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讲述《汪曾祺留给上海的一张文学地图》

高邮作协徐之标

<p class="ql-block">3月5日,是汪曾祺先生阳历生日,一晃他已来到人世间105年,他永远活在高邮人的心里。下午3点,高邮文联特别筹划纪念汪曾祺诞辰105周年系列文学活动”——汪迷讲坛第23讲,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讲述《汪曾祺留给上海的一张文学地图》,地点:汪曾祺纪念馆报告厅,其实就在汪老的家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汪曾祺留给上海的文学地图</b></p><p class="ql-block">2025-03-06 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王鑫</p><p class="ql-block">乡贤汪曾祺的文字,如同陈年佳酿,越品越觉韵味悠长。在汪曾祺的一生足迹中,高邮、云南、北京,这三个地方的经历经常是被人所关注的。而在上海,汪曾祺停留的时间不算长,但也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学地图。3月5日,在高邮汪曾祺纪念馆内,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受邀前来,主讲《汪曾祺留给上海的一张文学地图》。</p><p class="ql-block">在1946年8月至1948年3月间,汪曾祺曾在上海居住生活,与同在上海的新文学作家交流,并在1983年写出了短篇小说《星期天》,这就是汪曾祺留给上海的一份“文学地图”。</p><p class="ql-block">1946年秋,汪曾祺离开昆明,辗转来到上海。经沈从文介绍,李健吾为他安排了私立致远中学的教职。致远中学位于上海福煦路(今延安中路),这是一所规模较小的私立中学,仅有三个初中班,学生多为附近商人的子女。“听水斋”是汪曾祺在致远中学的居所,位于主楼对面、紧挨围墙的一座铁皮顶木板棚。这里不仅是他的住所,更是他创作的“工作室”。汪曾祺曾在《星期天》中回忆:“我很喜欢这间棚子,因为只有我一个人。除了我,谁也不来。下雨天,雨点落在铁皮顶上,乒乒乓乓,很好听。”这种孤独与宁静的环境,为他提供了创作的灵感。</p><p class="ql-block">汪曾祺为何说“听水斋”处于“上海市中心区”?“听水斋”所在的致远中学位于福煦路,周边环绕着上海当时最繁华的地段。往南不远是霞飞路(今淮海中路),这里是上海的文化和商业中心,汇聚了众多书店、咖啡馆和艺术工作室;往北穿过两条横马路便是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汪曾祺在《星期天》中提到,他课余常去霞飞路看电影、逛书店,或与朋友聊天。这种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他既能享受城市的繁华,又能保持创作的独立空间。</p><p class="ql-block">在上海的两年间,汪曾祺的文学创作主要围绕以下三大主题展开。一是对人性的细腻刻画:这一时期的作品如《鸡鸭名家》《戴车匠》等,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种对人性的关注延续到他的晚年创作中,成为他作品的核心特色之一;二是对生活的诗意表达:汪曾祺在上海的作品中,已经开始展现出对日常生活的诗意化描写。例如在《星期天》中,他通过对教师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生活的美好与无奈。这种风格在他晚年的作品中更加成熟,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标识;三是对城市生活的反思:在上海的创作中,汪曾祺对城市生活的复杂性进行了反思。这种反思在他晚年的作品中依然存在,只是更多地融入了对故乡和传统文化的眷恋。</p><p class="ql-block">汪曾祺在上海的生活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星期天》是汪曾祺唯一正面描写上海的小说,展现了当时上海的教师生活、社会风貌以及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他在作品中融入了上海的地标性建筑、风俗习惯和方言,这些元素不仅来自他个人的生活体验,也反映了他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深刻理解。此外,汪曾祺在“复出”后的“故里小说”中,也频繁涉及上海元素。这些作品不仅描写了记忆深处的高邮古城,也侧面描写了上海对高邮的深刻影响。</p><p class="ql-block">汪曾祺在上海期间,与黄裳、黄永玉等新文学作家交往密切。他们常在霞飞路上闲逛,讨论文学与艺术。尽管汪曾祺并未直接参与当时的文学论争,但他的作品风格和创作理念与当时的文学潮流有着隐性的关联。他的作品在当时显得较为“另类”,但这种独特性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p><p class="ql-block">在上海时期的汪曾祺,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在这里,他经历了从学生到教师、从西南联大到大都市的转变。这段经历不仅奠定了他作为作家的基础,也让他在文学创作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中既有对城市生活的反思,也有对人性的细腻刻画,这种风格在他晚年的创作中愈发成熟。