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象之中国考古博物馆(十八)

小桥流水人家

<p class="ql-block">中国考古博物馆(2025.3.2)</p> <p class="ql-block">中国考古博物馆是中国历史研究院下设的大型历史考古类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博物馆。博物馆内展品以考古发掘出土品为主,并包括珍贵古籍、档案文献等。</p><p class="ql-block">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国历史文化展示中心),地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核心区,以考古出土文物和珍贵古籍文献为依托,致力于展示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中华文化辉煌灿烂的中国故事,打造北京城市中轴线上的历史文化客厅和展示中华文明的国家窗口。正在努力成为北京城市中轴线上的历史文化客厅、新时代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家形象馆。2023年9月15日,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一楼大厅--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国历史文化展示中心),是中国历史研究院下设的国家级专业考古博物馆。地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核心区,以考古出土文物和珍贵古籍文献为依托,致力于展示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中华文化辉煌灿烂的中国故事,打造北京城市中轴线上的历史文化客厅和展示中华文明的国家窗口。基本陈列“历史中国 鼎铸文明一中国历史研究院文物文献精品展”以“仓储式陈列、沉浸式体验”为特点,集中展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历史中国 鼎铸文明--中国历史研究院文物文献精品展</p> <p class="ql-block">殷商时期马车</p><p class="ql-block">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墟遗址</p><p class="ql-block">2007年出土</p><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发掘</p> <p class="ql-block">殷商时期马车</p><p class="ql-block">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墟遗址</p><p class="ql-block">2004年出土</p><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发掘</p> <p class="ql-block">彩绘贴金天王俑 陶 </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陕西西安郊区隋唐墓</p><p class="ql-block">头戴尖顶翻沿盔胄,身穿铠甲。竖眉怒目,神态威武。右手置于腰部, 左手握拳前举, 作持物状。双臂雕饰龙首。脚下踏一卧牛。</p> <p class="ql-block">彩绘贴金天王俑 陶 </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陕西西安郊区隋唐墓</p><p class="ql-block">束发,张口作怒号状。左手叉腰,右手握拳上举。面向左侧,脚踏卧鹿。</p> <p class="ql-block">百万年人类史--泥河湾遗址群</p><p class="ql-block">泥河湾遗址群主要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主要分布于泥河湾盆地中的阳原盆地,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最重要的区域。自1965年以来,发现距今约176万年至1万年左右的遗址 300 余处。已发掘马圈沟、马梁 - 后沟、许家窑 - 侯家窑、板井子、于家沟、籍箕滩等数百处重要遗址,记录着东亚人类176 万余年的过往,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泥河湾遗址群代表性遗址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专题一:文明起源</p><p class="ql-block">中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自距今170多万年的元谋人开始,历经漫长的演进,在距今2万至1万年左右,我们的先民走出了寒冷的冰河时代,沐浴在全新世温暖的阳光之下,在劳动中逐渐学会了制作石器、烧制陶器、驯化动物、栽培植物和定居生活,开辟了人类从攫取性的采集狩猎经济到生产性的种植养殖经济转变的新纪元。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开始分化,私有制随之形成,社会的复杂化肇始文明曙光。</p> <p class="ql-block">中国主要人类化石出土地点和重要旧石器文化遗存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龙王辿遗址</p> <p class="ql-block">龙王辿遗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龙王辿村北,即壶口景区蔡家窑服务区内。龙王辿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土了2万多件距今2-1.5万年以前的石制品及动物骨骼,并发现了20多处用火遗迹。</p><p class="ql-block">龙王辿遗址中发现的磨制石铲是我国旧石器考古工作的一项重大收获,并且还是目前国内发现年代最早的磨制石器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细石器传统</p><p class="ql-block">在华北地区,处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遗址,如河南安阳小南海遗址、山西沁水下川遗址等出土石器以细石器文化传统为主,这是以间接打击法生产细石叶和用压制法修理石器的工艺,常见器形有刮削器、端刮器、雕刻器、尖状器、细石叶和楔形、锥形、船底形的细石核等,还发现少量磨制石器和装饰品。