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行之湘峪古堡

静好 时光

<p class="ql-block">提前湘峪古堡,可能知道的人不多。相比附近的皇城相府确实名声不大,或者正因这个原因去的人不多,可以慢慢悠悠的逛。</p><p class="ql-block">湘峪古名相谷,后人因为村落山环水绕、环境优美,便将“相谷”两个字加上了“山水”,成了“湘峪”。至于村落何时更名,缺乏明确的史料记载。</p> <p class="ql-block">湘峪古堡,又称“蜂窝城”,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处于沁水、阳城、泽州三县的交界处,是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尚书孙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孙鼎相兄弟的故里,建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竣工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p> <p class="ql-block">湘峪古堡位沿河而建,历史建筑区域总占地面积约3.25公顷,总建筑面积约268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峪古堡为砖石土木结构建造,共有东西南三座城门。门额上刻有“宸薰”二字的是南门,南门内是一座较小的瓮城。</p><p class="ql-block">瓮城东西两侧的通道上,均设置了坚固厚重的门,一旦南门被来犯之敌攻破,就关闭两道侧门。守城士兵就会用滚木、石块、弓箭等器具攻击敌人,起到“瓮中捉鳖”的效果。在古堡城墙的内墙上,布满了一排排整齐的砖砌窑洞,是当年用来防御的藏兵洞。每座藏兵洞都设置有拱形窗孔,可直面城外。众多窗孔在南城墙外侧一字排开,形成居高临下之势,成为瞭望敌情和用于防御的坚固工事。</p> <p class="ql-block">西城墙是古城的制高点,古城周长约760米,东西长约280米,南北宽100至150米,分内外2城,内城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最大的特色就是街街相连,院院相通。</p> <p class="ql-block">湘峪古堡是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末堡寨式村落。湘峪村由村内的三个居住性堡寨和外围的四个防御性兵寨组成,村内的三个堡寨分别为现存的大寨、东寨,以及20世纪60年代被拆除的南花园。</p><p class="ql-block">村外的兵寨分别为岳城山的东寨、可乐山的南寨、老马岭的北寨和虎山的西寨。这样的格局是受到明朝军事防御制度的影响所建。在战火连绵的明末及之后的硝烟岁月中,湘峪古堡与遍布于晋南、晋东南的其他民用堡寨一起,穿插在军事要塞之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层防御作用。</p> <p class="ql-block">古堡街道为“三横九纵”的棋盘式街巷格局,是中国北方明代最完整“社区型”古堡展现。城内的街巷为三街九巷格局,东西为街,南北为巷,街巷互联。街道两旁,是一家挨一家紧排着的院落。城中的院落可以相互贯通,无不贯穿着战用结合的思想。一些街巷有意修出一定的弧度甚至连续出现两个直角拐弯。这也是为抵御突入城内的侵略者而设计的,能使进攻者紧贴墙壁,更好地隐蔽自己。</p> <p class="ql-block">“双插花”院落从外观上打破传统,从形制上标新立异:五开间的正房,因不同的高度而被划分为三部分,中央两开间为正房楼,高三层,右侧两开间、左侧一开间。正房楼共四层,形成中间低、两侧高,且两端并不对称的奇特外观,外形不仅与欧洲中世纪的教堂相似,也与中国古代两端插花的官帽相似。</p> <p class="ql-block">写在最后:</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湘峪古堡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它更是历史与文化的交汇点,是我们了解过去,体验现在的绝佳场所。带上你的好奇心,和老爷爷聊聊天,尝尝美食,感受那份古老的魅力,绝对让你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出行时间2024年7月9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