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节奏”国际雕塑展(2024年)

<b>  静安雕塑公园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国际雕塑展于2024年如约而至,展出时间为11月26--12月22日,这次的主题是“空间节奏”。与前几次相比,本届雕塑展有点乏善可陈,令人眼睛一亮的作品不多。不过,对于我来说,还是不愿“缺席”,在展览即将结束的前两天,去观展了。有得有失,雕塑作品亮点不多,意外收获的是满树满地金黄的银杏叶,这是大自然的神笔在“补白”吗?</b> <p class="ql-block"><b>  《四个L的离心Ⅱ》、《分合柱Ⅱ》《三个方块的回旋Ⅰ》</b></p><p class="ql-block"><b> 美国 乔治.里基</b></p><p class="ql-block"><b> 这三个动态大型雕塑是该艺术家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呈现,这些专门为公共空间打造的雕塑作品富有诗意,精妙绝伦。它们随风而动,凸显了周围景观中的光线、动态、色彩和空间感。这三件作品曾经在纽约中央公园长廊上展出过,是艺术家最复杂的创作之一,巧妙地打破了几何形态的静态感:《分合柱》的柱体分合自如,《四个L的离心》的L型组件沿锥形弧线摆动,《三个方块的回旋》的三个方块都能360°旋转。</b></p> <b>  </b> <b>  </b> <p class="ql-block"><b>  《OTONOMORI—声音森林》</b></p><p class="ql-block"><b> 日本 铃木尤里</b></p><p class="ql-block"><b> 这是一件公共艺术装置,灵感来自于森林中人们围绕树木自然聚集的方式。艺术家通过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彩色管道和喇叭状传声筒,打造一个富有趣味的声音场域,成为一个开放的互动空间。艺术家希望“声音森林”成为公园里一处独特的地标,让人们自然地聚集在一起,增进彼此之间的联系,留下珍贵的回忆。</b></p><p class="ql-block"><b> 艺术家的目的达到了,这个作品前后左右人最多,恰逢放学时,背着书包的家长们相互交谈着,孩子们欢呼雀跃、上下翻腾,形成了“声音森林”!</b></p> <p class="ql-block"><b>  《大理石三重奏(仙人掌、叶子和珊瑚)》 </b></p><p class="ql-block"><b> 瑞士 克劳蒂亚.孔德</b></p><p class="ql-block"><b> 该艺术家的作品比较关注自然环境,尤其是森林与海洋,本作品通过抽象的植物形态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坚韧。艺术家选择大理石作为材料别具深意,以诗意的方式将材料与其起源相连接:大理石由经过数百万年微小的海洋生物沉积和钙化形成,是海洋复杂碳循环过程的直接产物,象征着海洋生物与陆地世界彼此交融的生命进程。</b></p> <b>  放大一些,会发现大理石的肌理纹路清晰可见。</b> <p class="ql-block"><b>  《单元》 中国 杨牧石</b></p><p class="ql-block"><b> 这是一组金属几何体装置,创作材料来自于艺术家从社区居民楼、历史建筑、纪念碑、废弃工地、商业街道、写字楼收集的围墙护栏、防盗窗、雕塑骨架、广告牌、公司铭牌、不锈钢门等。艺术家将这些材料裁切成一万多件大小不一的部件,然后在对称、错位、重叠、平面化、挤压、拉长等局部处理中焊接出8件介于雕塑、装置、建筑间的物体。当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被重新拆解和组装后,作为当代社会的基础组成单元也随之被焊接。</b></p> <b>  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b> <b>  艺术感十足</b> <p class="ql-block"><b>  《风铃--猛犸象》 中国 冯至炫</b></p><p class="ql-block"><b> 猛犸象这一古老而神秘的生物形象通过生铝工业砂铸技术得以重现,猛犸象作为史前巨兽,象征着力量与强大,同时也寓意着自然界脆弱与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悬浮于空中的风铃如一根根狩猎的标枪,仿佛是与猛犸象骨骼同时出土的远古之物,也是使这头巨兽陨落的武器。它们随风摇曳,发出的碰撞声仿佛在低语述说着从冰河时代到工业时代,人类和自然间复杂而深刻的关系。猛犸象的形象不仅唤醒了远古记忆,更是对人类科技进步与破坏自然的反思。