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4

大平

<p class="ql-block">  北京时间2025年3月5日16时7分迎来惊蛰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  惊蛰,最早叫“启蛰”,后因避汉景帝刘启的讳而改称。蛰,“藏也”,意思是各种虫儿在地下冬眠,而此时又是什么惊动了它们呢?春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田野间处处是繁忙景象。农谚有云:“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耕的脚步从南方开始响起,并会很快延伸到北方。”</p> <p class="ql-block">  中医专家认为,这一时期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容易诱发多种疾病,人们养生防病需注重调肝养肝、顾护阳气。人间三月,惊蛰已至。让我们一起舒展筋骨,洗去寒僵,迎接春的脚步。</p> <p class="ql-block">  “惊”,体现的是瞬间的突变。也许正是这个“惊”字,启发了关于雷声终结蛰伏的演绎和解读。实际上,雷的“闹钟”功能,与布谷鸟的“催耕”功能一样,都是人们丰富的联想吧。真正唤醒冬眠动物的,不是有声的惊雷,而是无声的温度。温暖比雷霆更有力量。</p> <p class="ql-block">  来吧,让我们用“春雷始鸣”宣告“寒冬已去”;用“蛰虫初醒”唤起“万物生灵”;用“天气回暖”孕育“春色喷薄”;用“桃花初绽”预告“十里芳菲”。要和过去的自己有点不一样,哪怕小的改变也是焕新。草木已动蛰虫已醒,农人亦已开耕,懒散已久的“你”也该从冬天的长梦里跳脱,调整心态和心情,去迎接鲜活明媚的春光,去珍惜不忍辜负的春日。我们都要更加浓郁、纯粹、热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