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耧,也叫“耧车”,一种畜力播种机。据说,耧在西汉时已经出现,是一位名叫赵过的人发明的,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农器》载:“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垄。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竅(qiào)。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种古老农具,一般是用柳木制成,由耧腿、耧铧、耧斗、耧把、辕杆、仓眼、摆籽胆(俗称耧胆)、拨籽棍组成,结构精细合理,作用一气呵成。中空式“耧腿”,便于种子落地,一次可种两垄(也有三眼耧)。耧腿下端套装锋利的铁制“耧铧”,用来开沟。木质“耧把”横向固定在耧腿之上,是扶耧者播种时摇耧的扶手。放籽种的“耧斗”安装在耧把中间,可分别通往两条耧腿。耧斗底部设计有一个可控制大小的“仓眼”。播种时,只要边走边摇“耧把”,种子便从“耧斗”的“仓眼”流入耧腿,借助“耧铧”的作用顺势完成下种。耧斗仓眼的下方,挂着球状的木质“摆籽胆”(俗称耧胆),是控制种子流速的重要部件。“拨籽棍”位于耧斗“仓眼”中,它与“摆籽胆”相连,摇耧时“摆籽胆”有节奏地晃动,带着“拨籽棍”来回拨动。“摆籽胆”晃动的速度越快,“拨籽棍”拨下来的籽种就越多,种植密度就会加大。</p> <p class="ql-block">扶耧播种,我们家乡称之为“耩地”,这可是件技术活。那位扶耧的人,必定是位有经验的庄稼把式。 播种时,扶耧“老把式”负责掌握播种的深度和密度。此外,还需要一个专门牵牲口的“傍耧”人,协助掌握播种行距、行进速度、照料回头拐弯。 “老把式”插耧播种前,依据“玉米、豆子,一指头”,“穄子、谷子,一黄豆”的农谚,仔细调试“仓眼”洞的大小。调“仓眼”大小,需要按照籽种颗粒大小以及要求播种的密度,凭经验、靠古训完成。插耧播种开始时,只见“老把式”双手紧提“耧把”,稳稳架平耧体,双腿叉开碎步前行,双臂左右匀速摆动,手忙活、眼不闲,紧盯“仓眼”脚向前。歇下来时,“老把式”不放心地用手扒开潮湿而又温暖的黄土,寻找下到地里的籽种,看看下种是否均匀,以防出现缺苗断垄。不同的庄稼,対下种的深度要求不同,耧铧入土深浅,主要取决牲口架起“耧辕杆”的角度以及提耧力度的大小。“棒子深,谷子浅,穄子捂住脸”;“麦耩黄泉谷露糠,豆子耩在地皮上”。 这类农谚,是“老把式”们种地经验的总结。</p> <p class="ql-block">耩地时,耧在前边走,后边还要有人用砘子砘地。砘子, 播种覆土后用来轧压的石制农具。我们家乡的砘子,均用青石制成。两个轱辘,直径尺余。中置横梁,阔合一垄。两端有轴,置于框架孔中。 砘地是为了将播过种的地垄轧实,以求保墒,利于种子发芽。砘子可以用牲口拉,也可以用人力拉。砘地时,拉着砘子顺地垄走,将耧铧翻暄的地轧实。</p><p class="ql-block">后来,随着机械化播种的普及,木耧渐次退出农耕舞台。“耧胆”敲击“耧斗”的清脆韵律,逐渐成为萦绕人们心中的绝响。昔日用来砘地保墒的砘子,在农村也已经很少看到。偶尔,在墙角旮旯看到只闲置的砘脚子,会让人生出诸多感慨。</p> <p class="ql-block">此文原载本人作品集《乡村风物》,海风出版社,2006年出版。2025年3月5日修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