风铃的轻盈与猛犸象的沉重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反复震荡中传递出脆弱与宏伟、过去与未来的共振与更替。</b></p> <p class="ql-block"><b>  《结之五》 中国 施慧</b></p><p class="ql-block"><b> 艺术家于20多年前开始创作《结》系列,当时所用的材料是纸筒和木框架,这个可以看作为其深化作品,材质换成了不锈钢,以不同的向度交叠成塔状,当阳光与风声倾泻在金属管的巢状结构上,轰轰鸣响,熠熠生辉,无限生计在此交响,让人们感受宇宙万物的风华。</b></p> <p class="ql-block"><b>  《掘地之蛇》 </b></p><p class="ql-block"><b> 瑞士 克劳蒂亚.孔德</b></p><p class="ql-block"><b> 艺术家创作了一对6米高的巨型独立墙体,墙面绘有黑白相间的波浪线条,作品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挑战了绘画与雕塑之间的传统界限。这些线条由数字组成,艺术家用胶带遮挡技法手工绘制,图像让人联想到蛇在水中的游动或钻入土壤里留下的蜿蜒痕迹。</b></p> <b>  年轻人在这儿凹造型,“蛇墙”成了背景板。</b> <p class="ql-block"><b>  《林之守护》 中国 王画</b></p><p class="ql-block"><b> 这是用视觉语言描述“内稳态”机制的一次尝试,“内稳态”是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在外界条件变化中保持相对稳定的进化机制。“内稳态”与“生命调节”是一对近义词,具有“内稳态”机制的生物相对独立于外界条件,通过内环境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了耐受力。植物也通过复杂的新陈代谢和肉眼难见的运动,例如根系和树木的生长,展现出这一表现。作者运用夸张的动画语言塑造了一个具象的、结合生物特征的形象—一个去人类中心主义的、精神性的大树之神。</b></p><p class="ql-block"><b> 学到一个新词了:“内稳态”,无论外部如何风云变幻,我自巍然不动,好像与“钝感力”也比较相近哦!</b></p> <p class="ql-block"><b>  《美丽的狂想》 </b></p><p class="ql-block"><b> 法国 马克.福尔内斯</b></p><p class="ql-block"><b> 这个作品巧妙地在建筑的沉稳与自身的动态感之间取得了完美平衡,作品高达8米,向天空延伸。作品整体结构由经过精确计算和参数生成的超薄轻质铝片拼接而成,形成了复杂的三维形态。艺术家希望人们置身于这个球形空间时,可以嬉戏、放松,暂时忘却现实。</b></p> <p class="ql-block"><b>  《拟人化的演变(蝉)》 </b></p><p class="ql-block"><b> 德国 奥利弗.拉瑞克</b></p><p class="ql-block"><b> 蝉是中国艺术史中常见的符号,象征着生命不同阶段的转化。《拟人化的演变(蝉)》通过四个阶段展示了蝉从自然状态到拟人化的转变。蝉演化的过程一览无遗,没有哪个状态更为突出,仿佛自然地发生。其本身的细密纹理和复杂形态逐渐简化为流畅的曲线和光滑的表面,揭示了不同身份混合体的各种可能性。与其他金属雕塑不同,这件作品并非采用传统铸造工艺,而是通过3D打印数码模型,以不锈钢材料直接呈现。</b></p><p class="ql-block"><br></p> <b>  面对这个作品,我居然联想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幸好不是甲虫!</b> <p class="ql-block"><b>  《女王》 荷兰 汤姆.克拉森</b></p><p class="ql-block"><b> 两只悬挂在路灯上的母狮,柔和的线条勾勒出她们的形体,展现出独特的雕塑感。狮子,尤其是雄狮,长期以来一直代表着荷兰及其王室的国家形象。布雷达市一个环岛周围以历代女王命名的街道启发了克拉森以象征力量和威严形象的母狮向荷兰女王致敬。作品描述了母狮慵懒地躺在树上的常见形象,她们的姿态看起来悠然自得,什么也不做。克拉森认为,这种不活跃的状态非常适合雕塑表现,因为雕塑应该避免任何动作的暗示。他说“我们不必做过多引导,只需忠实于呈现真实的状态,而不是刻意的形象化表现。”</b></p> <b>  说实话,不看说明,我根本不会将这软塌塌的东西与高贵的女王联系起来。这是在向达利致敬吗?不懂!</b> <p class="ql-block"><b>  《亲爱的自由》 法国 马夏尔</b></p><p class="ql-block"><b> 作品是一个双手举着公鸡的少年,这一形象源自艺术家的自画像,他身体前倾,迈开脚步向前,散发出一种坚定的朝气。