</p> <p class="ql-block">贾湖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其年代为距今约9000-7500年。该遗址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居住区和墓葬区混杂; 中晚期为环壕聚落,区域划分鲜明,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作坊区。大型墓葬出现随葬骨笛、绿松石器、有刻划符号的龟甲等与身份等级有关的遗物。该遗址中还出土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家狗、猪及酒类遗存、稻作农业遗存等,在我国乃至世界农业和家畜起源、酿酒起源、文字起源、音乐史等领域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上图)贾湖遗址58号墓葬(M58)</p><p class="ql-block">(下左图)1987年贾湖遗址发掘现场局部 </p><p class="ql-block">(下右图)2001年贾湖遗址发掘现场局部 </p><p class="ql-block">O骨笛 骨 </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裴李岗文化(公元前6200~前550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舞阳贾湖遗址 </p><p class="ql-block">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p> <p class="ql-block">陶塑人头像</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小河西文化(距今约8500年)</p><p class="ql-block">内蒙古敖汉榆树山遗址</p> <p class="ql-block">世界农业起源中心区出产部分作物及家畜分布图</p><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世界范围内家猪驯化起源中心地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玉玦 玉 </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兴隆洼文化(公元前6200~前5200年)</p><p class="ql-block">内蒙古敖汉兴隆洼遗址</p><p class="ql-block">圆环状,有线切缺口,加工技术已十分成熟。出土时位于墓主人左右耳部,推测为耳部装饰。在距今8000 年至距今4000年时,中国大陆的北方、南方和台湾地区,日本、朝鲜、俄罗斯滨海地区等都有玉玦的出土。</p> <p class="ql-block">北首岭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金陵河西岸、是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早期(公元前4900-前3800年)。该遗址与更早的白家遗址相比,面积增大到5万多平方米,且在村落中央建有广场,制陶技术也得到发展,不仅能制作出各种形制较复杂的器类,而且能够描给出丰富多彩的彩陶图案。</p> <p class="ql-block">西台遗址</p><p class="ql-block">位子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牤牛河北侧坡岗上,包含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存。其中,以红山文化遗存为主,年代为公元前4000 --前3300年, 发现的红山文化遗存集中分布在两道方形环壕围绕的区域内,两道环壕一大一小,彼此相接,是首次发掘的红山文化方形环壕聚落,为红山文化聚落形态研究提供了新的例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人环抱女神像</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公元前4500~前3000年)内蒙古敖汉兴隆沟遗址第二地点</p> <p class="ql-block">凌家滩遗址,</p><p class="ql-block">凌家滩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其年代为公元前3800--前3300年。该遗址是由大型中心聚落和周边多处规模不等的中小型聚落所构成的遗址群,聚落规模宏大、结构等级聚分明。以遗址为代表的凌家滩文化,体现出的聚落结构分化、墓葬人群分化、宏大的环壕工程组织、精细的玉器加工技术,对于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交流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p> <p class="ql-block">尉迟寺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安徽省蒙城县毕集村东,其年代为公元前3000~前2000年。发掘出排房聚落,周围有宽阔的环壕围绕。遗址中心的大型红烧土广场和鸟形“神器”,显示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和等级。尉迟寺遗址中还发现龙山文化遗存,是大汶口文化的发展和延续,房址中成组出现的七柱镂孔器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O七柱镂孔器 陶 </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龙山文化(公元前2600~前2000年)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p><p class="ql-block">七柱镂孔器均出土于房址内。此种造型器物目前只见于尉迟寺遗址,较为完整的大小、形制、纹饰基本相同,似有专门加工。