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十九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天夜里,郑璞玉朦朦胧胧地听到有雨打窗纱的声音,他想,莫非真是“小楼一夜听风雨,明朝深巷卖杏花”?早上醒来,他迈出屋门,才知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那些昨天还在院子外面盛开的杏花,已经“化作春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了。</p><p class="ql-block"> 昨天下午,队长董贯平对郑璞玉和徐哲说,你们俩个跟万杰叔去蟠桃园,帮着他修剪蟠桃树。董万杰听说队长让两个小知青跟自己去修剪蟠桃树,似乎不大高兴,说了句,去就去吧,但是要听我的。董贯平笑着说,万杰叔,您老就放心吧,他们肯定听你的。</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的蟠桃园在北洼的村南,大概有四五十亩。说起来,北洼种蟠桃的历史可就长了。汉朝时期,从景县那边过来的北洼第一批村民,先是种小麦和高梁。然而,光是种这些庄稼也就只能解决粮袋子,解决不了钱袋子的问题。如何让村民能有更多的钱呢?正当大家发愁时,上天就给送来了。</p><p class="ql-block"> 据乡人传说,有一天早上,某位董姓村民去田里春耕,走到自己的地头,看到地的中间似乎有一棵小树。他感到非常奇怪,自己从没有在这块地里种过什么树木,咋就突然冒出了小树?等他走到小树旁边,隐约闻到有一股奇特的香气。他再凑近,只见一片闪光的叶子上刻着一行小字,上面写着:此乃孙大圣在天庭蟠桃园吃剩的蟠桃核所长,望尔等好生伺弄,日后必有福报!</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行字,那个村民惊得目瞪口呆,这,这怎么孙大圣还给我送树苗了?他一个人可不敢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天赐”,马上跑回村去喊里正。那会儿的里正相当于村长,负责村里的大事小情。里正看到那片树叶上的小字,高兴地说,这是老天爷赐给咱村的富贵,是大好事呀!这样,你先把这棵小树苗保护好,该浇水浇水,该施肥施肥,需要啥东西村里帮你解决。那个董姓村民遵从里正的嘱咐,对那棵小树苗精心管护,只盼望着它能尽快成长,给自己和村里人带来福报。</p><p class="ql-block"> 按理说,“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见钱” ,没有三五年,桃树是不结果的。然而,那棵蟠桃树苗不愧是天庭降落下来的“神树”,经那村民浇水施肥后,眼瞅着“蹭蹭”地往上长,不到一个月就长成了大树,当年秋天树上就挂满了又大又红的蟠桃。里正看到了,非常高兴,他说,这样,今年的蟠桃咱们一个也不卖,全部分给村民,让大家都尝尝这“仙桃”的味道。吃剩的桃核儿谁也别扔,集中起来,种到村南靠近狼河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样,北洼村在狼河的北岸选出一处上等的好地,种上了孙大圣赐给他们的仙桃。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洼的蟠桃越来越有名。到了明朝年间,北洼的蟠桃还一度成了“贡品”,皇帝老儿也吃上了“府北仙桃”。只是后来因为一件事,北洼的“仙桃”被“贡品”除名。据说,某日,两个破衣烂衫,像叫花子的人来到北洼村的蟠桃园。他们看到,有农民在桃树根部的坑里倒大粪,那气味熏得他们直捂鼻子。两人见此状况,很快就离开了。</p><p class="ql-block"> 原来,那两人是皇宫里的“锦衣卫”,奉了朝庭之命专门到北洼打探“仙桃”种植情况的。为啥要专门打探北洼蟠桃的种植情况呢?只是因为皇帝一时好奇,问起贴身太监,他们府北的仙桃怎么那么好吃?太监回答,听说是好多年前孙大圣给他们送的蟠桃园里的仙桃树,所以好吃。皇帝又问,既然是天上的仙桃,他们又是如何种植的呢?太监答不上来,皇帝便让锦衣卫到府北县打探了。</p><p class="ql-block"> 两个锦衣卫亲眼看到北洼村的蟠桃种植情况后,以为得到了机密,便匆匆返京。 