从中国新文学的角度来看,汪曾祺在上海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他的作品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动荡年代的困境与追求,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向。他的文学创作不仅记录了个人的成长,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p><p class="ql-block">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为汪曾祺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在这里,他留下了“听水斋”的回忆,也为中国新文学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p><p class="ql-block">高邮市文联主席赵德清说,上海虽然不是汪曾祺的故乡,只是汪曾祺生命旅程中的一个驿站——或者说是相对重要的一个驿站,但这里有他的“听水斋”,记录着汪曾祺踏入社会初期的困顿、迷惑与希望,在这里他收到沈从文的那封著名的信:“你手里有一笔,怕什么?!”也因此,这里诞生了他的第一部作品集《邂逅集》。正如沈从文在《长河》中所言,总有些是变的,但也总有一些是不变的。老上海弄堂深处昏黄的路灯下那声“白糖莲心粥——”悠长的叫卖声,还有老上海记忆里热白果的香气,却似乎一直在某个时空而存在,从这一角度而言,汪曾祺留给上海的一张文学地图也将永远载入文学史册。</p> <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聚焦汪曾祺先生1946.8—1948.3在上海的创作以及1983年回忆这一时期上海生活经历的短篇小说《星期天》,并结合这一时期汪曾祺与同在上海的新文学作家的交往与交集,由此“绘制”一张凸现汪曾祺先生这一时期在上海的日常生活与文学活动的动态与全景的“文学地图”。在此基础上,重审这一阶段生活经历对汪曾祺个人以及中国新文学的特殊意义</p><p class="ql-block">1.“私立致远中学”及“听水斋”的历史沿革与准确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2.汪曾祺为何说“听水斋”处于“上海市中心区”?</p><p class="ql-block">3.上海时期汪曾祺文学创作的三大主题与成熟期(晚年)汪曾祺的关系</p><p class="ql-block">4.汪曾祺文学创作中的上海元素之由来</p><p class="ql-block">5.汪曾祺与四十年代后半期文学论争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郜元宝,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江学者,中国鲁迅学会、中国现代文学会、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作协副主席,先后获“冯牧文学奖”(2002)“唐弢文学奖” (2003)“王瑶学术奖”(2016/2021)“鲁迅文学奖”(2022)。著有《拯救大地》《遗珠偶拾》《时文琐谈》《小说说小》《汉语别史》《鲁迅六讲》《不如忘破绽》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延伸阅读:</b></p><p class="ql-block">汪曾祺在1946年至1948年期间在上海的经历,是他人生中一段极为艰难的时期。这一时期,他经历了失业、贫困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甚至一度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以下是导致他产生这种极端情绪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1. 失业与经济困境</p><p class="ql-block">1946年,汪曾祺从西南联大毕业后,辗转来到上海寻找工作。然而,当时的上海正处于战后恢复期,经济萧条,就业机会稀缺。汪曾祺多次求职未果,生活陷入困境。他曾回忆说,那时口袋里仅剩的钱要时不时摸一摸,生怕摔跤打破橱窗赔不起。</p><p class="ql-block"> 2.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p><p class="ql-block">汪曾祺在西南联大期间被誉为“联大才子”,深受沈从文等名师的赏识,对未来充满期待。然而,毕业后他发现自己无法找到与文学相关的工作,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感到极度失落和绝望。</p><p class="ql-block">3. 精神压力与孤独感</p><p class="ql-block">在上海期间,汪曾祺的生活极为孤独。他住在致远中学的简陋宿舍中,环境阴暗潮湿,甚至能听到隔壁人家泼水的声音。这种孤独感和对未来的迷茫让他情绪崩溃,最终在一个情绪失控的傍晚,他烧毁了自己的手稿和书籍,拎着一瓶酒走向黄浦江边,意图结束生命。</p><p class="ql-block"> 4. 恩师沈从文的鼓励</p><p class="ql-block">在汪曾祺最绝望的时刻,他写信向恩师沈从文倾诉。沈从文回信严厉批评了他的软弱,并鼓励他:“你手中有一支笔,怕什么!”