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华 毛泽东打退胡宗南刺痛了谁的神经(一)

海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名:海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1374514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编辑制作:海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立华大校授权转载美篇</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纪念这个伟大胜利,我们在观网开设专题视频节目——宝塔山下的制胜法宝,一起学习抗战时期的毛泽东军事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一专题的时间跨度,大概从1935年底中央到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开始,到1945年9月抗战胜利。包括如何突破困境,通过主动作为转变时局,促成国共合作,结成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如何进行预见性的思想理论准备,如何在敌后打胜仗,如何发展壮大最后战胜日本侵略者;还有在抗战中如何建党建军,如何建设根据地,如何处理统一战线中各种矛盾和摩擦等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战时期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是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洗礼之后,系统总结了胜利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又在指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实践中,解决了种种前所未有的难题形成的。这是一个极其曲折丰富、最后走向胜利的理论和实践过程,让我们一起踏上征程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部分:扭转历史车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十四、山城堡一战撬动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一节的主题是:山城堡一战撬动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于张国焘一再破坏,原定会师后夺取宁夏计划落空,给红军带来了极大的战略被动,以此为枢纽的一系列部署也必须调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一步的战略方向如何确定?当时曾提出两个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个方向是向东南,即向京汉路发展。但这个方向,在政治上不是抗日的方向,在军事上也有很多限制,不甚有胜利的把握,好处是没有自然界很多阻碍,有游击队帮助,可以扩大陕甘宁苏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另一个方向是向东,即从年初曾经进行过的陕北东渡过黄河的行动。这在政治上是很好的,是抗日的,对扩大红军也有利,但也要估计会受到敌人的限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政治局会议讨论后,否定了东南方向,明确了向东方向。毛主席指出:“红军行动方向主要是向东,预计明春过黄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主要方向是向东,因为还有一个次要方向。“四方面军一部分已经向西,能否调回来是个问题。”毛主席说,我们的行动都是脚踏两只船,最好是向西的还是向西,向东的还是向东。如果向西不能达到目的,当然可以转向东。[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能动摇的政治军事方向,是向东抗日的方向。红军主要力量不远离中国的主要区域,不脱离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才有广阔的发展前途。但在实施中又是灵活机动的,如果有些东西暂时改变不了,或者已经无法实现,也要脚踏两只船,等待时机成熟。宁夏战役计划无法执行了,下一步的战略方向是向东,关键是如何实现。这样的转变,搞不好就成了溃败。一个伟大战略家面对危局如何谋划的?毛主席亲自拟定了一个《作战新计划》,[2] 基本设想是这样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三个方面军主力11月份在关桥堡至金积、灵武之间作战,求得在一、二个战役下消灭敌之一部,争取休息与准备。以示我欲渡黄河吸引胡宗南部队北进,并使关麟征和王以哲部队也进到这一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军部队都集中在那一带,国民党军主力也向那一带集中,金积、灵武是红军夺取宁夏计划中,一方面军渡河北上的地方。这里要求三大红军的主力还集中在这一带作战,这是典型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对已经决定放弃的战略目标,表面上还是做出要打的样子,然后才能出其不意转向新的战略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用近一个月时间把敌人吸引到北面,消灭一部分之后,到12月上旬以后,红军分两路出动。