公鸡不仅象征着法国,也代表着希望。高举雄鸡的少年脚踏大地,象征着人们与土地的紧密联系—从土地中汲取力量,向前迈进。</b></p><p class="ql-block"><b> 我总觉得这说明有点牵强附会,男孩又不是安泰,要向大地母亲借力;高卢雄鸡与自由有什么关系?</b></p> <p class="ql-block"><b>  《山水风》 中国 梁好</b></p><p class="ql-block"><b> 这是一个乐器般的存在,艺术家选用了一种金属含量较高的原石,通过切割赋予其演奏的生命力。雕塑上交错排列的缝隙,形似层层相叠的山峦,在任意角度划过或轻轻敲击时会发出清脆而铿锵的声音,呼应着山涧的流水之音。而孔洞中穿过的风,也形成一种天然的响动,三者相映成趣,在雕塑所在的空间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声域场。</b></p> <b>  与作品互动的说明:欢迎大家拾起鹅卵石,轻轻划过雕塑表面,体验它的美妙声响。请避免敲击或重击行为,爱护作品。使用完鹅卵石后请放回篮内,便于其他观众体验,谢谢配合!没有体验过,不知效果如何。</b> <p class="ql-block"><b> 《尚博尔的漫步(左)》</b></p><p class="ql-block"><b> 法国&阿根廷 巴勃罗.雷诺索</b></p><p class="ql-block"><b> 这作品是艺术家从2000年开始创作的《意大利面条》系列作品中的代表作,旨在探讨公共长椅的多种可能性。艺术家将黑色金属板条延展成复杂的环状结构,仿佛植物的生长状态,它在向植物致敬的同时,呼吁人们思考与自然共存的方式。</b></p> <p class="ql-block"><b>  《身体.公园》 </b></p><p class="ql-block"><b> 中国香港 苏咏宝</b></p><p class="ql-block"><b> 发光的管道穿梭于石泥墙、草丛、树干、草地之间,将空间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地面与地下相遇,可视与隐藏彼此互联,管道的表面覆盖着植物木蝴蝶的种子,这些种子带着薄如纸的翅膀,可以借助风力和气流在空中滑翔,缓缓降落到地上萌芽生长。空间如同身体或时间,具有生命的流动和呼吸。晚上,管道内的红色光芒来回流动,如同生命燃料在身体内循环运行。</b></p><p class="ql-block"><b> 有栏杆,作品距离观众比较远,看不到木蝴蝶的种子,也许,已经被风带走了吧!晚上,应该可以欣赏到发光管道的光芒,大白天的,只能作罢!</b></p> <p class="ql-block"><b>  《石光絮语》 中国 夏乔伊</b></p><p class="ql-block"><b> 夏乔伊将古老的化石能源与新兴的太阳能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蒙太奇手法构建了一组关于“能源”的“遗迹”,反映了人类面临的新旧能源交替问题。作品的主体是一块来自古生代(约5.4亿—2.5亿年前)的全脐螺科化石,艺术家用3D技术对其进行了扫描和放大。</b></p> <b>  在海螺化石周围,分布着三片“璇玑太阳能板”。艺术家将新石器时代的玉璇玑视为三叉戟徽标的延伸,并嵌入太阳能板。用于观察星空的璇玑,转变为接收太阳能的装置。夜晚,“璇玑太阳能板”储存的电力驱动海螺内的部的LED灯,发出如火焰般闪烁的光效,整个犹如地球内部翻滚的岩浆或燃烧的太阳。</b> <b>  这效果必须晚上才会呈现,白天,只能脑补了!</b> <p class="ql-block"><b>  《未送达的消息》 </b></p><p class="ql-block"><b> 法国 卡米尔.亨罗特</b></p><p class="ql-block"><b> 这是一个充满讽刺和幽默的作品,它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通过夸张的比例和不稳定的姿态,呈现出一个令人困惑的形象。作品将当代人的复杂情感和内在冲突具象化,揭示了人们内心的压抑与沟通中的无力感。作品中描绘的人物口中浮现出一个空白的虚影,象征着无声的呐喊、无言的孤独,或仅仅是一条无法再传递的信息。</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终将去向何方》 </b></p><p class="ql-block"><b> 中国 颜石林</b></p><p class="ql-block"><b> 作品刻画了一段人与狼的故事,以此纪念陪伴艺术家度过困境的狗伙伴们。主角的原型来自于颜石林从小养的一条酷似狼的狗以及艺术家化身的一个女孩。这条狗陪伴了艺术家13年有余,艺术家感慨:它既是自己最亲密的伙伴,同时又令他矛盾地联想到寓言故事里象征危险、困难和对立面的恶狼。