其摆放和使用方式尚无定论,应是非实用器,可能是一种与宗教有关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立鸟异形陶器 陶 </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200一前2500年)</p><p class="ql-block">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重要考古文化遗存一览表</p> <p class="ql-block">专题二:宅兹中国</p> <p class="ql-block">宅兹中国 典范初成</p><p class="ql-block">“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长达 122 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作出营建东都这一重大决策的经过。铭文中留下了祭告上天的话 :“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 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天下之人。铭文中的“中国”即为洛邑所在的中原腹地--洛阳盆地,而二里头遗址恰恰就是洛阳盆地内最早的一座大型都邑。</p> <p class="ql-block">建中立极</p><p class="ql-block">随着万邦林立、“满天星斗”的龙山时代落下帷幕,华夏文明逐渐由多元的古国时期进入一体的王朝时期。在位于中原腹心地区的嵩山周围,新砦和二里头两个超大型都邑相继崛起。二里头文化似乎就是“新生王权国家”的代言,它以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开创了华夏文明新篇章,它拥有巨大的文化感召力,甚至势不可挡地向四周大规模辐射,其影响北达燕山以北,南至整个长江流域甚至岭南以南,东及豫鲁交界,西到甘青高原一带。何为中原? 何来中国? 二里头文化带给我们无尽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模型</p><p class="ql-block">二里头一号宫殿基址位于二里头遗址宫城的西南中部,发现于1960年,面积约1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一号宫殿基址是一座建于大型夯土台基之上的复合建筑,台基平面略呈正方形, 东北一隅凹缺,坐北朝南。台基上保留有大量柱洞、基槽、墙基,据此可知台基上的建筑群包括主体殿堂,四周廊庑、围墙,庭院、南面门塾和门道, 东、北面侧门等,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布局谨严的大型宫室建筑,其性质可能是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朝堂、王宫、宗庙等礼仪性建筑。使用时间为二里头文化晚期。</p> <p class="ql-block">玉礼器</p><p class="ql-block">二里头文化的玉礼器常见牙璋、璧戚、圭、戈、钺、刀等大型片状类有刃器,表现出高超的大型片切割制玉工艺,且武器类玉礼器作为仪仗用具,能够突显王权的神圣威严。二里头文化以牙璋为核心的玉礼器系统还展现出极强的传播能力。牙璋在龙山时代晚期见于黄河流域各处,至二里头时期开始对外传播,尤其是南向传播至长江中游、四川盆地、岭南等地区,乃至于越南北部地区也有发现,反映了二里头文化强大的文化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龙出大都</p><p class="ql-block">随着中原王朝的社会文化整合,各地具有多源性特征的新石器时代的“龙”形象规范划一,并逐渐抽象化和神秘化,作为兽面形象固定下来,成为王室贵族礼器或威权物品最重要的装饰主题。</p><p class="ql-block">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跃然欲生。龙身有铜铃,内有玉石铃舌。《诗经》中记周王祭祀于宗庙,有“龙旗阳阳,和铃尖尖”场景描写,与绿松石镶嵌器(龙形器或铜牌饰)、铜铃共存的情况,颇为契合。当时铜铃呈古铜色,与蓝绿色的绿松石交相辉映,可以想见持有者的气派。</p><p class="ql-block">O绿松石龙形器 绿松石 </p><p class="ql-block">放置于墓主人骨架之上。由2000余片绿松石组合而成, 原应粘嵌在某种有机物上。龙身长 64.5 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巨头蜷尾。龙头置于绿松石片粘嵌而成的近梯形托座上,为扁圆形巨首,吻部略突出。以三节靑、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眼睛为梭形,眼眶内嵌绿松石片,以顶面弧凸的圆饼形白玉为睛。龙身近尾部渐变为圆弧隆起,尾尖内蜷。绿松石片象征鳞纹,遍布全身。龙尾端 3.6厘米处,发现一件绿松石条形饰,与龙体近于垂直,二者之间有红色漆痕相连。</p> <p class="ql-block">象牙权杖</p><p class="ql-block">二里头文化 (约公元前1800~公元前150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陶器种类</p><p class="ql-block">二里头文化陶器的整体特点是流行夹砂灰陶、泥质灰陶,纹饰以绳纹为主,器类可分为炊器、酒器、食器、盛储器。其中炊器有深腹罐、圆腹罐、鼎、甑等,晚期还出现鬲; 酒器有觚、爵、盉、鬶等; 食器有豆、三足皿、圈足盘、簋等; 盛储器有大口尊、小口尊、敛口尊、高领尊、矮领尊、瓮、缸、折沿盆、卷沿盆等。</p> <p class="ql-block">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绿松石 铜</p><p class="ql-block">二里头文化 (约公元前1800-公元前150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微拱的弧形铜胎上铸出兽面纹,再以数百枚细小的绿松石片镶嵌其上,以浑圆的绿松石珠为睛,勾画出奇异的神兽形象。镶嵌绿松石铜牌饰,是中国最早的“金镶玉”艺术品。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和嵌绿松石铜牌饰,开创了商周青铜器上兽面母题的先河。</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圆角梯形,瓦状隆起, 两侧各有二钮。以青铜铸成兽纹镂空框架,镶嵌以绿松石片。出土时绿松石片全部悬空(原来或有依托)。兽面两眼圆睁、弯眉、虎鼻状直鼻, 下颔有利齿, 身有鳞状斑纹。所嵌四百余块长条形、方形和三角形绿松石片,厚约0.2厘米, 大者仅0.5厘米左右,排列致密有序, 镶嵌十分牢固。</p> <p class="ql-block">玉璋 玉 </p><p class="ql-block">二里头文化 (约公元前1800~公元前150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p><p class="ql-block">青灰色,通体磨光。