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秋天的第一缕风坠入山间,最美的是篁岭的晒秋。这本是属于村民最喜庆的日子,最朴素的风俗景观,却交给了篁岭,交给了旅游,交给了这块满是簧竹与古树的山岭之地。太阳还未上来,我远远地眺望篁岭,还分不清是炊烟或是薄雾,篁岭一天的晒秋就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 篁岭建村的历史并不算悠久,大致于明代,至今不足600年的历史,择山林而居,不惧清苦,一般都与避祸战乱,人口南迁相关,篁岭的曹氏自称也来自河南上蔡,宗祠中还高悬着“上蔡世家”的匾额,上蔡曹氏传为曹操的嫡脉后裔,篁岭曹氏实际是徽州曹氏的一支,由邻近的晓鳙迁居而来。</p> <p class="ql-block"> 古徽州以徽商与徽派建筑而闻名,婺源是其代表,故被戏称为最不像江西的地方,婺源是近代划归的江西,自然保留下来许多古徽州的遗产与风俗,僻如这篁岭的徽派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世间的许多事物都会被时间的推移,逐渐衰弱、改变,地处石耳山上的篁岭更不会例外,但篁岭很幸运,有人看到了它的价值,短短十几年时间,被成功冠上了江西最出名的农村模样,5A级旅游景区,“最美中国符号”。</p> <p class="ql-block">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晒秋,并不是篁岭所特有的,而是天下百姓储藏食物的一种方式,但簧岭式晒秋却是天下网红,首开的创意先河,天下,也学得有板有眼。其实,一年四季,任何时候,老百姓都在晒,我不知道为什么是秋最为出名,或许是源于秋的颜色最为厚实。</p> <p class="ql-block"> 秋天的晒,过去没有如今的条件,用的是各式各样的竹制品,多到我连名称都记不全,更不可能知道天下统一的称谓。秋天的晒,最多的是谷物,谷物是南方的主粮,凡是有几尺平地,都是竹簟舒展的地方,谁家媳妇坐在屋檐的阴影里,飞针走线,纳着鞋底,眼睛盯住竹簟,生怕哪只麻雀落将下来,这是许多人小时候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篁岭说自己地无三尺平,那层层的梯田,自然便是规模宏大的晒场,只可惜,除了油菜花的春天,或是吸睛的花卉,已经见不到那个最为朴实的晒谷场景了。</p> <p class="ql-block"> 晒秋,源自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没有太多的创意,凡是有利于食物的保存,统统拿出来晒。张家汉子将一筐子玉米棒子,倒在门口的墙根,挑了诺干颗粒饱满的,在包衣处打个结,挂到门、窗的两侧,或是屋墙,满满当当的一排,同时,还有红椒、葱头、蒜头……门框一幅红对联,门头一面镜子。李家大姐二楼的瓦背上,挑出来几根竹竿,晾着薯干、梅干菜、皇菊、紫豆……檐口串着辣肉、柿块,还有这被风撞脆的风铃声。篁岭的屋檐,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推窗见景,挑架子晒秋是一绝。</p> <p class="ql-block"> 簧岭的秋,是一枝枫香的明黄,是乌臼、柿树的红艳,更是各类瓜果蔬菜的颜色,似乎只有这明快、艳丽,才能搭配上徽派建筑的灰砖黛瓦。不管是不是一场真正的晒秋,在簧岭,色彩更重要,出场的品种中也有不适宜晒秋的诸类南瓜,刻意将晒工坊堆成了经典,所以,我说簧岭是为游客准备的一场表情丰富的盛大秋天。</p> <p class="ql-block"> 簧岭的秋天,辣椒代替谷子,成为出场的主角,拼凑出一幅国旗的图案,拼凑出众多文字与爱心,叙述着秋天的生动与浪漫,游客的眼神中,流露出熟悉与惊讶,似乎这秋比满山的油菜花开更令人惊艳。欣赏簧岭晒秋的人挤在几个最佳观赏点,僻如五桂堂、晒工坊、摄影吧二楼、天街走道旁的二楼。</p> <p class="ql-block"> 晒秋,只不过一时的时间价值,许多模仿者纷纷落幕,然簧岭有水街、有天街,各种的文化与创意,维系着四季的轮转。怪屋内二楼乾坤颠倒,脚踩屋顶,头顶地板,一楼跌跌撞撞,地面倾斜感与旋晕随即而至;花溪水街依山屋叠,水口种花植草,烟雾弥漫,其中一处悬浮土屋犹为神秘,土屋拦腰而断,悬于半空,表象上颇不符合建筑力学原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地址:江西上饶婺源篁岭景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