带来50元的利润,一个百人小厂,一年按8个月计,一个月工作时间按28天算:则100*100*8*28*50%=1120000元(人民币112万元)。一个百人小厂年利润上百万元,而这仅是最保守的预算。作为整个产业链中最低端的一环,其利润空间已是如此之大,所以短期内毛织业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投资者的目光。<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九十年代未二十一世纪初的几年间,随着加工的鼎盛,许多有远见的企业家,将眼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内销市场。国人十二亿的巨大前景,让一些有研发生产能力的企业开始进军内销行业,实行自产自销。<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众所周知,服装业最大的利润在于销售,这种自产自销的营运模式,一开始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具有拼博精神且敢于尝试的企业人士或私营业主,或自主品牌或贴牌生产的方式与销售,获得了巨大的商机,摄取了巨大的利益。世纪之交的三五年间,毛织开创了一个全盛时代,毛织的繁荣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勿庸置疑这一个时期是一个真正的暴利时代。<br data-filtered="filtered">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五 繁华的背后<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毛织的兴盛显而易见,伴随而来的种种忧患也与日俱增。做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尤其是一个多依靠手工的行业,各种不良的现象时有发生。从外部环境而言,蜂拥而至的投资办厂者,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既有认真办企业的企业家,也有投机取巧的行外人士;既有管理规范的大企业,也有得过且过的小工厂。<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行业中的竞争也存在极大的隐患,企业间拆台比价,恶性竞争者不乏其人。从企业内部来讲,很多的企业经营者急功近利,只讲究眼前利益,又缺少企业远景规化,在品质、服务等方面相当漠视需求。从管理角度来讲,由于毛织的入门门槛很低,尤其是手工制造居多,毛织从业注重技术,使得很多的管理者都是由一些一线生产工人转岗而来。这些务实的中低层管理者,大多不具备管理才能与企业管理素质。尽管是一个合格的指导工却不会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管理者。同样更严重的事情是做为高管的人士,一些主管、经理级人士也同样处于这一个状态。很多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或不适合于毛织这一行业的运营管理模式,或不适应于本行业的生存与发展,虽有很多企业想方设法吸纳人才,却最终留不住人才。而很多的企业经营者,本身也并不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很多的领导者对企业管理显得力不从心,更无法驾驭让自已的企业走得更高更远。<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六 微利时代,毛织的低潮<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也随着欧美等下单企业的管理日益成熟。过热的毛织业开始探底,利润日渐透明且薄利,可以说自2003年起,毛织已经由狂热变得理智,由暴利进入了微利时代。2003至2008年的几年中,毛织行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洗牌大行动,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再次显露,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被淘汰出局,同时一批有实力且经营有方的企业崭露头角。毛织行业由最初的混乱步入正轨。企业管理规范化、系统化、人性化管理模式成功出炉。一些生产工序也由最初的人工制造转化为机械制造,手摇机的淘汰与电脑机的盛行,让数以十万记的产业工人无奈转行或转岗。<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2008年,一场始料未及的金融风暴令毛织业雪上加霜,这一场席卷全球的风暴,其影响之深远,来势之迅猛,涉及面之广泛令人瞠目结舌,作为全球化大家庭中的一员,中国纺织业受到严重的影响,制造为更成为首当其冲的行业之一。<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一直以来,中国企业界一直缺少风险意识,很多的加工制造企业沉迷于加工利润中。虽然依靠低廉的人工成本获取了最初的利益,可作为整个产业链中最薄弱的一环却最容易受到冲击,不可持续性发展是中国制造业最大的缺陷。<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一场风暴让企业界清醒,处在产业链最低端的加工制造业承担了整个产业的大部分风险与责任。曾经在改革初期乃至一直存在民营企业之间的诚信缺失,开始为自身的过失买单。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恶化,许多的毛织企业已级根本没有足够回旋的余地,变得岌岌可危。随着欧美经济体的经济衰退让订单剧减,随着内地物价的不断上升,人力成本也不断提升,受到挤压的利润空间已无法让一些企业经营运作,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纷纷倒闭或破产。<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风暴仍在继续,继之而来的欧债危机又引发大范围的恐慌。在人民币上涨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双重影响下,许多国外企业无奈放弃中国这个一度让他们神往且收获颇丰的地方。大量的订单转向东南亚或其它地区,而一些留在中国的企业也缩减订单或向内地更偏远的地方转移。“东莞制造”的金字招牌已今不如夕,毛织已由高峰跌落至谷低。<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七 毛织业,出路在何方?<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机遇与挑战并存,利益与风险同在!<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面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许多企业在寻求突破的方法,开源节流当然是一剂良方,政府与企业双方共同开出的解决途径是转型升级。一场经济的暴风雨让中国企业界开始反省自身,也让中国经济界乃至政界人士对经济预期与机制作了相应的调整与改革。经过风雨洗礼后的毛织企业获得了新生的机会,政府也在加大力度引导他们走向更为广阔的未来。<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让我们期待中国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本文发表于二00八年,转载于农商天下)<br data-filtered="filt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