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的老街古巷

翼文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巷陌幽深无人至,垂杨摇曳叶萦回”,我一直想写一写戴埠的老街和古巷,可能是在此生活工作时间久了的缘故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戴埠是一座古镇,其“建镇历史”可追溯至唐宋时期,据《溧阳县志》记载: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已有“举善镇”,俗称“戴埠”。历经千年风雨沧桑,褪去浮华,积淀了深厚的历史风物和人文底蕴:镇史传说,古窑群,举善文化的传承,“太平军锣鼓”的演绎,“善庆”古桥,以及数条掩于“深闺”的老街古巷等。其中,最能给我们现实体验和深刻印象的当属这些“老街古巷”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自古以来,戴埠就是南山片区最重要水陆码头,“大量的山货通过数十条古老的山道下来,最后汇聚到此镇,再由码头上大大小小、南来北往的船只销往各地;而各地的南北杂货、五金物品也由此上岸,进出山里千家万户”。车来舟往,川流不息,经年累月就形成十分繁华的集贸市场。《县志》记载在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诸镇戴埠之集为盛焉”,戴埠已成为当时全县七镇中集市最盛的一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随着货物商品有规律的集散和大姓家族定居繁衍,戴埠就逐步形成了“竹行头街”、“双井头巷”、“乐阳巷”、“胡家厅巷”、“曾家(塘)巷”、“史家(塘)巷”、“尤家巷”、“锅巷”、“骡马巷”等老街古巷,以及“牛场”和“盐场”等老村。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残存的砖石墙瓦上寻找到往日的时光印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戴埠的老街古巷具有鲜明的江南水乡特点,分布于南北走向的“戴埠老河”两岸,纵横交错,相互通连。它们都显得狭窄幽深,路面基本上都是由“青石板”和花岗岩条石镶嵌铺就。街巷两侧“老宅”大都以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为主,颇具明清徽派风格,青砖灰瓦,部分院落还装饰有精美的石木雕刻。同时,每条巷子又有各自不同的历史功能和文化特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最南边的“竹行头街”就是老戴埠人俗称的“上街头”,是所有古巷中较为宽敞的一条巷子,出街则有数条道路通往大山深处。这里曾经是从南山下来的山货、毛竹及竹制品的聚集地,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仍然有许多家“竹器坊”,生活着十几位手艺高超的“竹匠”和“篾匠”。“竹行头”北端和东西走向的“双井头巷”交接在“善庆桥”南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双井头巷”特别狭窄,有一百四五十米长,位于“善庆桥”的东南岸边。据一直生活于此的方姓老太太介绍:“双井头巷”曾经有一座“四合院”是古代学堂,曾经出过两位“进士”,故称“双进坊”。另一位老人说“双井头”取名源于巷内曾有两口古井,但方老太说那不是“古井”,而是两个形似石井栏的旗杆石座,早已不知被弄到哪里去了。“双井头”沿街两侧的老宅保留较多,如“许氏老宅”、“蒋氏老宅”和“史家祠堂”等,可惜有几座老宅已经“人去楼空”数十年成了危房,甚至有的已倒塌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往北越过“善庆桥”就是“乐阳巷”,现存大概只有五六十米样子,两侧有不少“闲置”的平房。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戴埠老河”改道后,就逐渐被废弃了,如今鲜有人来往,“乐阳巷”这个名称也被许多人遗忘了。在此之前,“乐阳巷”也被称为“河东老街”,也是很热闹的地方,因为山里人要到镇上赶集、办事都会经过这里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善庆桥”西侧上游约三十多米处有一座石板桥叫 “桐梓桥”,经此桥往北的就进入了“胡家厅巷”,也就是旧时的“河西老街”,因其近旁有一座匾名“胡家厅”的五间三进二明堂的老建筑而得名。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胡家厅巷”曾经的石板路面上有一条很深的车痕,据说这是数百年来山民推独轮车“上戴埠”反复碾压的结果。“独轮车”载重少则数百斤,多则上千斤,驾驭好它既要有力气又要讲究技巧,翻山越岭,上下陡坡都要稳稳当当。不过,现在的巷子里面已经浇筑了一层水泥,不用再担心路面的坑洼不平,只是不见了历史的痕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上述四条老街古巷是旧时戴埠镇商贾云集地段,如“荣茂升广货店,福昌、益丰、金茂昌等南货店,天生堂药店,戏院,酒馆,饭店,茶馆,糕饼坊等”鳞次栉比,甚是热闹繁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随着经贸愈加发达,后来逐步扩展到了所谓的戴埠“下街头”。这里河东的“骡马巷”是骡马行的集中场所,旧时家境殷实的山民以及南来北往的商人,在卸完货物后常常牵着骡、马、驴等到此歇脚、喂料。“下街头”河西的“锅巷”聚集了十余家铁匠铺,除了制作锅、勺及家用五金农具外,还经营冶炼修车之类的行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至于“尤家巷”、“曾家(塘)巷”和“史家(塘)巷”,都是以家族姓氏来命名的,都是东西走向,都位于戴埠老河中段的沿河两岸。如“东沿河街”旁的“尤家巷”也长达百十米,据说尤姓家族曾是戴埠的望族。可惜的是,漫步如今的“尤家巷”,已很难找到一丝历史的讯息。相反,走进“胡家厅巷”西侧的“曾家(塘)巷”和“史家(塘)巷”,倒还能够发现几处石柱、石墩和老宅子,如已经部分坍塌的“汪家祠堂”。我想此间的“曾家”和“史家”在过去又何曾不是豪门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前面所提到的“牛场村”得名于旧时牛畜交易集市,据说从前每个旬期都要开一次市(也有人说每逢三六九就是牛畜交易日)。场地达数亩,牛市远近闻名,十分热闹。“盐场村”的由来也有类似之处,因曾经有多户盐商居住,开设了多家盐铺而得名。“牛场”和“盐场”都是戴埠古镇繁华历史的实证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当然,戴埠古镇的老街古巷还有几处,我尚未去考证因而就不妄说了。就前几次走访过的这些老街古巷来说,我看见最多的是老旧与残破,感受最深的是孤寂和落寞。在这春寒料峭时节,我忽然想起清代吴绮的“古巷闲来暗自伤。不待斜阳。当时人物总寻常。更休笑,燕儿忙”的调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停下笔来,望着远处的苍茫南山和近处的古树红梅,大自然的春天着实已经来临!(2025年3月4日晚于种月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