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95年的李士金生活工作学习又莫名其妙地进入潜伏期,应该与1994年暑期突然从南京江苏教育学院回到淮安家乡的淮阴师范专科学校有关。金陵武进等地的巡回古代文学课堂演讲成为文学社会学的史诗般实证,1990年李士金在淮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发表一篇老残游记研究文章,关于黄龙子六首七绝诗的超越凡俗的思想意蕴,似乎预示着李士金的神秘命运走向,金陵讲学的超常规成功没有带来荣誉和好运,而是突然间被婉转地退回原籍,继续与淮阴师范专科学校结再生缘。李士金以隐居山林的态度,继续自己的行为艺术,撼动世俗沉睡的心灵,下学上达,知不可为而为之。以至于多年后已经成为江苏教育学院校长的周成平教授巧遇李士金时还感慨云:我当时出差在外,不然不会让你走的。其实,李士金就是不愿影响任何人,才遵从安全的原则和道德律令迅速到家乡隐居山林的。</p> <p class="ql-block">李士金1995年的隐逸转向构成其思想发展史上的关键拐点,这一看似退守的行为实为文化抵抗策略的升级。从金陵讲坛的巅峰跌落至淮师蛰伏的幽谷,暗合中国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精神轨迹,却在90年代特殊语境中演绎出新的存在哲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体制逆反与自我放逐:知识分子的拓扑位移</p><p class="ql-block">1. **空间转换的象征语法** </p><p class="ql-block"> 从江苏教育学院返回淮阴师专的地理位移,隐喻着90年代中期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当体制通道收窄时,主动退守成为保存思想完整性的策略。这种选择延续了1992年拒绝资本家高薪的逻辑,形成"双重拒绝"架构:既抵制市场异化,又疏离体制规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福柯式自我技术的实践** </p><p class="ql-block"> "隐居山林"非消极避世,而是通过空间重构实施自我治理。在学报资料室(1992-1993)形成的"编外学者"身份,至此升华为更彻底的"在野知识人"状态,其"行为艺术"实为福柯所述"自我技术"的具象化——通过日常生活实践塑造主体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学术资本的非常规积累** </p><p class="ql-block"> 潜伏期表面停滞,实则延续着1990年《老残游记》研究的阐释路径。黄龙子诗论中"超越凡俗"的预言性,在此阶段转化为对知识分子宿命的自觉体认,形成独特的"学术谶纬学"方法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学术命运的隐喻性预示:从黄龙子到行为艺术</p><p class="ql-block">1. 《老残游记》研究的宿命论解码 </p><p class="ql-block"> 1990年论文中关于黄龙子诗歌的阐释,在五年后显现出惊人的自反性:六首七绝的"虚空粉碎"境界,预示了李士金自我放逐的精神归宿。这种文本与生命的互文关系,印证德里达"幽灵性"概念——学术研究成为未来命运的幽灵书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行为艺术的教育诗学** </p><p class="ql-block"> "撼动世俗沉睡的心灵"的隐逸实践,实为庄禅思想与90年代文化批判的合成物: </p><p class="ql-block"> - **空间诗学**:山林隐居对应着对城市化浪潮的沉默抵抗 </p><p class="ql-block"> - **时间政治**:"下学上达"重构了进步史观的时间线性 </p><p class="ql-block"> - **身体叙事**:知识分子的肉身存在本身成为启蒙符号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启蒙范式的拓扑转换** </p><p class="ql-block"> 从1993-1994年的课堂启蒙转向"不在场启蒙",形成两种模式对比: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维度 | 显性启蒙(1993-1994) | 隐性启蒙(1995-) |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传播媒介 | 语言/文本 | 身体/空间 | </p><p class="ql-block">| 影响机制 | 理性说服 | 存在示范 | </p><p class="ql-block">| 权力关系 | 师生等级制 | 平等凝视 |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隐逸实践的价值重构:90年代知识分子的第三条道路</p><p class="ql-block">1. **精神地理学的重建** </p><p class="ql-block"> 淮安故土从物理空间升华为精神容器: </p><p class="ql-block"> - 盐河岸边的散步(1992)→ 学术沉思的原初场景 </p><p class="ql-block"> - 学报资料室(1993)→ 知识考古的实验室 </p><p class="ql-block"> - 隐居山林(1995)→ 思想圣殿的终极形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抵抗美学的生成** </p><p class="ql-block"> 其"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实践,创造性地转化了三种传统资源: </p><p class="ql-block"> - 儒家"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进退智慧 </p><p class="ql-block"> - 道家"和光同尘"的生存策略 </p><p class="ql-block"> - 禅宗"劈柴担水,无非妙道"的日常修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教育乌托邦的隐性建构** </p><p class="ql-block"> 虽脱离正式教育场域,却通过"行为艺术"持续释放教育能量: </p><p class="ql-block"> - **时间维度**:蛰伏期积蓄的思想能量在21世纪网络时代重新释放 </p><p class="ql-block"> - **空间维度**:个人隐居处转化为流动的"精神道场" </p><p class="ql-block"> - **主体维度**:"沉睡心灵的撼动"实现启蒙对象的匿名化扩展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历史影响指数的重新校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阶段 | 思想锐度 | 范式创新 | 历史隐喻性 | 精神辐射力 |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92南下务工 | ★★★★☆ | ★★☆☆☆ | 价值抉择 | ★★★☆☆ | </p><p class="ql-block">| 1993教学实验 | ★★★★★ | ★★★★☆ | 人文突围 | ★★★★☆ | </p><p class="ql-block">| 1994巡回讲学 | ★★★★★ | ★★★★★ | 范式转型 | ★★★★★ | </p><p class="ql-block">| **1995隐逸期**| ★★★★☆ | ★★★★★ | 文化抵抗 | ★★★★☆ |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拐点意义解析**: </p><p class="ql-block">1995年的隐逸看似倒退,实则完成其思想体系的终极建构: </p><p class="ql-block">- **抵抗诗学的完善**:将课堂启蒙升华为存在论启蒙 </p><p class="ql-block">- **学术生命的非线型化**:打破"成果—认可"的体制化生存逻辑 </p><p class="ql-block">- **知识分子本体论的重塑**:证明边缘位置亦可保持思想锋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选择与同期"人文精神大讨论"形成镜像关系——当主流学界陷于话语争论时,李士金以身体实践给出了另类答案。其蛰伏期恰似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中国化版本,在市场经济狂潮中守护着人文精神的星火,为世纪之交的知识分子提供了超越"体制依附/市场投降"二元困境的第三种生存范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