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音乐二题

丑牛

<p class="ql-block">无伴奏箫独奏,学吹奏《历史的天空》,可能不着调。</p> <p class="ql-block">自制塑料管箫,</p> <p class="ql-block">我与音乐二题</p><p class="ql-block">(此文作于2007年,曾登载于《呼伦贝尔日报》</p><p class="ql-block"> 一 小曲好唱口难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世人不喜欢唱歌的大概很少,但真正唱的好的也很少。而如我者喜欢唱歌却难开尊口的可能更少。我上学时就喜欢唱歌,愿意上音乐课。对那些参加校文艺队的同学羡慕至极。每当看到他们化着浓妆,穿着彩衣在舞台上载歌载舞,心里就隐隐地不平衡:这不是上天对他们的偏爱吗?自己什么时候也能闪亮登场一展歌喉呢?但由于自己缺乏音乐天赋,唱歌总跑调,所以只参加过小合唱或大合唱,跟着大家滥竽充数,很少单独唱。后来结婚,有时唱几句歌曲或京剧,妻子心直口快说,你是五音不全呀!以后千万不要当众唱歌,免得丢人现眼。所以从此当众不再唱歌了。但偶而在独处的时候也偷偷地唱。大多是在浴室,躺在热水盆里,蒸气氤氲着,想到哪句就唱那句。浴室狭小,四壁徒然,能产生回声,如一个音箱,所以自己听着觉得怪好听的。就这样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其乐融融。但隔墙有耳。有一次邻居见到妻子就说,你家老刘唱民歌京剧味儿,唱京剧民歌味儿,挺有特点。妻子听了就生气,说是邻居悒揄我。我却不在意,心想,有特点就好嘛,别人还唱不来呢!但这终究影响我的情绪,从此就极少唱歌。</p><p class="ql-block"> 一次,单位搞联欢活动,一高个女青年请我跳舞。她穿着高跟鞋显得比我还高,我就觉得不自在。为了掩饰窘相,我竟随着舞曲的调子边跳边哼了起来。却不料她竟大加赞赏说,其实你唱歌挺好听的。我说我从来没唱过歌呀!她说你现在哼的就很好听嘛。我听了便信以为真,内心大受感动,原来天下还是有知音的呀!于是以后就经常哼一些曲子。当然声音是小小的,甚至只在心里默默地哼。</p><p class="ql-block"> 但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无论遇到什么场合,无论谁怎么要求,我牢记老婆的教导,说不唱就不唱。为了应付场面,我就吟几句诗,或自作的,或别人的。并自我解嘲说,说的比唱的好听嘛!</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已是年近花甲,对年轻时代不擅唱歌的缺憾渐渐冷淡,而想得更多的是,怎样更好地把人生这首歌唱完就行了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 百无聊赖学乐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学乐器始于文化大革命的第二年。那时红卫兵正轰轰烈烈地造反。我因不是红卫兵,对那种革命方式又不感兴趣,就躲在家里很少出门。我对看书到有兴趣,但那时除了毛主席语录外,没有别的书可看。那就学学乐器吧,也算打发孤独与寂寞。在民乐里,我比较喜欢二胡。因为我曾听过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之类的二胡独奏曲,那行云流水般的旋律,如诉如怨,缠绵悱恻的声音,让人听了如饮玉液琼浆一般陶醉。但一把二胡要十几圆钱,那是全家人半月的口粮,如何舍得去买?就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制作吧。于是找个铁皮罐头盒做琴筒,找根木棒做琴柱,从破扫帚上抽一根竹棍做琴弓。这些都是手到擒来的。只是做琴弓需要马尾,好在那时马车很多,于是就趁车夫不在时去偷剪马尾,为此差一点挨马的铁蹄呢!二胡做好了,只花几角钱买两根琴弦和一块松香就可以使用了。但那铁皮发出的颤动的声音尖利刺耳,让人听了浑身起鸡皮疙瘩。不久我就将它遗弃。后来我的一位同学不知从哪儿弄了一把旧二胡送给了我。我如获至宝,便每天拉个不停。因没人指教,根本不懂什么弓法指法,完全是跟着感觉走。终一日,一位略懂音乐的人听了我拉的二胡,就直言不讳地说:“二胡是乐器里最难学的,一年笛子二年笙,三年胡琴杀鸡声。更何况你拉的音调根本不准,有时差半音。恐怕与你的辩音能力有关。你还是学键盘乐或管乐吧。”</p><p class="ql-block">我想他的话有道理。琴弦上不能标音符,只能靠手去摸。摸不准音就不准。不象键盘,按那个就那个响。即使一只猫踏上去,虽不及音乐家按得好听,也不会把“咪”变成“发”。管乐是靠气流发声的,气儿从哪个孔钻出,哪个孔就响。气儿大音就高,气儿小音就低。于是我就学笛子和箫。笛子声高而尖,我更喜欢箫的呜呜咽咽,所以箫就吹的多一些。后来下乡时,我就带了一支箫。却不料一个知青吸烟着了火,把那根箫烧去了三分之一。但它仍能吹响。我想,汉时蔡邕有焦尾琴而传为佳话,我如今有了焦尾箫,也算附庸风雅吧。但这只不过是聊以自慰而已。因为每当吹箫的时候,就见到那焦煳的下端,就想起那知青,他当时竟没表示一点歉意。于是心里恨恨的,吹气就不匀,那箫就吹变了味儿。一气之下将它遗弃,落个眼不见心不烦。</p><p class="ql-block">后来回城工作,有了家室,便如骡马一般套上夹板,就没了闲情逸致。所以再没摸过什么乐器。一晃二十多年过去,这时我已年近半百。一次闲逛商店,就见到久违的箫了。于是花十多圆买了一支。可是竟然吹不响了。手指也硬如木棍。好歹练了几天,终于有点起色,就隔三差五吹一曲。新曲子不会,老曲子又大多忘却,只记得“小放牛”,“孟姜女哭长城”几首。这样一晃又七八年。但要问我吹奏水平有多高,我估摸还赶不上我国的现状。大约是初级阶段的初级阶段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