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吉安,古称庐陵、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称“吉安”。吉安自古便崇文重教、文风鼎盛,孕育了自成一系的江右庐陵文化,素有“金庐陵”、“江南望郡”、“山水福地”、“文章节义之邦”、“状元之乡”、“才子之乡”、“庐陵风光半姑苏”、“将军市”、“红色摇篮”、“革命圣地”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从唐宋至明清,吉安科举进士3000名,状元17位,榜眼、探花35位,宰相22名,各朝六部尚书、明代都御史、布政使等省部级主官145名,堪称天下之奇。 曾出现过“一门九进士,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的佳话。诠释了“三千进士冠华夏,满朝文武半吉安”的真正含义。 吉水就有进士556位,其中有文天祥、胡广、刘俨、彭教、罗洪先、刘同升6位状元。</p> <p class="ql-block"> <a href="http://baike.baidu.com/l/J9TMv91V?bk_share=copy&fr=copy#"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邹元标简介</a>(1551年-1624年),字尔瞻,号南皋。江西吉水县县城小东门邹家人,嘉靖年间中进士,师从欧阳德、罗洪先,得王守仁之传。明代东林党首领之一,与赵南星、顾宪成号为“三君”。文学家、书法家、诗人。</p><p class="ql-block"> 邹元标<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小聪颖好学,</span>幼有神童之称,九岁通《五经》,20岁时跟随嘉靖进士胡直出游,遍历名山大川,饱闻各家学说。万历三年(1575年)在都匀卫所(后改名南臬书院)讲学。万历五年(1577年)中进士,入刑部观察政务, <span style="font-size:18px;">到任后,忠言忠直谏,抨击时弊,改革朝政。又因与有权势的张居正进行指责,而受到贬官。</span> 与伍惟忠友好,为人敢言,勇于抨击时弊,因反对张居正“夺情”,“被当场廷杖八十,发配贵州,潜心钻研理学。万历十一年(1582年),回朝廷吏部给事中,他又多次上疏改革吏治,触犯了皇帝,再次遭到贬谪,降南京吏部员外郎。以疾归,万历十八年(1590年)至四十八年(1620年),邹元标居家三十年讲学,未涉仕途。次年,邹元标重返朝廷,向皇帝进谏“和衷”之议。在此期间,邹元标还举荐涂京浚、李邦华等11人,受到皇帝优识诏褒纳。后邹元标回归故里,仍不忘国事,上书谈论军国大计,推荐朱变等可用之才。天启四年(1624年),邹元标卒于家中,享年74岁。追赠其为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谥忠介。有子邹德淇。</p><p class="ql-block"> 邹元标的一生,除主要致力于政务和讲学外,文学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他一生着述颇丰,有《愿学集》8卷、《太平山居疏稿》4卷、《日新篇》2卷、《仁丈会语》4卷、《礼记正议》6卷、《四书讲义》2卷、《 工书选要》11卷、《邹南皋语义合编》4卷。邹元标文学创作较多的是诗歌,他现存的近二百首诗作中即有不少佳作,特别是那些写景记游的作品,写得很有情趣。他刚直不阿,方正耿直的精神和思想一直在人们中传颂,在他家乡吉水县,至今仍流传着“割不尽的韭菜地,打不死的邹元标”的歌谣。</p><p class="ql-block"> 邹元标故里乌江镇街景,美丽宽广的318省道从乌江镇通过,乌江镇就像是小县城,人民富裕,街道整洁,高楼林立,人杰地灵。</p> <p class="ql-block"> 邹元标是吉水县城小东门人,其故里就在乌江镇的前江村。据乌江镇前江村邹氏祖谱记载:邹元标在吉水的一世祖就在前江开基居住,到第九代他祖父的时候,为了邹元标的求学读书,才举家搬迁至吉水县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