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一场春雨,即将开启一个万物萌发、百花盛开的春天。而开在百花之先的梅花,也即将谢幕。</p> <p class="ql-block">在梅花纷落的仲春,回望一下这个梅花谱写的早春的乐章吧。</p> <p class="ql-block">每到春节,春联常有“梅”字,代表春天的到来;窗花会有“喜鹊登梅”,寓意“喜上眉梢”;窗前一枝梅开,凝聚着生活的美好愿望……梅放早春,花开五瓣,象征五福。“梅”谐音“美”“眉”,中国人又视之为传春报喜、吉庆福运之花,美好生活的象征。中国人爱梅可谓到了极致。可以说没有哪一种花卉,像梅这么走入千家万户,走进人心深处。</p> <p class="ql-block">梅的美,首先在形色,在幽香,在姿态。占百花之先的梅从来不是“艳压群芳”的形象。梅花形态优美,色泽淡雅,很能体现中国式的审美观。很多诗中的梅花并不言明色彩,是淡红的宫粉梅?红色的朱砂梅?白里透红的玉蝶梅?或是清雅的绿萼梅?并不重要。与即将登场的纤柔的樱花、妩媚的海棠、娇艳的桃花相比,它无论哪种色泽,都不强势,不喧嚷,都是清雅宜人的。</p> <p class="ql-block">梅开五瓣,无论单瓣还是重瓣,五福状的细小花朵很契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相传南朝宋武帝女儿寿阳公主日卧含章檐下,梅花落在公主额上,拂之不去,巧妙地衬托出公主的绝世风姿。人皆效之,描梅花形状于额为饰,成为“梅花妆”。</p> <p class="ql-block">不止如此,还有中国青花瓷上的冰裂梅花纹,唐宋古琴上的梅花断纹,古典仕女头上的梅花形发簪,明清家具上的木雕梅花,屏风和笔筒上的踏雪寻梅……与海棠的繁密妩媚、玫瑰的浪漫、牡丹的富艳雍容、芍药的俏丽绰约、芙蓉的清丽婉约相比,梅是简洁而又大气的小朵,千古以来一直盛开在文化的扉页。</p> <p class="ql-block">众香国里,有的馥郁甜润,如丁香百合,栀子茉莉;有的香远益清,如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而梅花,晁补之说“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淡淡的幽香初闻若有,再顾若无,花开时节,冷香遍山;落墨毫端,春风满纸。</p><p class="ql-block">梅枝横斜,当轻盈小巧的梅朵绽放在瘦硬遒劲的枝干上,这种老与嫩、刚与柔、冬与春的对比尤其让人震撼。苏轼在《西江月》中咏梅花的冰肌玉骨:“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梅枝的疏影横斜,老树新花,淡雅的形容、色泽、姿态,加上淡而隽永的幽香,在中国文人眼里,都是相对于“俗”而存在的玉骨冰姿。</p> <p class="ql-block">梅又常常依山临水,清风为伴月为邻,故有出尘之韵。宋初高士林逋在《山园小梅》所写诗意最为人称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在杭州超山梅岭,登山俯瞰千百梅花,山水相依,最能体会苏轼“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的意境。倘若春风拂槛,泛舟寻梅,尤有一番清逸之雅韵。</p><p class="ql-block">北宋词人贺铸在《减字浣溪沙》中写道:“淡黄杨柳暗栖鸦,玉人和月摘梅花。”初春的淡黄杨柳,雅致梅花,轻盈的,加上“玉人”形象,朦胧的月光之下,这情景就美得像梦境一般。</p> <p class="ql-block">倘若月映梅影,梅雪相映,更是极有中国特色、引人遐想的诗意画面和意境。张孝祥的《卜算子》中赞叹:“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杜耒《寒夜》中说:“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一样的画面,有了梅花便气韵生动;寻常的风景,有梅花点缀便超然脱俗。至于梅花与雪相映,诗人和画家都极尽歌咏描摹。卢梅坡的两首《雪梅》颇为人称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梅雪难分高下,各有千秋,偏又总是联袂而来,加上诗人一片诗心,才能共同营造中国式的春天。</p> <p class="ql-block">梅又常常作为情感的载体,被诗人们用来借物抒情。</p><p class="ql-block">“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北朝时陆凯的这二十个字,语淡情深,本是表达对远隔千里的友人范晔的慰问与思念,而其中浪漫的诗思和机趣带来的翩然想象,竟成为千百年来读者心头的一朵香远益清的梅花。</p> <p class="ql-block">陆凯开寄赠梅花以传递情感的先河。唐代柳宗元也曾经在《早梅》诗里说:“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从前的车、马、邮件都很慢,但家书万金,纸短情长。而古人的思念既伤感又浪漫,用于写信的可以不必是纸张,还可以是尺素;邮寄书信的可以不必是车马,还可以是鱼雁;甚至寄送情意的也未必是书信,还可以是梅花,是牵挂,是思念,是情谊。</p><p class="ql-block">用爱的细针密线绣出的一朵梅花,也会成为不朽的文学经典。在话剧《雷雨》中,侍萍把一朵梅花绣在周朴园旧衬衣上的袖口,也绣在了三十年的人生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梅花也常为游子思乡代言。笛曲中的《梅花落》,吹起的都是故乡情。高适在塞上听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李后主看落梅如雪:“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纷乱的落梅,一如剪不断、理还乱的故国之思。</p> <p class="ql-block">最美的思念是王维诗中的寒梅:“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也许,寒梅的美好更易让人想起美好的故乡情事和忆念之人。一如林觉民在留给妻子陈意映的遗书中所写:“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p> <p class="ql-block">当代诗人余光中在《乡愁四韵》中咏叹:“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在异国他乡的风朝雪夜,那一缕梅花的芬芳曾经怎样慰藉过游子的月光!</p> <p class="ql-block">故乡的绮窗寒梅,是离乡游子心中最美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蜡梅开在寒冬腊月,春梅也开百花之先。