柄与器身一侧各钻一圆孔,器身一侧的圆孔嵌一圆绿松石片。两面磨刃,凹刃,两阑均出扉牙。</p> <p class="ql-block">陶盉 陶</p><p class="ql-block">二里头文化(约公元前1800--公元前150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p> <p class="ql-block">铜爵 铜 </p><p class="ql-block">二里头文化(约公元前1800--公元前150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p> <p class="ql-block">殷墟 </p><p class="ql-block">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洹河两岸,有一处面积约达30 平方千米并载入史册的重大考古发现,这就是“殷墟”,殷墟为商王朝晚期都城。1928 年中国学术机构首次对殷墟进行发掘,被誉为中国考古学的开端。从那时起直到今天,对殷墟的发掘从未间断,堪称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考古发掘。数十年的发掘和研究表明,殷墟历经商王盘庚至帝辛八代十二王 (公元前 14世纪末--公元前 11 世纪中叶),或武丁至帝辛七代九王 (公元前 13世纪中叶~公元前 11 世纪中叶),是一处以小屯宫殿宗庙区为中心、周围分布着密集居民点的特大型都邑。在殷墟发现的遗存极为丰富,有宫殿、宗庙、居址、王陵、中高级贵族墓、大型墓地、车马坑、甲骨坑、手工业作坊等,还有大批甲骨、青铜器、玉器、骨器、石器和马车等。2006 年殷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部洹河两岸,发现于1928 年,是一处面积约 30平方千米的超大型遗址,为商王朝晚期都邑,其年代约为公元前1300--前1046 年。宗庙宫殿区位于洹河以南,总面积约70万平方米,发现夯土基址百余座。王陵区位于洹河以北,共发掘带墓道大墓13座,祭祀坑近1500座。洹河两岸分布着居址和手工业作坊,族墓地分布在居住区附近及外围地区。</p> <p class="ql-block">“司口母”铜圆尊 铜 </p><p class="ql-block">商 (约公元前1600一公元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p> <p class="ql-block">“司口母癸”铜方尊 铜 </p><p class="ql-block">商 (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p> <p class="ql-block">象牙杯 象牙 </p><p class="ql-block">商 (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p><p class="ql-block">米黄色。杯身如觚,圆口薄唇,中腰微束,底较小。通体雕刻繁缛精细的花纹,有兽面纹、夔纹等,并镶绿松石。鋬为夔形头向上,尾下垂,饰鸟纹,镶绿松石。鋬靠杯身的一面,有上下对称的小圆榫,插入杯身。</p> <p class="ql-block">“司母辛”铜方鼎 铜 </p><p class="ql-block">商 (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p><p class="ql-block">妇好墓随葬一对司母辛铜方鼎,口沿下一周夔龙纹为主纹。铭文“司母辛”铸于口下内壁,意思是妇好的子女为祭祀亡母辛而铸此鼎,“辛”是妇好去世后在宗庙被供奉的庙号。此鼎重达117.5公斤,是不多见的商代大型重器。</p> <p class="ql-block">“司口母”铜方壶 铜 </p><p class="ql-block">商 (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p> <p class="ql-block">“妇好”铜钺 铜 </p><p class="ql-block">商 (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p><p class="ql-block">妇好墓共出土四件铜钺,是目前所见商代贵族墓随葬铜钺第二多者(最多者随葬七件铜钺),进一步印证了妇好执掌帅权、戎马一生的传奇经历。这件铜钺装饰的虎食人纹在商代青铜纹饰中多次出现。虎食人纹下有铭文“妇好”二字。</p> <p class="ql-block">“好”铜甗 铜 </p><p class="ql-block">商 (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p><p class="ql-block">蒸煮器。此甗形体较大,上部为甑,圆敞口,两立耳于方唇之上。腹壁较直,内收,形成束腰,与下部三柱足鬲相连。腰部有一略呈椭圆形的箅架,箅已遗失。口沿下饰一周六组兽面纹。口下内壁有“好”字铭文。腹足有烟炱痕。</p> <p class="ql-block">铜牺尊 铜</p><p class="ql-block">西周 (公元前1046~公元前770年)</p><p class="ql-block">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p><p class="ql-block">盛酒器,器身为一站立状怪兽。兽首前瞻,顶有柱状双角。角内侧有一弯曲上翘之小叉。兽鼻隆起,耳细长而竖起。腿短而粗壮,短尾呈三角形。兽腹两侧各有一鸟形竖扉,鸟首向上,扉下有三角形小翼。四蹄侧面有爪形刻道。牺尊背部有盖,盖钮为一站立凤鸟,项背附着一卷尾虎,作行走状。胸前及臀部各附着一回首卷尾龙。器身上饰夔纹及兽面纹。盖内底及器体腹内底各有两行六字铭文:“口仲作宝口彝”。</p> <p class="ql-block">铜鼎 铜 </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0年)</p><p class="ql-block">陕西西安新旺村窖藏</p> <p class="ql-block">铜人面饰</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0年)</p><p class="ql-block">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是一个由众多古文化遗存分布点组成的大型遗址群。