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缅怀双亲,岁月长歌

山南水北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清明时,细雨如丝,轻柔地洒在大地上,仿佛是天空落下的泪,为那些远行的灵魂哀悼。站在父母的墓前,我凝视着那冰冷的石碑,心中涌起无尽的思念与感慨。父母的一生,如同一部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坚毅、奉献与爱。</p> <p class="ql-block">父亲和母亲都是1934年出生,1949年12月(15岁)一同参军,母亲曾经告诉我们,她在参军前曾在乡政府担任妇女干部,她当兵时曾动员并带领30多名妇女一起参军。父母亲参军时正是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年纪。军营的岁月,磨砺了他们的意志,也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后来,父亲转业至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担任机要员,母亲随同前往。在上海的日子,他们为了生活奔波,为了事业奋斗,却从未有过一丝抱怨。父亲总是认真地对待每一项工作,用严谨的态度传递着一篇篇重要的纪要;母亲则在背后默默支持,操持着家庭的琐事。</p> <p class="ql-block">60年代,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父亲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父母一同转至中国科学院新疆科学分院工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听父亲说,他在新疆工作期间曾和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澎加木教授一起共事。</span>那是一片荒凉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他们远离家乡,忍受着艰苦的环境,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父亲在工作中日夜钻研,为国家的科研事业贡献着自己的智慧;母亲则在后勤岗位上忙碌,为科研人员提供着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p> <p class="ql-block">然而,命运却并未眷顾他们。母亲身患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身体每况愈下。为了母亲的健康,他们不得不离开新疆,回到老家丹阳。父亲回到丹阳后,又因工作需要前往广西桂林绢纺织厂工作多年。七十年代末期,父亲终于回到丹阳,在煤矿电机厂工作,直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在父亲外出工作的那些年,母亲独自带着我们姐弟三人生活在丹阳。她坚强地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白天在交通局航运公司工作,晚上还要照顾我们。她曾担任妇女主任、水上居委会主任等职,为社区的居民们解决各种问题。文化大革命期间,母亲被诬陷成“5·16”分子,发配到建山乡,关在牛棚里接受思想教育和劳动改造。那些日子里,母亲受尽了苦难,每天要拖着沉重的石子车,从早到晚地劳作。我们姐弟有时会去农村看望母亲,帮她推车,也会到地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那时,我们的食物大多是稀饭、山芋等,生活艰苦而又清贫。但母亲从未放弃过,她用坚韧的毅力,撑起了这个家,让我们在困境中依然能够感受到温暖与希望。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母亲问题平反,恢复工作。</p> <p class="ql-block">2014年腊月父亲因一场重感冒引发肺部感染,最终由于抗生素的耐药性和副作用导致各器官衰竭而离世,享年八十岁。他的离去,如同天空中一颗星星的陨落,让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痛与不舍。</p> <p class="ql-block">母亲在父亲离开后的十多年里,一直与病魔进行了顽强搏斗。在父亲走之前她就患上了脑梗塞、帕金森等多种疾病,母亲身体也日渐衰弱。但我们姐弟始终陪伴在她身边,细心照料,希望能让她感受到子女的关心和家的温暖,母亲虽然身体不好,但她的精神依然坚强。她常常对我们说:“只要你们好好的,我就放心了。”她的目光中充满了对我们的牵挂和爱。2024年11月,母亲由于帕金森等病多年的折磨,油尽灯枯也离开了我们,她带着对我们的牵挂,静静地走了。</p> <p class="ql-block">如今,站在父母的墓前,我心中充满了对他们的思念与感激。他们用一生的付出,为我们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他们用坚韧的毅力,为我们树立了人生的榜样。虽然他们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清明的雨还在下,我轻轻地为父母的墓碑擦拭着,仿佛能感受到他们温暖的目光。我会带着他们的爱,继续前行,在人生的道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父母,你们放心,我们会好好地生活,让你们在天国也能为我们感到骄傲。</p><p class="ql-block">愿你们在天国安宁,愿我们的思念化作春风,永远陪伴在你们身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