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采风】 西去凤凰二万米,凉灯~山这边的中国

草色遥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凉灯~山这边的中国》书中,黄于刚画家多次描绘过的山江镇。</span></p> <p class="ql-block">视频制作者:风琴海</p> <p class="ql-block">视频拍摄者:鸡蛋上跳舞,去往凉灯的山路中。</p> 去凉灯的契机 <p class="ql-block">2019年,我参加了《凉灯~山这边的中国》新书在武汉的首发式。和作者黄于刚互加了微信。作者和书中描绘的世界深深吸引了我。此后几年,关注作者的动向,关于画展及其他。</p><p class="ql-block">我一直期盼有一天,我会站到这片神秘的土地上。</p><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我重走西南联大徒步路线,从长沙起步,途经益阳,长德,在湘西边城绕来绕去,在凤凰小住2日,本来打算去离此不远的凉灯,无奈天天下雨,发霉的心情,好像不适合去偏远的苗寨。</p><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边城四人行,又去凤凰,当我提出想去凉灯探秘,并简单介绍央美毕业,画家黄于刚与凉灯后,鸡蛋上跳舞老师立即百度,并说值得一去!</p> 黄于刚~理想主义者 <p class="ql-block">凤凰以西2万米,这是凤凰古城和苗寨凉灯的距离。很近,20公里对于现在的交通速度算不了什么;也很远,这边凤凰笙歌繁华,那边凉灯偏僻难行,站在中间,你会怀疑两边的人是否真处于同一时代。</p><p class="ql-block">凉灯,苗语中指“老鹰落脚之处”,危乎高哉,堪比蜀道难。</p><p class="ql-block">这样一个被世人遗忘的村子,以黑魆魆的面貌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是因为一位80后艺术家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黄于刚作品~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黄于纲,画家,1980年生于湖北石首,湖南桃江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自2003年至今,持续关注湘西凤凰县山江镇凉灯和千潭苗寨,创作各类绘画作品一千余幅,出版有日记集《凉灯:山这边的中国》。</p> <p class="ql-block">用二十年持续关注一座苗寨。</p><p class="ql-block">凉灯是湖南省凤凰县山江镇下辖的一个苗族村庄。自2003年起,艺术家黄于纲持续关注这座苗寨,在这里生活、创作了近20年。他以一个外来者的视角,观察、记录了数十个苗族家庭在时代变迁下的日常生活,又以一个在地居住者的方式探寻他们的内心情感、生活经验及精神感悟。近些年,因黄于纲艺术及文学作品的影响,慢慢的,身处边缘的凉灯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那些普通的人、寻常的事以及平凡生活下掩盖不住的诗意与哲理。收获频繁的社会反馈后,黄于纲依旧驻守在这个村落中,用他独特的艺术视角持续关注着这个群体。凉灯对于黄于纲,是一场精神洗礼,驱使他进入一种真诚状态,以艺术家的身份叙述着他对凉灯的情感、记忆和经验。同时,黄于纲依旧在尝试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打破既定的桎梏,采用托生于绘画核心的手法,通过雕塑、装置、影像等媒介探索更深层次的现实主义的人文情怀。</p> <p class="ql-block">黄于刚本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于刚作品《凉灯~山这边的中国》2019年3月出版。并于同月在武汉举行首发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4年3月25日,“黄于刚~凉灯二十年画展”在湖南长沙开幕!</span></p> 凉灯~山这边的中国 <p class="ql-block">江城驿站4位群友老土,鸡蛋上跳舞,风琴海,草色遥看在游览完凤凰后,于2025年2月23日下午2点,开往凉灯村。</p> <p class="ql-block">山路弯弯,崎岖难行。在岔路口,走错方向。回转时,车轮卡住。老土大侠视力不太好,由跳舞老师驾驶,老土下车指挥!</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凤凰细雨中出发时,下午二点已过,一路上天气阴沉,能见度有限。随着山路海拔的不断升高,和时间的推移,心里的忐忑也越来越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20公里山路上,唯一遇见骑摩托回村村民。并把我们带到凉灯村一组黄于刚住过的房子前,讲述黄于刚在凉灯生活岁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停在凉灯村一组的车辆和老土,鸡蛋上跳舞夫妇。</span></p> <p class="ql-block">凉灯位于湘西凤凰县西北部山江镇的深山中,距离县城20公里,是一个行政村,全村160余户、不到1000人,全是苗族。村庄被群山分割为五个自然山寨即5个村民小组,均处在两座山梁间的斜坡上或山顶处。寨中房屋,青一色的土坯外墙,青一色的室内木屋,青一色的青瓦屋顶,房子的格式大同小异,三间土砖房中,中为厅堂,两边靠后为卧室,前面是灶头和火塘,是主人家起居生活的场所,典型的苗家集居村寨。</p> <p class="ql-block">画家黄于纲寄居凉灯20年,在用画笔描绘这座村庄的动人风物与岁月更迭之际,也用文字记录了凉灯这一湘西苗寨独具特色的民族生活,叙述了数十个家庭的生活与变迁,聚焦式地呈现了一个特殊家庭的人和事,探讨了他们的生死、欲求、爱与前途。作者视角独特的观察、细致纤柔的笔触,使得那些平凡的人、朴拙的事以及常规的人生变得丰富动人、诗情画意起来。