作品中,女孩踩着树杈制成的鞋子,背上背着一条逐渐蜷缩身体的狼,一个个小小树杈支撑和平衡着他们各自的身体。作品打破了寓言故事里刻板的结局印象,以宫崎骏式的忧伤情感述说人与自然另一种和谐相处之道。同时,它也告诫所有身处逆境的人要永远保留希望,并且对生命本身也应该永远心存敬畏。</b></p> <p class="ql-block"><b>  《扮演花仙子的女孩》 </b></p><p class="ql-block"><b> 中国 颜石林</b></p><p class="ql-block"><b> 以剧场或游戏的方式把女孩装扮成一朵即将盛开的花朵,艺术家试图通过这种无厘头的嫁接来探讨人与自然共生的关系与渴望,以及具象身体所能传递的最直观的矛盾情感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雨伞和积木》 中国 娜布其</b></p><p class="ql-block"><b> 娜布其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游戏的元素,这个作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类似帐篷的空间,旨在提供栖息的状态。帐篷带来安全感与遮蔽感,成为人们停留和休憩的地方,类似于洞穴,唤起母体的温暖感。另一部分是游乐场,草地上的单元形状极具功能性又富有玩乐性质,拼搭可以变成座椅,组合则如同积木,同时也是雕塑。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场景,艺术家鼓励观众参与创作,每个人对单元形状的移动和摆放都会产生新的组合。“栖居”与玩乐结合,仿佛将两种理想化的状态融合,让人体验短暂的平静与微妙的愉悦。</b></p> <p class="ql-block"><b>  《无时柱n°46》 </b></p><p class="ql-block"><b> 法国 马里昂.弗尔邦</b></p><p class="ql-block"><b> 作品的灵感源自史前文化、中世纪建筑、地质学与艺术史等多种元素的交汇。作品由不同的形状、颜色和材质叠加而成,仿佛一根天然形成的立柱,唤起人们对时间、历史和人类传承的思考。它像考古学中的“岩芯”一样,通过层层剖析,展示出人类文明的多层次与复杂性。这种“考古”不仅是对物质层面的探索,更是对深远历史记忆的追溯与再现。</b></p> <b>  这个雕塑有点意思,特别是将其比喻成“岩芯”,恰当!</b> <p class="ql-block"><b>  《LXA》 美国 斯宾塞.汉森</b></p><p class="ql-block"><b> 这是艺术家《家族系列》中的一件作品,是一件独立的雕塑,给人一种外星生物的感觉。“她”的触角造型是艺术家的标志性元素,他在精致设计和趣味美学之间找到了平衡,强调每一个雕刻形象的性格,希望观众能产生共鸣。</b></p> <b>  每次雕塑展都由室外与室内两部分组成,室内展大多是各艺术院校的作品展示,有时候是教师专场,有时候是学生专场。这次也有室内展,属于“东西南北中学院雕塑邀请展”。简而言之,全部都是“学院派”,应该是高大上的吧!</b> <b>  然而,这次的展品实在太令人无语了,如果交不出作品,就不要勉强自己,敷衍了事,马马虎虎,对不起观众也对不起自己啊!毕竟,你们都是“艺术家”!</b> <b>  三个盒子,交差了,标题直白:《盒子》!快递小哥也比你摆放得有艺术!</b> <b>  几把扫帚,标题为《扫除》,环卫所的保洁工也会!</b> <b>  一把钢皮尺,标题是《刻度》,呵呵了!</b> <b>总算动手做了,标题够潦草:《一株》。</b> <p class="ql-block"><b>  《世界观--颅》,恕我愚钝,缺乏想象的翅膀。</b></p> <b>  再罗列一些吧,标题就免了,自取亦可,希谅!</b> <b>  这是整个室内展中唯一引起我兴趣的作品:装置艺术《从军行》。</b><div><b> 《从军行》是汉乐府旧题,基本上都是反映艰苦军旅生活的,唐朝很多诗人都写过《从军行》,如李白、王维、骆宾王等,最著名的边寨诗人王昌龄的七言组诗中,名句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而这个装置艺术中的《从军行》,选用的是李昂的作品,激越豪壮,如同嘹亮雄健的军中乐章,令人感受到英雄气概。</b><br></div> <b>  期待2026年的第九届雕塑展,希望主办方用点心,让这有特色的双年展越办越好,千万不要为办展而办展,还是应该精挑细选,寻觅一些能打动人心、令观众赏心悦目的好作品,不负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厚爱。</b> <b>  金色的季节,但愿能收获金色的梦想......</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