自1927年发现以来,共计开展了30 余次考古发掘,发现宫殿建筑、祭祀坑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金器、玉石器、陶器、象牙等文物,展示了古蜀先民的建筑技术水平和宗教祭祀活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86、2020年发掘的8座祭祀坑,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年代约为公元前1200-前1000年,相当于商代晚期,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研究提供了重要考古实证。</p> <p class="ql-block">铜面具 铜 </p><p class="ql-block">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八号坑</p><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数字演示)</p><p class="ql-block">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战国时期,器物通高40cm、口径13.2 cm、腹径26.5cm,1965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百花潭中学十号墓,现藏于四川博物院。以其通体用金属嵌错出丰富多彩的图像和纹饰而著称,壶身从上至下分层描绘了战国时期竞射、采桑、宴乐、弋射、水陆攻战的场景。</p><p class="ql-block">《左传》有云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此处通过数字技术复原的图像纹饰,直观、生动地再现了该展区陈列的铜编钟、石编磬与各式青铜酒器、食器、兵器等文物的应用场景,令人仿佛置身于钟鸣鼎食的宴乐与戈戟相交的战争现场。</p> <p class="ql-block">问鼎中原</p><p class="ql-block">鼎,炊器、盛食器, 用以烹煮肉类。多为圆形三足两耳, 也有长方形四足。</p><p class="ql-block">鼎是商周青铜器中数量最多、地位最重要的器类。鼎作为炊器、盛食器, 是商周时期贵族的日常生活器具, 也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时的礼器。所谓 “问鼎中原”, 反映了铜鼎作为商周礼器群的核心器类, 并在特定场合下可以视作王权的象征。</p><p class="ql-block">结合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可知, 鼎在周代逐渐形成完备的使用制度, 具体而言可分为四类 : 正鼎、镬鼎、陪鼎、铏鼎。</p> <p class="ql-block">专题三:大国一统</p> <p class="ql-block">大国一统</p><p class="ql-block">六合一统,盛世华章。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神州大地上繁衍生息,和谐相处。自秦朝统一全国后,历经多次王朝更迭,其间虽出现过短暂分裂,但国家统一的总格局从来没有改变。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主题,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历经五千多年沧桑巨变,中国因统一而强大,因统一而安宁,因统一而美丽。“大一统”理念成为中华儿女崇尚和坚守的精神依托。</p><p class="ql-block">“大一统”既是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也是政治抱负。《公羊传·隐公元年》就记载 “何言乎王正月? 大一统也”。孔子倡导和而不同,天下一家。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推行“书同文、车同轨”,历代有识之士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境界,把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转化为千百年来治国理政的探索与实践。在“大一统”思想引领下,中国人形成独有的天下观和国家观,开创出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盛世景象。</p> <p class="ql-block">锦绣山河</p><p class="ql-block">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各族先民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p> <p class="ql-block">洛水之阳 天地之中</p><p class="ql-block">汉魏洛阳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约15千米,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遗址。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在继承魏晋洛阳城基础上,吸收了南朝建康城规划,承袭了中华民族 “择中建都” 的理念,形成“完整” “规整” 的都城中轴线,开启了此后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的先河,并直接影响了隋唐长安城与洛阳城。</p><p class="ql-block">隋唐洛阳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区,隋大业元年始建,至北宋历经多次大规模修葺,城内街道纵横,郭城划为众多里坊,形成棋盘式布局。宫城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独特布局,整齐划一的里坊建制,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O为政以德 正己修身</p><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向来讲求修身正己立德,将其视为做人处事为官的根本。《大学》倡导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主张 “修己以敬” “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为政以德”。立德修身不仅是成才立业之本,更是治国安邦之道。</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君德教育思想。《尚书·洪范》记载了箕子以九个方面内容向周武王陈述治国思想的故事。