具体安排和步骤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二两个方面军组成南路军。规定分三步走,第一步向南,占领陇东一带的镇原、西峰、合水、正宁、宁县地域;第二步向东进入陕西,占领同官(铜川)、耀州(耀县)、淳化、中部(黄陵)、宜君洛川、富县地域(延安以南、靠近西安的大片区域);第三步再往东进,占领靠近山西的韩城、宜川、延长地域,渡过黄河就是山西最富裕的晋南地区。毛主席要求,以上三个步骤尽可能延长时间,估计可容许活动3个月左右。其任务不是消灭张学良杨虎城,而是扩大苏区,扩大红军,解决给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方面军两个军组成北路军,在灵武、盐池地区待机,待绥东抗战起后开始出动。第一步向东进入陕西的安边地区,设法夺取安边城;第二步向东北进入横山、榆林地区,以佯攻两城姿势吸引二高(高桂滋、高双成)及二十一师向北增援,以便恢复瓦市(瓦窑堡)、延川一带,并吸引神府(神木、府谷)残敌向西;第三步占领神府地区,与南路军同时到达黄河沿岸。四方面军的路线是沿着长城向东北方向走的。然后,南北两路红军于适当时机开始,在延长和延川、清涧和绥德、神木和府谷这3个区域造船,准备渡河入晋。大概要3个月以上的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三,要考虑政治形势的变化。按照毛主席的判断,期间政治形势应当有变化。如果到时候我们与蒋介石、阎锡山谈判妥协成功,则依达成的协定行动;如妥协不成,则实行东征。进入山西后,如能依照妥协条件参加抗日,则实行抗日;如不能实现抗日目的呢?毛主席有六步考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步,占领山西的同蒲铁路,扩大红军。年初东征时,不到3个月就在山西扩红8000多人。 第二步,如蒋阎还无妥协希望,东进有甚大困难,而陕甘蒋军已东调,我可仍回陕甘,如东出有利,则出至冀豫晋之交。 第三步,出至直鲁豫之交渡黄河。 第四步,到皖豫鲁。 第五步,到鄂豫皖。 第六步,到鄂豫陕。尔后再转西北,准备以一年至两年完成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毛主席还明确:第二步至第六步的目的,在于扩大政治影响,扩大红军,争取统一战线在全国胜利,争取与南京订立协定,争取抗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方面军已经过河西去的3个军怎么办?毛主席也进行了安排,组成西路军,以在河西创立根据地,直接打通远方(苏联)为任务,准备以一年完成。这个新计划,因西安事变爆发,后面部分没有实行。但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一种转危为安的恢宏精致的战略思考和部署。其特点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眼前和长远,既考虑摆脱面临的危机,把敌人搞晕,又要有一个长远打算给大家讲明白,着眼未来一到两年的路线方向; 目标和步骤,围绕实现抗日这个主题,可以从第一步想到第六步,甚至第七、第八步,锲而不舍才能达到目的; 军事和政治,既考虑你死我活的战场,又看到抗日是大势所趋,已经发展到了一个临界点,红军的行动就是促使这个转变,逼迫蒋介石和各路军阀会妥协变化,我们的生存环境也会质变; 向东和向西,红军主要方向是向东,对向西的四方面军部队,赋予他们建立根据地、打通与远方的任务,可以使抗日后方纵深更为广大,西路军成为中央大大战略中赋予使命的一部分,也把张国焘搞的小动作化解了; 还有虚的和实的,对敌人永远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在整个战略实施过程中,敌人很难判断毛主席下一步要干什么,往哪个方向行动,不能让敌人一眼就能看穿破坏,保持战略实施的主动性和出其不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毛主席在计划最后还特别强调,此计划不能过早执行,11月内全军须以求战与引敌入宁夏为目的。想方设法把敌人调过去,调到宁夏南部那个连喝水都困难的苦寒之地,消耗他们的战斗力,红军才能在向东行动时更顺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根据这一总体战略,第一步作战方针就是逐次转移,诱敌深入,求得在有利地区,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国民党军一至两个师,停止他们的进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6年11月12日,红军主力开始由同心城、王家团庄等地东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时,国民党军毛炳文第三十七军准备西渡黄河,“追剿”红四方面军河西部队;与我有统战关系的王以哲部,经我劝阻前进缓慢;王均第三军进占同心城后也停止前进;只有不可一世的胡宗南第一军,错误地认为红军不堪一击,独自分成3路追击红军,孤军深入,让我一下子抓住战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来源:观察者网 昆仑策研究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待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