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太昊陵

刘国英

<p class="ql-block">伏羲陵和太昊陵通常指的是同一座陵寝,即太昊伏羲氏的陵墓,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羲皇故都风景名胜区内,以下是关于太昊陵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 太昊陵始建年代已无法考证,据记载,春秋时期已有伏羲陵庙,汉代以前有了伏羲祠堂,唐宋时期不断扩建,初具规模,元朝时庙貌逐渐被毁,明清时期进行了多次修整与重建,形成如今的建筑格局。</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 整体布局:太昊陵是陵庙合一的大型古建筑群,以伏羲八卦先天数理修建,坐北朝南,分为外城、内城和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有三殿、二楼、二廊、二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和十六门,建筑群体采用中轴对称的传统院落组合方式。</p><p class="ql-block"> - 建筑风格:内的建筑大多是明清时期的木构建筑,用材以木材为主,砖墙为辅,房屋结构受官式建筑影响较大,建筑样式有歇山、悬山、硬山等形式,单檐、重檐俱全,墙体多为条砖垒砌,屋面为灰筒板瓦三彩琉璃脊饰,整体色调趋于蓝绿色。 </p><p class="ql-block"> 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 - 午朝门:是太昊伏羲陵的第一道门,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的单檐歇山式建筑,屋顶覆盖灰色瓦,前檐明间中门券上有砖雕二龙戏珠,实榻大门各饰门钉九排九路,午朝门前有月台,两边是硬山式“八”字墙。 </p><p class="ql-block"> - 统天殿:是太昊陵的大殿,始建于明代,殿高15.7米,是太昊陵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重点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单檐歇山式建筑,大殿前悬挂多块牌匾,屋面采用黄色琉璃瓦铺盖,正脊有龙纹样雕刻,殿内墙壁嵌有青石浮雕《伏羲圣迹图》。 </p><p class="ql-block"> - 太昊伏羲陵墓:位于紫禁城内,高约26米,方座边长为182米,是中国唯一上圆下方形制的陵墓,陵前有一块高3.68米,宽80厘米的巨型墓碑,碑上字大径尺,既无题跋又无年款。</p><p class="ql-block"> 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 历史意义:太昊陵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的陵庙,被誉为“天下第一陵”,是中华民族的祭祖圣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 文化传承:太昊陵庙会是中国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庙会之一,每年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举行,吸引着大量海内外华夏子孙前来寻根问祖,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下是关于他的介绍:</p><p class="ql-block"> 基本信息</p><p class="ql-block"> 伏羲又可写作伏牺、伏希等,姓氏为“有熊氏”“风姓”。据传说,其母华胥在雷泽踩了雷神的足迹后怀孕生下他。</p><p class="ql-block"> 主要功绩</p><p class="ql-block"> - 创立八卦: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根据自然变化之理创造了八卦,蕴含着“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也成为民间巫术占筮等神秘文化的重要源泉。</p><p class="ql-block"> - 发明创造:模仿蜘蛛结网制成网,教民捕鱼打猎,还教民驯养野兽,推动了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创造文字以记事,取代了结绳记事;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制定制度: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实行男女对偶制,以鹿皮为聘礼,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将统治地域分而治之,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了借鉴;以所养动物、植物、居所、官职等为姓,使中华姓氏自此起源。</p><p class="ql-block"> 形象演变</p><p class="ql-block"> - 早期形象:魏晋南北朝及更早时期,伏羲常与女娲以人首蛇(或龙)身的对偶神形式出现,如汉代伏羲图像多穿儒衣或袍服,头戴冠,手持规等物品。</p><p class="ql-block"> - 后期形象:宋代开始,伏羲图像不再是人首蛇身,从对偶神演变成独立神,更强调其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后世地位</p><p class="ql-block"> - 纳入宗教: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后,伏羲在佛教中成为掌管太阳的菩萨,在道教中演变成“天皇”“后天皇”“八卦天神”等。</p><p class="ql-block"> - 官方祭祀:伏羲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历代皆有官方和民间的祭祀活动。如今,甘肃省天水市伏羲庙和河南省淮阳区太昊陵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公祭伏羲大典。</p> <p class="ql-block">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酋长或部落联盟首领,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下是常见的关于三皇五帝的说法及介绍:</p><p class="ql-block"> 三皇</p><p class="ql-block"> - 燧人氏:被尊为“火祖”,他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使人类掌握了用火技术,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还创立了“结绳记事”,为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 伏羲氏:人文先始,他创造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发明网罟,教民渔猎畜牧;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还创造文字、发明乐器等,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巨大。</p><p class="ql-block"> - 神农氏:即炎帝,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对农业和医药的发展有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此外,关于三皇还有其他说法,如“天皇、地皇、人皇”“伏羲、女娲、神农”等。</p><p class="ql-block"> 五帝</p><p class="ql-block"> - 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他经阪泉、涿鹿之战,打败炎帝和蚩尤,统一中原部落。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p><p class="ql-block"> - 颛顼:黄帝之孙,他在位时,创制九州,使中国首次有了版图界线;建立统治机构,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改革甲历,定下四季和二十四节气等,促进了社会秩序和文化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 帝喾:黄帝的曾孙,他能明察秋毫,顺从民意,为百姓着想,仁威兼施,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他还订立了节气,改善了农业生产,使社会得以安定繁荣。</p><p class="ql-block"> - 尧:帝喾之子,他命羲和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他生活俭朴,克己爱民,后禅位于舜。</p><p class="ql-block"> - 舜:尧的女婿,他孝顺友爱,品德高尚,受四岳推荐被尧禅让为部落联盟首领。任内巡狩四方,整顿礼制,减轻刑罚,统一度量衡;命禹治水,使百姓安居乐业。他选贤任能,使天下大治,后禅位于禹。</p><p class="ql-block"> 也有其他关于五帝的说法,如“少昊、颛顼、帝喾、尧、舜”“黄帝、少昊、颛顼、喾、尧”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