虽然一是蜡梅科蜡梅属,一个是蔷薇科杏属,从植物类属上看大不相同,但在国人心中,它们傲雪凌寒的风骨一样值得赞颂。在诗画作品中多不作具体的植物分类,一样诗情画意,可以描摹歌咏,可以托物言志。</p> <p class="ql-block">梅花常处“雪压霜欺”的苦寒环境,但正因为历经冰雪风霜,清香如故的梅更显绰约风姿和凛然风骨。我们现在也常用“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来激励人生。人们从中看到一种美好的人格力量,高洁操守。唐代诗人齐己在《早梅》中描述冰雪中得见早梅的欣喜:“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唐代张谓写《早梅》:“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在“不知”和“疑”中流露出惊喜和赞美。北宋王安石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因暗香而知梅如雪,又胜于雪,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艰苦环境和孤独处境中仍保持馨香美德的赞美,也是自己心志的表达。“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苏轼笔下梅花的孤高绝俗成为君子情操的代名词,成为诗人美德风骨的自我写照。在这些诗句里,诗人们赋予梅花傲雪凌寒、坚韧不屈、孤傲芬芳、高洁自守的美好品格。</p> <p class="ql-block">文人中爱梅者甚众。“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是南宋朱敦儒的风度;“想环珮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是白石道人姜夔的心魂。陆游一生对梅情有独钟,写有多篇咏梅诗词。在《卜算子·咏梅》中,他描写孤梅的苦寒环境:“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在人迹罕至的荒郊野外,孤处驿站断桥,备受冷落寂寥,加上黄昏凄凉,风雨侵袭,可谓凄苦之至了。紧接着他以梅自喻,托梅言志:“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很多篇章里,他对冰雪寒梅不吝赞美之词:“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在《梅花绝句》中,他还化身为梅,“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p> <p class="ql-block">古代有很多画家对梅情有独钟。元代书画家王冕自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性格孤傲,轻功名,爱隐逸,一生爱梅,种梅、咏梅、画梅,所画梅花繁枝密朵,遒劲有力,生趣盎然,其《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正是其孤高自洁精神的写照。清代“扬州八怪”之首、自号冬心先生的金农,历经康雍乾三朝而布衣终身。他博学多才,尤工墨梅。他怀才不遇,卖画为生,于是寄情于梅,借梅自况自勉,其《寒葩冻萼图》、《玉蝶清标图》、《铁轩疏花图》等都透露出寒冷浊世中孤高淡泊的铁骨冰心。金农一生知己是梅花,在诗画里索性做了梅花,“晚年零丁一人,只有梅鹤、病痛饥饿为伴”,其梅瘦劲峭拔,笑傲尘俗。“扬州八怪”里的汪士慎也工书画,钟情于梅,甚至在暮年一目失明之后还自刻一印“尚留一目看梅花”。近代书画家董寿平笔下的朱砂红梅堪称绝技,被誉为“董梅”;书画家关山月善山水人物花鸟,尤以写梅著称,世称“关梅”……</p> <p class="ql-block">爱梅到极致的文人画家,有的生前与梅相依,甚至死后也傍梅而栖。</p> <p class="ql-block">“明月孤山处士家”,宋初高士林和靖结庐孤山,有“梅妻鹤子”之称。林逋墓园在孤山放鹤亭旁,须拾级而上,小小一方墓园,九株梅树环绕之间,安卧着这位留下“梅妻鹤子”之称的高士。正是梅开时节,何处梅林不是游人如织?而这里孤山之上,湖水之畔,这里的山园却是悄寂无人。孤山有林逋,更多了一番超逸的风度;而逸士适志,在青山绿水之间与生前钟爱之梅相伴,又何其幸也!</p><p class="ql-block">据张岱《西湖梦寻》说,南宋灭亡后,有盗墓贼挖开林逋的坟墓,只找到一个端砚和一支玉簪。斯人已去,音容杳然,给西湖留下一番带着梅香和诗意的怅惘。</p> <p class="ql-block">金石书画大师、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先生一生钟情于梅,爱到心魂相守,生死相依,自称“苦铁道人梅知己”。他以梅养性、以梅寄情,还曾作过这样一首题画诗:“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最终长眠杭州郊外超山梅林,他的花岗岩全身像凝立墓前,手握书卷,眺望着十里香雪海。超山有幸,得文人墨客如许青睐,更有一代大师魂栖于此;高士生前结庐梅畔,身后傍梅长眠,独享超山的明月清风,唐宋遗韵,又何尝不是大师的幸运呢?</p> <p class="ql-block">梅花不畏严寒,独步早春。傲雪凌霜,冰雪中开花,传递春消息,被誉为“东风第一枝”。很多诗人也从中感受到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李清照在《渔家傲》词里写道:“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视梅花为春天的信使。毛泽东在《卜算子·咏梅》中写道:“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正如作家闫肃在《红梅赞》中所道:“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这样高洁自守的皎皎心志,这样坚毅不屈、开朗乐观的浪漫主义精神,也使人们能够对抗生命中所有的苦难寒冬,迈向生命的春天。</p> <p class="ql-block">寒尽春至。金陵梅花山,苏州光福寺,杭州西溪、超山,都可见人们沉醉在香雪海中的身影。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情怀。梅花的清雅形象与丰富意蕴,使中国人千百年来对它情有独钟,当我们在中国文化长河溯流而上时,始终有这样一朵中国风的梅花,绣在衣襟,饰于眉间,簪在发髻,绽放在故乡的窗前,也经久不败地开在心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