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上丝绸之路摄影展(2025.3.5.)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俄两国的关系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时而平静流淌,时而波澜壮阔,却始终向前,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值此中俄建交75周年之际,我们特别策划了这场《冰上丝绸之路》摄影展,旨在通过镜头这一独特的语言,讲述中俄两国在“冰上丝绸之路”上的故事,展现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与共同梦想。</p><p class="ql-block"> 一、历史的回响:冰上丝绸之路的缘起</p><p class="ql-block"> “冰上丝绸之路”并非一个新兴的概念,它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通道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条路线见证了无数商队的航迹,承载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而今,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冰上丝绸之路”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中俄两国乃至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p><p class="ql-block"> 二、光影的见证:摄影展的策划与筹备</p><p class="ql-block"> 为了呈现“冰上丝绸之路”的独特魅力,我们邀请了中俄两国众多知名摄影师参与此次摄影展的筹备工作。他们跨越千山万水,深入北极圈内的冰原、港口、城市与乡村,用镜头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记录下了“冰上丝绸之路”上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冰上丝绸之路”的壮丽与神秘,更传递了中俄两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p><p class="ql-block"> 三、视觉的盛宴:摄影展的亮点与特色自然奇观</p><p class="ql-block"> 摄影师们以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艺,展现了北极光、冰川、海冰等自然现象的壮丽与神秘。这些作品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遥远而神秘的土地之上,感受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无穷魅力。</p><p class="ql-block"> 人文风情取材于“冰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人民生活与文化传统,摄影师们通过镜头记录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宗教信仰等场景,展现了他们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民族精神。这些作品不仅让人感受到了异国文化的独特味道,更增进了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p><p class="ql-block"> 经济脉动聚焦于“冰上丝绸之路”沿线的经济发展与合作成果,摄影师们通过镜头捕捉了港口繁忙的景象、工厂生产的场景以及两国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冰上线绸之路”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影显了中俄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紧密合作与共同繁荣。</p><p class="ql-block"> 四、结语:冰路情深,描绘未来</p><p class="ql-block"> 中俄建交75年来,两国关系经历了风雨洗礼与岁月磨砺,却始终保持着蓬勃发展的势头。如今,“冰上丝绸之路”的提出与建设更是为两国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我们相信,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冰上经绸之路”必将成为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桥梁与组带,为两国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本次(冰上丝绸之路)摄影展不仅是对中俄建交75周年的庆祝与纪念,更是对两国人民共同梦想与追求的展现与颂扬。我们希望这场视觉盛宴能够激发更多人的关注与思考,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并进、共筑梦想、共创辉煌!</p><p class="ql-block"> 中国艺术摄影学会</p><p class="ql-block"> 北京国际艺苑摄影基金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作之合</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39年(汉·建元二年),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 公元1405年(明·永乐三年),郑和七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 公元1539年,西班牙探险家乌略亚为寻找阿尼安海峡(Strait of Anián)而开始探索北极航道。</p><p class="ql-block"> 此前,早在11世纪,白海沿岸的俄罗斯商人(波莫尔人)就已经开始探索这条航道。此后数百年,无数欧洲探险家走进了北冰洋,他们驾驶木帆船飘洋过海,踏冰卧雪,九死一生。</p><p class="ql-block"> 最终,两条北极航线出现在世人面前:途经格陵兰、加拿大、阿拉斯加北极海域的被称作“西北航道”,途经北欧和俄罗斯北极海域的则被称作“东北航线”。子虚乌有的“阿尼安海峡”最终被定义在两条北极航线的交汇处,即,白令海峡。它的西侧是俄罗斯的楚克奇半岛,东侧是美国的阿拉斯加半岛,而穿过海峡所要前往的目的地“阿尼安”(Anián)则是《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一个中国地名——那里盛产丝绸和茶叶。</p><p class="ql-block"> 说到底,前赴后继的欧洲航海家们锲而不舍的还是“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 两千多年,万余公里——这样巨大的时空维度,依然挡不住东方人和西方人在“丝绸之路”上的殊途同归。</p><p class="ql-block"> 这是天作之合。</p> <p class="ql-block">■神奇之地</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个展览的镜头锁定了“东北航道”(俄语:CeBepo-BoctoЧHый пpoxoд)。这条近万公里的航道途经之处,广袤的冻土苔原间,流淌着石油、奔跑着驯鹿;壮阔的冰洋冻海上,游弋着灰鲸、漫步着白熊;无垠的天空中,凝固着极夜,跳动着极光……</p><p class="ql-block"> 那里不仅有北极独特的原生态自然,更有稀世罕见的原生态人生。涅涅茨、楚克奇、雅库特、萨米、鄂温克、汉特、科米……,诸多俄罗斯北极原住民族群生活在这里。这些族群的传统生活方式的留存程度不尽相同。</p><p class="ql-block"> 值得庆幸、更值得关注的是,以驯鹿为伴长途迁徙的涅涅茨人的苔原生活,已经成为这个世界上原始游牧生态稀有的活化石。而国际捕鲸委员会赋予楚克奇原住民生存性捕鲸配额高达140头/年,则体现了当代社会对北极渔猎民族生存方式的认同与尊重。</p><p class="ql-block"> 一个包容多元文明的地球,才能融入浩渺的宇宙星空。</p> <p class="ql-block">■希望之路</p><p class="ql-block"> 乌略亚们开始探索“阿尼安海峡”的时候,地球已进入了小冰河期,坚实的海冰密不透风地覆盖北冰洋的状态持续了近500年。这期间的“北极航道”,只有凤毛麟角的探险船在破冰穿行,根本看不到商业货轮的踪影。</p><p class="ql-block"> 20世纪后,地球进入温暖期。北冰洋的坚冰开始松动,科考船、破冰船乃至大型货轮开始尝试驶人北极航道。然而,仅仅是尝试而已。即使到了21世纪,“地球变暖”声浪也无法改变气候对北极航道的主宰——时薄时厚的海冰,导致驶入北极航道的货轮时多时少。可以查到的最新数据是,2011年有4艘船穿越了整个东北航道,2012年46艘,2013年19艘。</p><p class="ql-block"> 通航曲线与气温曲线同步,说明“东北航道”目前还不是一条成熟的商业航线。不过,假以时日,或许海冰会越来越少,破冰前行的船会越来越多。</p><p class="ql-block"> 当然,我们所期颐的“冰上丝绸之路”,并非仅仅依赖“东北航道”,而是更广泛的中国与欧亚大陆北部人文交往与经贸合作之路。这条路,连起了东西南北,融合了多元文明,虽充满坎坷,但更充满希望——因为,这是人间正道。</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如此,来自中俄的摄影师们才不远万里,不舍昼夜地奔赴冰雪、记录神奇;正因为如此,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北京国际艺苑摄影基金会,北京国际摄影周组委会才独具慧眼、满腔热情地举办了这个“冷”展览;正因为如此,黑龙江文化旅游摄影协会和黑龙江省当代摄影艺术馆才会在中国的冰雪之都——哈尔滨承办这个展览的巡展。</p><p class="ql-block"> 今天,当遥远而神奇的“冰上丝绸之路”以纪实影像的方式展现在您的面前时,在向摄影师致敬,在向主办方、协办方、承办方致谢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也要向您自己致敬——您在迷宫般的哈尔滨博物馆群中选对了展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建男 2025年2月</p> <p class="ql-block">楚克奇半岛 高云飞摄</p> <p class="ql-block">勘察加半岛 高云飞摄</p> <p class="ql-block">楚克奇半岛 王建男摄</p> <p class="ql-block">老妪(摄于98岁,逝于102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