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六十二年前的今天——1963年3月5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报纸都同时进行了刊登。3月6日,《解放军报》又刊登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笔题词。于是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地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从此,每年的3月5日便成为了学雷锋纪念日。之后,又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题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相关题词。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雷锋精神被纳入其中。</p> <p class="ql-block"> 记得从上小学起,学校就号召同学们积极参加“学雷锋、做好事”活动。那时候,孩子们学雷锋是真学真做,而且是随时随地学。班里按照学生居住区域划分了好多个学雷锋小组。每个小组每周都要在课余时间去做好事。那会,在我们的小县城,政府在所有的军属和烈属的大门上方都统一悬挂了“光荣军属”、“光荣烈属”的牌匾。牌匾为大约30公分宽50公分长的木质牌匾。黄底红字非常醒目,我们一般会选择挂着军属或烈属牌匾的人家去做好事。到了人家家里,女同学就自觉地给人家扫地、擦玻璃和打扫院子,男同学则给人家去挑水或者帮着劈柴、倒垃圾之类的。做完这一切,大伙就会推选一个同学给人家念报纸,或者念一篇毛主席的文章或者一段毛主席语录,每次在做完好事离开时那些人家对孩子们都是赞不绝口。同学们在路上看见拉平车的上坡时拉不动了,都会自觉地跑过去帮忙。看见有老人拿东西拿不动了,也会帮着老人把东西送到家里。大伙儿觉得这一切都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发生了长足的进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每到3月5日,自上而下都在提倡学雷锋见行动。但是,对于好多学校,学雷锋就是出一期黑板报、小学生做一期手抄报,要不就是学校团委、学生会组织一部分团员披挂上“青年志愿者”的彩带,在学校大门口、餐厅维持维持秩序,然后团委做一篇美篇或者在学校公众号上发上一组稿件,活动就圆满结束。学雷锋运动变成了“雷声大雨点小”的表演和做秀。所以在九十年代以后,社会上有人提出了“雷锋精神过时了”,“雷锋叔叔出国了”等观点和奇谈怪论。社会上出现了多起因为好心搀扶摔倒的老人而遭遇碰瓷的事件。“好人难做”、“好心得不到好报”,的观点甚嚣尘上。</p> <p class="ql-block"> 2006年11月20日,彭宇在南京水西门广场公交车站扶起摔倒的老人徐寿兰,并送其去医院,还垫付了200元医药费。随后,徐寿兰及其家人指控彭宇撞倒了老人,要求赔偿13.6万元。双方争执不下,最终对簿公堂。2007年4月26日,南京市鼓楼区法院第一次开庭审理此案,在审理过程中,主审法官王浩提出了“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的质疑。彭宇案引发了公众对于“扶不扶”问题的广泛讨论,导致了社会道德的某种程度的倒退,许多人在遇到老人摔倒时产生了顾虑,担心被讹诈。人们普遍认为,经此一案社会上人们的道德水准至少退步了20年。王浩法官在彭宇案中的不当言论,不仅改变了案件当事人的命运,也对社会道德风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浩因在案件审理中的争议言论,被调离法官岗位,转至基层司法所工作,自已的职业生涯也因此而受到了影响。这一事件提醒我们,司法人员在行使职权时,应更加谨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对社会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p> <p class="ql-block"> 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参观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时代楷模。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2021年9月,经党中央批准,雷锋精神作为中宣部梳理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而被纳入其中。2023年2月,习近平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学雷锋不是一句简单口号,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它是一种深深镌刻在心灵深处的内动力。雷锋是永立不倒的无字丰碑。学雷锋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的主动的意识和行动。我们需要把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要把雷锋精神转化为是实实在在的、不夹杂一丝半点的虚伪和做秀的行动。愿雷锋精神在中华大地上永放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