本书不仅是一个画家对“边城”风情人物的深情记叙,更是一部有着恢弘社会学意义的村落及族群心灵史</p> <p class="ql-block">  凉灯以前叫"粮登”,因此地梯田在梁上,粮食收成较为好,先民取五谷丰登之意。80年代末90年代初,派出所接管户口办理身份证和户口簿时把"粮登"误写成了“凉灯",这个村庄便有了新的名字。这里平均海拔800多米,夏天凉风绕饶,晚上星豆点点,冬天白雪皑皑,晚上雪光映射,凉灯是再好不过的注解。</p> <p class="ql-block">凉灯这个寨子和全国所有的农村村寨一样,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去了,留守的多是老年人和儿童,多数农户的院落紧锁,部分院子长满了野草,村寨多少显得有些荒凉,唯有留守的老人和放暑假回家的孩子偶尔从土墙间的石板铺砌的小巷走过,成为了一道鲜活的风景。好在整个村寨保存比较完好,没有垮塌和腐朽的房子,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房子村舍,都还保留着较为原始的形态。这些都是拜苗寨地处边远、交通闭塞、比较落后、较为贫穷,少有外界干扰和遭到人为破坏所赐。</p> <p class="ql-block">苗语里的凉灯意为“老鹰落脚的地方”,整个村由凉灯上、下寨,前、后雀儿寨,消水龙寨5个自然村落组成,都处在四周为悬崖峭壁的山顶上或山腰间,恰如“凉灯”这个名字苗语里透露出的高、险、远。我们走访的寨子叫凉灯上寨,2017年才通公路,离山江镇不到10公里,公路蜿蜒盘旋在陡峭的绝壁上,坡度大弯道多而急路面窄,需要近三十分钟才能到达。在通车之前,到山江镇所在地,要攀岩越谷接近四个多小时,少有外人涉足,这里的老人走得最远的地方也就是山江镇。</p> <p class="ql-block">在村庄里,村民们提得最多的是一个叫“小黄”的人,他就是画家黄于刚,湖南桃江人,今年42岁,2003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时,失恋后的黄于纲,决意按照沈从文的小说路线,重走一遍湘西,在这此失意的行走中,意外地发现了尚未开发的凉灯,受其原始气氛的感染,留下来进行创作,自此一发不可收拾,一呆便呆了近二十年。正是近二十年的坚持,他在凉灯找到了艺术表现的语言,也找到了情感的寄托。他以凉灯为题材的毕业作品《年关》、《凤凰西去20000米》艺术展和专著《凉灯:山这边的中国》,让凉灯这个村寨走出了凤凰,走出了湘西。</p> 下山路上,稍微放松的心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回程渐晴天幕下,远眺凉灯~老鹰地方。摄影:风琴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去的时候为赶时间,都没有在这块最先看到的标志牌停留。</span></p> <p class="ql-block">在还没有彻底远去的农业文明中,’湘西’代表的是如画的山水、古朴的人情,但当我们把西方文明花了 200多年完成的现代化进程压缩到40年里剧烈进行时,湘西就像一个忙于在城市中寻找立足之地的乡村少年,回不到过去,也不看到未来,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手足无措。湘西苗寨的村庄和文化正在慢慢消失,然而新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尚没有建立。从某种程度来说,无依无靠困境中的湘西凉灯村,也是众多中国内地农村真实生活的缩影。</p> 黄于刚~最后的守望者 <p class="ql-block">我感动他扎根凉灯20年,熟悉了寨子的一草一木,捕捉到了寨子的色彩光影,熟知村寨的每一个男女老少,学会了苗语,深度融入凉灯的山与水,以至村民们把村庄的土狗唤作"大黄”,把他唤作“小黄”。每天傍晚,村民会在家门口大声唤着:“大黄,回家罗!”每次看到他回村,村民会自然如常地打一声招呼:"小黄,你回来了!”不凑巧的是这次,他不在凉灯,正在长沙办凉灯二十年画展。</p> <p class="ql-block">现在许多短视频网红也会选择偏远乡村,拍摄与北上广截然不同的宁静生活,纯粹是为吸引眼球,极少有人能真正生活下去。黄于纲不同,他真心实意地爱着这里,把凉灯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他不是带着高高在上的怜悯之心来看待他们的,而是带着满满的尊重和敬畏,他用水墨、油画、雕塑、摄影、日记……一切艺术的手法记录着这里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他把这里大片的黑暗与人性的美好,悲喜哀愁,都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让习惯了都市生活、快捷的互联网时代的人们看到,原来,山的那边,中国还有这样一个村子。</p><p class="ql-block">尽管被时代甩了十万八千里,它却慢慢地挪着,一点一点地往前走着。</p> 后记~现代人的信仰 <p class="ql-block">在生活重压和远方都市的诱惑下,留在凉灯的除了黄于纲,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孩子了,他们成了这个村子最后的守望者。</p><p class="ql-block">读《凉灯:山这边的中国》的过程中,见证着一个个跟他熟悉的人离世,这个村子,还有我们许许多多人的村子,正在无可避免地走向消失。</p> <p class="ql-block">但在那之前,凉灯和黄于纲的惺惺相惜,彼此成就,留下了一幅幅满腔热血做颜料绘就的画作,留下了一个人人记忆深处都有的,那个美好与荒凉、蒙昧和宁静并存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这一切,也让我们能稍稍停下来,追寻生命的本质意义。不是人人都要做黄于纲去苦守苗寨,但这个浮躁忙碌的社会,我们需要的,是他心里那份来自内心的宁静,和那股一心一意、执着前行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感谢老土,鸡蛋上跳舞,风琴海,在春寒料峭之际,与我一同探访凉灯~山那边的中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