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八祀张渤

東籬

<p class="ql-block">刚进入二月,气温一下串至28度,在这种反常的气候下,仿佛是武则天下命令要求百花应时而开放一样,村前屋后的玉兰、梨花竟然一夜之间开出了星星点点的花。然而大太阳出来晴天尚不满二天,就又开始风雨交加,连日不绝。天目山、黄山地区都下了去年以来第一场大雪。而这几天的气温,也像过山车,一下子又下降至10度以下。风雨如晦,裹足不出,而花却悄悄地开,无暇光顾。不知春之所至。</p> <p class="ql-block">再过几天就是二月初八。老人常言:二月初八,风山、雨山、雪山。农历的二月初八,江南一带的气候,总是风、雨、雪齐凑,阴冷入骨。</p> <p class="ql-block">二月初八,佛教上有释迦牟尼出家,禅宗六祖惠能生日等等纪念日外,江南地区民间最隆重的还是祭祀"祠山"老爷的生日。</p><p class="ql-block">这一天,广德横山的祠山殿香烟缭绕,不仅仅在广德,在江南许多地方都流行这种祭祀祠山爷的活动。如高淳、溧水、溧阳、郎溪、宣州、当涂等地。据记载在高淳的祠山庙大小共计约十五座。</p><p class="ql-block">宜兴以前属于常州府,江阴、无锡也都同样属于常州府。当地同样有祠山老爷的神奇传说。</p> <p class="ql-block">祠山老爷叫张渤。祠山爷,又叫祠山大帝、祠山王、张王等,祠山爷名叫张渤,“二月八日生,本前汉吴兴郡人,在长兴与广德间疏凿河渎,遁于广德县四五里横山之顶,居民思之,立庙于山西南隅。”①。张渤生活的时代,史书有异,有说为西汉人张汤之子,唐代颜真卿有碑传说他为西汉末王莽之后人,还有的书说后汉人,皆无明确的依据。</p><p class="ql-block">张渤出生于西汉神爵三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是掌管水旱之神。张渤的一生与水结缘,因其父张秉,效仿大禹治水得到百姓爱戴。张渤便从小立志子承父业,筑堤坝开河道,造福百姓。他曾长期在苏、闵、浙、赣地区,带领百姓治理水患。因此深受老百姓的爱戴。</p><p class="ql-block">所以有按照道教,叫为祠山大帝。按佛教,就叫他祠山菩蕯。</p> <p class="ql-block">据宋代周秉秀撰《祠山事要指掌集》所载:“长而奇伟,宽容大度,喜怒不形于色,身长七尺,隆准美髯,发垂委地。”</p> <p class="ql-block">而在我们宜兴,历来也有这个祠山大帝的传说。以前这一天,除了到庙里烧香,还要调禓(shang</p><p class="ql-block">)莽(mang),也就是男欢女喜,傩舞,戴脸具跳舞给菩萨看。</p><p class="ql-block">在宜兴新街的皇问路头上,有座小的道观,里面也祭祀张渤。</p><p class="ql-block">以前到了二月初八,都要办庙会,赶节场(市集)。</p> <p class="ql-block">在杭嘉湖一带,还有祠山大帝吃冻狗肉一说,指的是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前后几天会出现“祠山暴”,气温骤变,刮风下雨,或雨夹雪,甚至大雪纷飞,来势突然且凶猛。笔者小时候也常听母亲讲“贰月初八汛”和“祠山大帝吃冻狗肉”。据说,祠山大帝爱吃冻鱼冻肉,他有风、雨、雪、火四个女儿,每逢这个时候,四个女儿争着要给父亲上寿。如果火姑娘一上门,便要与三姐妹争吵,气温上升,冻肉也就吃不成了(或说人间要遭火灾),所以祠山大帝不准她上门。</p><p class="ql-block">而风、雨、雪三位姑娘参差或一齐来到,于是便有了“祠山暴”或所谓“贰月初八汛”。“祠山暴”的长短,以三位姑娘吃寿酒的天数而定,有三天四天的,最多不超过十二天。一般认为吃三天最好,吃十二天是“吃满了”、“吃完了”,预示当年年景不佳。这些说法,其实也是对这一自然现象的推原解说。</p> <p class="ql-block">相传祠山王之父亲张秉在吴中治水有功,但因此一直未娶。后来获得女娲娘娘的青睐,送给他一个仙女作妻,说“上帝以君家有功于吴,当世世血食于吴楚之地。”仙女嫁给了他后,于二月初八日生下张渤,张渤为仙女之子,就有法术。他也跟着老子,一心开山治水。他引苕、霅之水至广德,</p> <p class="ql-block">祠山菩萨传说是豨龙”(龙首的猪)变的。他去治水,就变成了又像猪又像龙一样的怪兽,力大无穷,用鼻子拱开山头,用爪爬出河沟。他娶了一个贤惠的妻子,新婚妻子到河边头要给他送饭,他与她约定,用一只鼓,听到敲鼓咧,就去送饭。有一天,祠山菩萨早饭连在手指头上的饭米糁,沾到了鼓上,等一会儿一群乌鸦飞来,就争食鼓上的饭粒,叮叮咚咚。祠山菩萨的老婆赶紧拎着饭盒就到河边上,一看到这个祠山菩萨的样伐,嘴巴鼻子耸了前头,两个眼睛像电灯泡,斐赤烂红,后脑连背一道鬃毛连着尾巴,根根像钢刺一样,吓得她"叭疐哒"一跤。饭盆、汤罐头都跌破了地上。祠山菩萨给夫人看到了他的原型,也就再也不敢回家了,只好隐居到广德的横山。</p> <p class="ql-block">无锡的鼋头渚,也据传说和张渤相关。说张渤杀掉了太湖里兴风作浪的巨鼋,猪婆熊豨啃开渎山门,治理了当地的水患。因此当地有地名叫渤公岛。</p> <p class="ql-block">死后被奉为山神、水神。佛家视之为伽蓝神,一直传至日本。</p><p class="ql-block">南宋兰溪和尚道隆在淳祐六年(1246)东渡日本传法,住镰仓(市)常乐寺。使得广德祠山文化在日本建长寺、建仁寺、东福寺、泉涌寺、首福寺等寺庙传播。寿福寺至今还有祠山王张渤的雕像(见下图),该雕像雕刻年代、材质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祠山张渤的籍贯和出生年月,具有相当的传奇性,古书上有多种不同的记载,其中有两种说法,另一说法他是远古时代夏禹时期的人。</p><p class="ql-block">1、《万历绍兴志》载:“祠山大帝佐禹治水有功,后礼斗横山,其赛祷盛于广德州”。</p><p class="ql-block">2、《留青日札》及《祠山志》载,大禹治水的助手是张渤父子两人,张渤之父名张秉,尊龙阳君,因张渤治水有功,“以水德王其地,后称祠山神”。</p><p class="ql-block">考古发掘的玉猪龙,和远古民族图腾崇拜有不谋而合之处。</p><p class="ql-block">古吴越时,人们的肉食也是以狗肉为主。在安徽广德县境有祠山岗,在长兴泗安附近有祠山这么个地方,基本上可印证这种传说的源头。正如《湖州风俗志》的解说,祠山神的影响所在,当在古吴越,现杭嘉湖一带,特别是今吴兴区、南浔区及长兴、德清等地,镇志也有建张王庙后“香火繁盛,浔溪一镇,祀事绵绵”的记载。还有人认为祠山大帝的“祠”与“涂”古音相通,“祠山”即大禹之妻涂山氏。反正是民间传说,附会与否也不必计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