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家庭出身”“本人成分”这些让我神经高度敏感的词汇,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占据我的脑海,它们多少次清晰地出现在历史文本、大众之口以及各类“登记表”上,出现在我人生经历的每一个阶段。当年,人们将这两个词挂在嘴上,经常混用,杀伤力极大;至今,我也不知道在我曾经填写的并且存为档案的各类履历表中,这些栏目写的是什么。它们严肃而模糊,带着可笑而可憎的面具问到,你究竟是什么出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接上篇)</span><a href="https://www.meipian.cn/5baxtzz8"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你究竟是什么出身(上篇)</a></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我真觉得我当年的一些可笑的行为可笑极了。为什么每次我填写什么表格都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为什么家庭出身填写一次一次没个定准,还不是自己心有所求,生怕受到歧视,于是便自降人格,扭曲心灵。我也真觉得当时的人们在极左社会氛围中的行为很可笑。追溯家庭出身,恨不得查你八辈祖宗,看身家是否清白,但人间社会、每一个活生生的人是可以用“出身”来简单界定的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查找了族谱《李氏大成宗谱》,还真的查了自己的祖宗三代,不过族谱上解说都很简洁。曾祖父屏硕,循例授官从九职衔。从九品,是清代文官官衔,相当于现在的副科级吧,至于是干什么职业的,没说,一般是教育训导或者衙门典史工作。祖父翰漳,业儒,即以儒学为业,就是教书先生。他四十六岁就英年早逝,那时父亲才五岁多。祖母高氏敦秀的父亲是县里秀才,听父亲说,祖母知书达理,勤俭持家,为人处事有主见很周全,深得族人和邻居敬佩。祖父去世后,家里有少量土地,不能自行耕种,将土地出租出去,收得一点租金,维持生计,她自己还日夜编制渔网,卖钱贴补家用,将四子一女抚养成人,实属不易。祖母于一九五九年逝世,享年八十岁。我觉得我的家世还是清白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亲高中毕业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在家乡瑞昌读完小学后,青少年时先后在南货店、绸布店、糕饼店做过六年学徒,1938年7月,日寇入侵瑞昌,父亲随家到永新、吉安等地逃难,辗转到浮梁,期间做过学生,放过牛,当过乡村小学代课教师 ,做过县里农业推广处雇员。1943年至1946年就读浮梁临时中学高中部,因为年龄大见识多处事成熟,任校学生会主席。抗战胜利后,父亲高中毕业回到故乡,失业在家,还帮祖母做过一段时间渔网。之后在县政府统计室做文员,与母亲成婚,1948年9月到省城报社做文字校对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母亲结婚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中国甫建之初,国家急需干部。1949年5月22日南昌解放,新成立的《江西日报》接管了原官办的《民国日报》,于6月7日创刊,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江西日报》报头。父亲在江西日报社工作时享受的是供给制待遇,定为行政22级,每月为220工分。8月份,参加了江西八一革命大学的培训学习,结业后派遣到九江行政专员公署卫生处工作,属于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干部,此后一直在医疗卫生部门担任行政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网图:1949年8月江西八一革命大学开学典礼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网图:江西八一革命大学结业纪念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9年10月,父母亲合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6年5月江西日报编委发文:执行了供给制的相关人员可享受离休干部待遇。1991年我到江西日报社找到文件,并向九江市委组织部提出请求,落实父亲李仲青离休干部待遇。1992年1月24日中共九江卫生局党组专门发文:接中共九江市委组织部1991年12月14日(91)133号文通知:离休干部李仲青提为副县(处)级政治、生活待遇。九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党总支随即落实了父亲副县(处)级离休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并补发了自1985年5月年以来的工资、交通费、书报费、生活补助等钱款,参加革命工作时间定为1949年5月。父亲退休时已经是行政18级,属于正科级别,提为副县(处)级离休待遇,补发的钱款虽然不多,但是父亲和我们全家人都非常高兴。父亲一辈子工作踏实稳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这次组织上的认定,在政治上是对父亲一生的肯定和最高评价,对我们全家人是一种心灵慰藉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干部离休荣誉证书,国务院制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我及当时的一些人们对“家庭出身”的含义有意无意产生了极大的误解。“家庭出身”,即指在本人取得独立经济地位前,供给本人经济来源的父母或其他人的社会地位或社会职业。这要从抚养人社会经济的角度理解,与被抚养人个人能力和品行无关,更不能在政治层面上纲上线。在我没有自食其力之前,我的抚养人是我父母亲,我父母亲的职业都是干部,这样看来,我的家庭出身填“干部”,是准确无疑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如果还要我填写“家庭出身”,我就理直气壮、毫不迟疑地写下“干部”二字,“革命”二字的修饰就不加了,“本人成分”,就是“教师”,我儿子若要填“家庭成分”,那就是“教师”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8年10月,全家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3年6月9日,全家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4年4月,父亲七十五寿辰与母亲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亲不同时期标准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是父亲106周年诞辰,我谨以本篇文字作为纪念,告慰他在天之灵。 </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完稿于2025年3月6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农历乙巳年二月初七</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背景音乐:《父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演唱歌手:金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