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魂永驻 缅怀周民震先生

南山针叶

<p class="ql-block">自治区文化厅原厅长离休老革命周民震同志于2025年1月28日逝世,享牟93岁。</p> <p class="ql-block">在柳州龙城中学读书时的周民震(左)周民霖俩兄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周民震的精神遗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与文学传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一一读悼念周民震的三篇文章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 陈耀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近日读广西日报专版三篇悼念周民震的文章,得以窥见周民震先生丰富多彩的一生。这些文章不仅是对一位杰出电影剧作家的缅怀,更是对一位文化战士精神遗产的深刻解读。周民震先生的一生,是革命与文学交织的一生,是心与爱流淌的一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一、革命情怀与文学追求</span></p><p class="ql-block"> 周民震先生的革命情怀深深植根于他的文学创作中。他的同胞弟弟周民霖同志曾任南宁市委副书记、自治区总工会主席,是我们同一单位的老前辈与老领导。离休后他与我们同住一栋楼,朝夕相见。在《我的兄长,我的战友》悼念文章中他回忆了兄弟俩在战火纷飞年代并肩作战的经历,这些经历不仅塑造了他们的革命人生观价值观,也深深影响了周民震的文学创作。如《苗家儿女》和《甜蜜的事业》电影,不仅展现了广西的民族风情,更传递了深厚的革命情感和时代精神。在悼念文章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杰出电影剧作家的人生轨迹,更是一位文化战士的精神肖像。这篇文章以深情的笔触,勾勒出周民震从革命少年到文化名家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其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与深刻性。周民震的革命生涯始于柳州龙城中学的红色摇篮。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兄弟俩共同投身革命,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这种革命经历不仅塑造了他们兄弟俩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更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正如周民霖所回忆的那样,那些在路灯下偷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夜晚,那些在苗山游击战中并肩作战的日子,都成为周民震日后创作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 革命经历赋予周民震作品独特的生命力。他的电影剧本《苗家儿女》中跃动的不仅是芦笙的旋律,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觉醒;《甜蜜的事业》中流淌的不止是生活的甜蜜,更是一代人的理想追求。这种将革命精神转化为艺术表达的能力,使他的作品超越了地域的局限,成为时代的精神镜像。</p><p class="ql-block"> 周民震主要作品有《周民震电影剧本选》《周民震戏剧剧本选》。创作电影文学剧本共19部,其中拍成故事片13部。电视连续剧二部。戏剧剧本13部,小说散文文论等百余篇。代表作有《双仇记》《苗家儿女》《甜蜜的事业》《三朵小红花》《春晖》等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二、人民情怀与创作实践</span></p><p class="ql-block"> 周民震先生的作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刘沛盛在《我们的生活充滿阳光》悼念文章中提到,周民震的创作始终洋溢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激情与智慧。他的电影剧本,如《甜蜜的事业》,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更以幽默和温情的方式触动了观众的心弦,展现了人民生活的甜蜜与阳光。</p><p class="ql-block"> 周民震的创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他十进苗山采风,与群众同吃同住,这种深入生活的创作态度使他的作品充满泥土的芬芳。正如他在创作《苗家儿女》时经历的"断肠石"故事那样,他那种与群众水乳交融的情感,成为他创作的永恒动力。</p><p class="ql-block"> 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时代变迁,更展现了人民的喜怒哀乐。《甜蜜的事业》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探讨计划生育这一严肃话题,让观众在笑声中思考;《春晖》则通过校园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这种将时代命题转化为艺术表达的能力,体现了周民震深厚的人民情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三、文化传承与精神激励</span></p><p class="ql-block"> 周民震先生对后辈的关怀和鼓励,体现了他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廖献红在《心的呼唤,爱的流淌》悼念文章中回忆了周民震先生对她的鼓励和支持,这些支持不仅激励了她的文学创作,也体现了周民震先生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他的精神和创作理念,如“深入生活是创作好剧本的第一要素”,将继续激励着后来的文化工作者。周民震不仅是一位创作者,更是一位文化传承者。他对后辈的关怀与提携,体现了他对文化传承的深刻认识。正如他在晚年将未完成的《刘三姐之恋》托付给后辈续写,这种文化接力精神令人动容。</p><p class="ql-block"> 周民震先生的一生,是对革命、人民和文化的深情告白。他的作品和精神,如同他热爱的八桂大地一样,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在缅怀周民震先生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他的精神遗产,让心的呼唤和爱的流淌继续在文学和文化的长河中激荡。周民震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和作品将永远激励着我们,继续在文学和文化的道路上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 文末撰一挽联,以对周民震老前辈的怀念与景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弃锦衣玉食,投身革命,血火征程酬壮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执如椽巨笔,耕耘文坛,甘霖八桂润人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艺魂永驻。周民震先生千古。</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3日于南宁倚松堂</p> <p class="ql-block">周民震在大苗山采风体验生活,群众送别,留下断肠石故事。</p> <p class="ql-block">周氏三兄弟:周一峰、周民震、周民霖。</p><p class="ql-block">(所有照片均由周民霖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