周公构建起了以礼乐教化为核心的君德教育理论框架,成为后世君德教育的典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都提出了各自的君德教育主张。秦汉时期,以儒家 “仁” 为核心的君德教育思想一枝独秀。宋代, 以朱熹为首的理学家, 主张“治天下者,以正心诚意为本”,而陈亮等人以追求事功来矫道德至上的偏颇。明中叶以后,李贽、王夫之、戴震对传统君德教育提出质疑,具有鲜明的反正统意识。</p><p class="ql-block">O辟雍</p><p class="ql-block">上古时期,天子设学,建有辟雍。辟雍成为天子承师问道之所。古代中国步入阶级社会后,行礼乐、宣德化的“辟雍” “太学” 陆续派生出来。《周礼》称,辟雍 “所以明和天下”。《白虎通义》载 : 天子设立辟雍,“所以行礼乐,宣徳化也”。辟雍通常设在王朝的都城,如长安、洛阳、北京等地。清代,尤其是乾隆末年以后,帝王还常常临雍讲学,各级主要官员、贡监生于国子监圜桥观听,称为盛典。临雍讲学成为帝王树立德行、昭示教化的重要方式。</p> <p class="ql-block">武士俑 陶</p><p class="ql-block">明 (公元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四川成都凤凰山明蜀王世子朱悦燫墓</p> <p class="ql-block">陶象辂 陶</p><p class="ql-block">明 (公元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四川成都凤凰山明蜀王世子朱悦燫墓</p><p class="ql-block">朱悦燫墓出土辂车为陶制明器,整体涂红褐色漆,辂车为半球状圆顶,中部为方形轿亭、前、左、右三面开门,辂亭下为底座平盘,并连接车辕,前后辕端分别饰镀金的铜制龙头、龙尾。辕前后各支一行马驾。根据《明史》、《明会典》记载,亲王只可使用象辂、世子仪仗同亲王,也可使用象辂。</p> <p class="ql-block">汉唐长安 盛世之都 </p><p class="ql-block">西汉长安城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郊 ,近似方形 ,约 36 平方千米 ,是西汉时期全国政治 、经济和文化中心 ,奠定了此后中国古代都城两千年的文化传统 。它是在秦咸阳兴乐宫 、章台宫 、轵道等宫殿 ,道路基础上改建而成的 ,史载公元前 201年 “更名咸阳曰长安” ,西汉 、新莽 、西晋 、前赵 、西燕 、前秦 、后秦 、西魏 、北周 、隋等先后以此为国之都城 。三国 (魏) 、大夏 、后赵以此为陪都都城 。唐代沿用其作为唐长安城禁苑 。</p><p class="ql-block">隋代在汉长安城旁修建大兴城 ,唐在大兴城基础上修建长安城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约 89 平方千米 ,近似方形 ,由郭城 、皇城 、宫城三部分组成 。整个城市坐北朝南 。全城以宫城承天门一皇城朱雀门一郭城明德门为南北中轴线 ,宫城和皇城位于郭城北部居中位置 ,郭城内棋盘状分布有110个坊和东西两市 ,皇城为中央官署集中地 ,宫城是皇帝居住和听政之所 ,最早为太极宫 ,唐高宗以后移到郭城东北的大明宫 ;唐玄宗时期 ,再次迁移至扩建而成的郭城东部的兴庆宫 。唐长安城中轴线是中国古代都城史上最规整 、最 “标准” 、最壮观的都城中轴线 。封闭式里坊制的都城布局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典范 ,对周邻国家都城规划产生深远影响 。</p> <p class="ql-block">富国强兵 兴盛有道</p><p class="ql-block">漫长发展进程中,历史用无数血与泪、刀与剑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 : 富国强兵是国家民族发展之要,是生死存亡之道。从先秦时代起,中华民族就追求 “天下大同” 的理想,追求富国保民之道。同时,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深谙这样一个道理 : 只有强大的军队,有力的国防,才能保障国家长治久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武士俑、骑士俑</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史 </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自汉代以来撰写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 ,下至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国 ,约4000多年的历史 。它以纪传体书写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 ,包括本纪 、世家 、列传 、书志 、史表 、载记和史论等形式 。二十四史内容丰富 ,全面记载了历朝历代政治 、经济 、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 。历来被奉为正统史书 ,故又称“正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史籍要著</p><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善于创造和记录自己的历史。在记录历史的过程中,创造了编年、典制、纪事本末等多种史书形式。从早期的文献汇编《尚书》,到清代的考据学名著,它们或专记国家政事,或旁及社会风俗,或兼论地理、金石、家谱,有帝王家事,亦有庶民情怀。这些史籍类型丰富,史料众多,全面勾勒出一幅幅古代中国的历史画卷。</p> <p class="ql-block">专题四:和融万方</p><p class="ql-block">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p> <p class="ql-block">丝路佛迹</p><p class="ql-block">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繁荣 ,我国的道教 、儒家思想随之传播 ,各国使者 、来华经商或定居者将佛教 、琐罗亚斯德教 、摩尼教 、景教 、伊斯兰教 、基督教等多种宗教信仰陆续传入。</p><p class="ql-block">佛教传入我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 ,但经由西北 、南方 、海上多条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已是共识。西汉元寿元年 (公元前2年) ,大月氏王使臣口授《浮屠经》,成为佛教传入汉地之始的标志。