回到北平的皇宫后,他们当面向皇帝做了汇报。此时的皇帝早已不是贫苦出身的朱元璋,早就忘了稼穑艰难,农耕之苦。一听说北洼的“仙桃”要“吃大粪”,立刻恶心地想要呕吐。随即下令,从今往后,“北府仙桃”不要再做贡品了。就因锦衣卫的一句话,北洼的蟠桃失去了“贡品”资格。</p><p class="ql-block"> 董万杰领着郑璞玉和徐哲来到蟠桃园,对两个小青年说,每年开春,蟠桃树养护的重要任务就是施肥浇水和剪枝打叉。不光是蟠桃,所有的果树都是如此。前些天,队长早让人给蟠桃树浇了大粪。可能因为你们刚来,没让你们干那种又脏又臭的活儿吧。郑璞玉和徐哲都说,没听队长说过给蟠桃浇大粪。董万杰笑了,那种活儿队长不好意思让你们干。郑璞玉问,万杰叔,春天为啥要给蟠桃树剪枝呢?董万杰回道,其实,不光是春天,夏天和秋天都需要剪枝。但是,春季是蟠桃树的生长季节,也是剪枝的重要时期。春季剪枝可以促进蟠桃树多芽分枝,加强营养,调整树形结构,使蟠桃树在后期的生长过程中更加健康。</p><p class="ql-block"> 听了董万杰的话,郑璞玉和徐哲都说,万杰叔就像个果树专家。董万杰听到两个小青年夸他,有些得意地说,要论种蟠桃,别说咱们村,就是整个府北县也没人能超过我。郑璞玉趁热打铁,接着问,万杰叔,蟠桃树如何进行剪枝呢?董万杰听后看了看他,说道,这个一两句话说不清楚。反正就是一个原则,剪小留大,剪老留新。具体点说就是,两个相临的枝叉,剪小的留大的,剪老旧的留新生的。你们先看着我干,慢慢体会吧。</p><p class="ql-block"> 说完,董万杰从随身带的一个帆布兜子里掏出了一把修剪果树的剪刀,来到一棵蟠桃树旁边,对着一条横出来的枝子看了半天,突然把手里的剪刀举起来,咔嚓,咔嚓,几下就剪掉了好几个小树枝。郑璞玉看得眼花缭乱,说,万杰叔,您老这是变戏法呢!徐哲也说,是呀,我们都没看清。董万杰说,没看清就对了,啥时候你们能看清了就学会剪枝了。</p><p class="ql-block"> 等到董万杰剪了好几棵树以后,才对两个小青年说,你们来吧,我看着。说完把剪刀给了郑璞玉。接过剪刀的郑璞玉,看着树上的枝子,不知剪哪个好。徐哲见郑璞玉不敢动剪刀,说了句,让我来。郑璞玉把剪刀给了他。徐哲拿过剪刀,对准一个小枝条就要剪。一直在旁边看着的董万杰急忙拦住了徐哲,说道,小子,这个不能剪!为啥?徐哲问。董万杰指着那个小枝条说,你仔细看看,这是一个新枝。徐哲凑近看了一会儿,呐呐地说,我怎么看不出是新枝。董万杰道,你看,它比旁边的枝子要绿吧。说着看了看一脸懵圈的徐哲,又道,有些东西是要靠经验的,也要靠自己去“悟”。徐哲一听笑了,搞剪枝还要“悟”,像是在“修道”了。董万杰用眼瞪了他一下,意思是别乱说。郑璞玉也拽了拽徐哲的衣服,示意他言多有失。</p><p class="ql-block"> 董万杰的不满似乎只在脸上停留了几秒钟,很快就恢复到常态。他用手指了指一个树枝,说道,这有两个并临的枝叉,你们说,应该剪掉哪个?徐哲想找回刚才的面子,抢着说,万杰叔,我觉得应该是这个。董万杰看到他指的枝叉,笑着摇了摇头,不对,你再看看。徐哲的脑瓜子还是比较聪明的,他马上又说,我知道了,刚才那个枝叉浑身发绿,透露着生气,是新枝。董万杰点点头,对。小伙子们,慢慢“悟”吧。</p><p class="ql-block"> 从蟠桃园回到村里,快走到他们住的地方时,满树的杏花映进眼帘。郑璞玉注意到,这棵杏树就在董万杰的院子里。万杰叔,郑璞玉问,那棵树是您老种的吧?董万杰露出笑容,是的,已经有十多年了。徐哲说,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好像眨眼之间就开了一树。董万杰说,别看现在花满枝头,风雨交加后就成了泥。徐哲听后不由伸出了大拇指,说,万杰叔还是哲学家呢。</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棵杏树,也有一个小故事。那是1958年春季的一天,董万杰到狼河镇赶集,顺便到老丈人家看看。他老丈人王德昌本来是1932年保府二师学潮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后来又成了我党保府地区的负责人。他在狼河镇的“豪宅”也成了我党的一处秘密交通站。王德昌还倾其所有,无偿支援了我党我军大量的粮食、衣被等物资。只可惜,在解放前夕的一次战斗中,正在指挥担架队的王德昌被流弹击中头部,不幸牺牲,时年四十岁。狼河镇的老家只剩下了他的老丈母娘和一个小舅子。