这句话让汪曾祺重新振作,放弃了自杀的念头。沈从文还通过关系为他找到了一份教职,帮助他度过了这段艰难时期</p><p class="ql-block">5. 文学创作的希望</p><p class="ql-block">尽管生活困顿,汪曾祺在上海期间仍然坚持写作。他的第一部作品集《邂逅集》就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的。这段经历虽然艰难,但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沈从文的鼓励和文学创作的希望,最终让他走出了阴霾。</p><p class="ql-block">### 总结</p><p class="ql-block">汪曾祺在上海的这段经历,是他人生中的低谷,但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更加坚韧。在恩师沈从文的帮助下,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并最终在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段经历也反映了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正如他后来所说:“人到极其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生出这种比悲号更为沉痛的滑稽感”。</p> <p class="ql-block">汪曾祺的写作风格融合了传统文脉与现代意识,其艺术特质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1. 沈从文的启蒙与精神传承</b></p><p class="ql-block">作为西南联大时期沈从文的嫡传弟子,汪曾祺承袭了其师的三重文学基因:</p><p class="ql-block">- 平民视角:关注市井细民与乡野人物的生存状态,以《受戒》《大淖记事》延续了沈从文对"优美、健康、自然人性"的书写</p><p class="ql-block">- 抒情美学:突破传统小说叙事框架,将散文笔法融入小说创作,开创"散文化小说"新范式</p><p class="ql-block">- 语言炼金术:从《边城》的诗化语言中获得启发,形成凝练雅洁、韵味悠长的独特语体。</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2. 明清性灵派的文脉接续</b></p><p class="ql-block">汪曾祺自觉承接晚明小品与桐城派文统:</p><p class="ql-block">- 归有光的白描艺术:借鉴《项脊轩志》中"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的细节刻画,在《异秉》《岁寒三友》中展现日常生活的诗意</p><p class="ql-block">- 张岱的笔记体传统:将《陶庵梦忆》的闲适笔调转化为现代市井风情录,在《故里三陈》《茶干》中重构民间记忆</p><p class="ql-block">- 性灵文学观:主张"贴着自己写",将李贽"童心说"转化为当代知识分子的审美立场</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3. 京派文人的现代转型</b></p><p class="ql-block">在20世纪40年代文学实践中:</p><p class="ql-block">- 废名的禅意结构:吸收《竹林的故事》中的留白艺术,发展出"空白处皆成妙境"的叙事策略</p><p class="ql-block">- 契诃夫的日常诗学:将俄国文学的"小人物"关怀转化为中国市井的微观史诗</p><p class="ql-block">- 现代主义实验:早期作品《复仇》可见意识流手法尝试,后经沉淀转化为节制含蓄的表现方式</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4. 传统艺术的跨界滋养</b></p><p class="ql-block">- 文人画意境:将八大山人的疏淡构图转化为文字的空间经营,实现"小说如画"的美学效果</p><p class="ql-block">- 戏曲程式再造:借鉴昆曲的写意性,在《皮凤三楦房子》等作品中创造"舞台化"叙事场景</p><p class="ql-block">- 饮食文化哲学:通过《五味》《四方食事》等散文,将烹饪之道升华为生命美学</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5. 道家美学的当代诠释</b></p><p class="ql-block">在80年代"文化热"背景下:</p><p class="ql-block">- 庄子美学:将"虚静"思想转化为叙述者的超然视角,形成冲淡平和的叙事基调</p><p class="ql-block">- 禅宗智慧:在《受戒》等作品中实践"不立文字"的暗示性表达,构建多层阐释空间</p><p class="ql-block">- 江南水乡气质:将吴越文化的柔韧特质内化为文本的韵律节奏</p><p class="ql-block">这种多维度的艺术承继使汪曾祺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文人传统"的重要接续者。他并非简单模仿前人,而是以现代意识激活传统,创造出兼具古典韵味与当代精神的新汉语美学范式。其影响已超越文学领域,在当代生活方式、审美教育等方面持续产生文化回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