</p><p class="ql-block">佛教传入后,被我国本土文化改造和吸收 ,形成汉传 、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 。经过与儒、道等本土文化不断磨合 ,佛教最终融入中华传统文化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泥塑罗汉像 泥</p><p class="ql-block">眼部镶嵌黑色琉璃珠,全身彩绘贴金,跣足立于仰莲座上。泥像内部有木架支撑,用夹草泥粗泥塑形,表面上细泥压光后彩绘。这是目前唯一一批考古出土的泥塑罗汉像。辽 (公元916~1125年)</p><p class="ql-block">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p> <p class="ql-block">1974年福建泉州湾后渚港出水宋代海船模型</p><p class="ql-block">这艘海船是一艘从事远洋贸易的三桅帆船,用当时最好的造船木材制造而成。出水时只剩甲板以下部分,残长24.4 、残宽9.15米 。复原后可达34米长 ,11米宽 ,船壳板由两层或三层板相互叠合,与《马可·波罗游记》记载的泉州船多层板构造相吻合 。这种面宽底尖的海船吃水深 、稳定性好 、不畏风涛 ,且容量大 ,能够装载大宗货物 ,并具有防止触礁沉没的先进技术--水密隔舱。</p><p class="ql-block">船模以10:1的比例缩小制作 ,其中水密隔舱 ,货船、船员、船长水手生活区的布置 ,以及船上一切重要部件制作技艺均按真实海船进行制作。</p> <p class="ql-block">专题五:民族觉醒</p> <p class="ql-block">国家蒙辱 人民蒙难 文明蒙尘</p> <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p><p class="ql-block">1911 年10月10日 ,武昌城头枪声一响 ,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 ,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p> <p class="ql-block">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p><p class="ql-block">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西方列强凭着坚船利炮野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 。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深重苦难引起马克思高度关注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马克思撰写了十几篇关于中国的通讯 ,向世界揭露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真相 ,为中国人民伸张正义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 ,科学预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 ,甚至为他们心中的新中国取了靓丽的名字--“中华共和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 ,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译介到中国 。</p> <p class="ql-block">五四运动</p><p class="ql-block">五四运动 ,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 、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 、捍卫民族尊严 、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五四运动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p> <p class="ql-block">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p><p class="ql-block">近代以后,争取民族独主、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经先进的知识分子积极传播,为中国思想界开启了一道大门,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华民族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全新道路。</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成立</p><p class="ql-block">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p><p class="ql-block">O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会代表(十三人):(上左)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中左)陈谭秋、邓恩铭、王尽美、(下左)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包惠僧、陈公博、周佛海</p> <p class="ql-block">开国大典影像</p><p class="ql-block">这段珍贵的历史影像截取于2019年俄罗斯联邦政府赠送的彩色开国大典记录片。原片由原苏联摄影师拍摄于1949年10月1日,该片真实还原了开国大典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由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在海外开展中共珍稀文献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中所收集。</p> <p class="ql-block">1949--2024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p> <p class="ql-block">一楼大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