</p><p class="ql-block"> 解放初期,鉴于王德昌对中国革命所做出的特殊贡献和他担任过的领导职务,上级要接他的丈母娘到保府市里去住,享受我党高级干部遗孀的待遇,由党和政府负责抚养。但是,他的老丈母娘在狼河镇住惯了,不愿意到城里去。上级尊重了她的意愿,让她继续在狼河镇的老宅子里住,每月按量供应小米。工资改革后,国家每月给她四十五块钱的生活费,到狼河镇政府领取。</p><p class="ql-block"> 其实,王德昌的父亲王寿宁是狼河驴肉火烧的正宗传人,也是保府市和府北县几大饭庄的股东,可以说是“家财万贯”,他们家里人根本就不愁吃穿。不过,四十五块钱的生活费是党和政府对烈士家属的照顾和尊重,这钱必须要领。1956年,公私合营后,王家的几处饭店都归了国有,董万杰的小舅子王云涛做了保府市“王大勺饭庄”的副经理。</p><p class="ql-block"> 这个王云涛虽然是王德昌的儿子,但脾气秉性跟他爹大不相同。王德昌不善于经商,王云涛恰恰相反,非常喜欢经商。他爷爷也很喜欢这个孙子,便把做狼河驴肉火烧的绝技传授给他。这样,王寿宁驾鹤西去后,王云涛就成了狼河驴肉火烧的唯一正宗传人。</p><p class="ql-block"> 公私合营后,王云涛在保府市的“王大勺饭庄”当了一年的副经理,因经营理念和脾气性格同公方派驻的经理不合,一气之下辞去了职务,回到狼河镇陪侍母亲。那会儿,公私合营的资方除了按月领取工资外,每年还有不菲的分红。因此,王云涛就是辞职了,也是吃穿不愁的。</p><p class="ql-block"> 董万杰后来知道了自己老丈人的真实身份,对老婆王秀云说,你爹要不牺牲,起码是保府市的领导,搞不好还是冀省的领导。要是那样,你就是高干的亲属,咱们怎么也要弄个一官半职的。你爹不在了就不行了,人走茶凉,谁还理你。王秀云听了丈夫的话,笑着说,你别老想美事了。俗话说,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我爹就是没牺牲,那样的好事儿也轮不到咱。</p><p class="ql-block"> 还是书归正传。那天,董万杰来到老丈母娘家,一进院,小舅子就笑脸相迎。王云涛亲热地说,姐夫,你今天怎么有空了?董万杰也笑着说,来狼河镇赶集,看看咱娘。说着把手里拎着的那包点心递给了小舅子。王云涛说,请屋里坐吧。董万杰正要进屋,忽然看到院子里新种了两棵杏树。凭他的眼力,知道这不是一般的树种。他问小舅子,云涛,那两棵杏树是刚栽下的?王云涛笑起来,那是朋友送的,咱省农大教授培育的新品种。据说个儿大,早熟,还特别甜。姐夫,我知道你好琢磨这个,呆会儿你走的时候挖一棵回去种在院子里。</p><p class="ql-block"> 董万杰把那棵杏树种在了自家院子里,并悉心伺弄,三年之后便长出了甜杏,比一般的杏树早了一年。而且,它的果实成熟期也比其他品种的杏树早一个星期,这样就为种植者抢占了市场。等他的杏都卖完了,别家的杏儿才开始上市。</p><p class="ql-block"> 再过两个月,董万杰说,那棵树上的杏儿就成熟了,到时候你们来吃吧。郑璞玉听到董万杰这么说,脑海里马上就浮现出黄橙橙的杏子形象,嘴里也开始泛起一股酸甜的味道。他说,万杰叔,到时我们一定来吃。徐哲也说,是呀,我们可以买您的杏子。董万杰有点不高兴了,什么买不买的,提钱就见外了。</p><p class="ql-block"> 郑璞玉和徐哲跟着董万杰,在蟠桃园里修剪了十几天蟠桃树,基本上掌握了剪枝的要领。那天,队长董贯平对两个小青年说,你们俩明天不用再去蟠桃园了,干别的活儿吧。</p><p class="ql-block"> 这天晚上,徐哲忽然对郑璞玉说,好久没见到夏娇筠了,咱们到学校看看她吧。郑璞玉笑起来,怎么,想人家了?徐哲脸一红,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也不是,就是想到学校和她聊聊。郑璞玉问,晚上她在学校吗?徐哲说,不知道,碰碰运气吧。郑璞玉做了个手势,那就走吧。</p><p class="ql-block"> 他们走到那个大坑边上时,看到两个人在坑边站着说话。徐哲说,那两个人是谁?郑璞玉借着月光仔细一看,原来是马桂芝和董三河。这会儿徐哲也认出来了。大晚上的他们俩怎么在这儿?郑璞玉推了他一下,别管人家,咱们快走吧。</p><p class="ql-block">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