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北京天安门

阿军0252

<p class="ql-block">  天安门(Tian'anmen),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中轴线和长安街的交汇点。天安门由蒯祥设计,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开始建造,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时名为承天门,原通高为33.87米,现通高为34.7米,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广场</p> <p class="ql-block">  城楼分上下两层,下层是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建高大的朱红色城台,下大上小,呈梯形状。上层是城楼大殿,从城台顶到大殿屋顶高约21.7米。城台由两部分组成,城台下部台基是坚固厚重的汉白玉石须弥座,高出地面1.59米。 城楼大殿内10根红色廊柱中间,悬挂着高2.23米、周长8.05米、直径2.25米、重达80公斤,每一盏至少三个大人才能环抱过来八个红色的大宫灯。</p><p class="ql-block"> 城楼大殿的梁柱之间悬挂着17盏大型玻璃宫灯,它们与藻井和朱红色的柱子浑然一体。这17盏宫灯组成“众星捧月”的图案。大厅正中最大的那盏为主灯,有8个立面,灯高6米,直径2.8米,重约450公斤;其余16盏为有6个立面的辅灯,每个灯高6米,直径2.2米,重约350公斤。每盏灯的上角各有一盏伞形小灯。</p><p class="ql-block"> 城楼的中厅悬挂了一幅高2.6米、宽5.8米的《江山永泰图》。该以奇特的构思、浓烈的笔墨和粗犷的线条,勾勒出一幅巍峨雄浑的泰山图。</p><p class="ql-block"> 城楼殿顶有正脊1条,垂脊4条,戗脊4条。在正脊、垂脊、戗脊上装饰有10个龙吻,故有“九脊封十龙”的说法。龙吻位于大殿屋顶正脊的两端和垂脊、戗脊的前端。城楼大殿正脊两端的称作“正吻”,也叫“大吻”或“鸱吻”,同属龙族,古代统称其为“龙吻”。天安门正脊上的龙吻体积最大,且翘首华丽,高约3米,宽约2米,由13块中空的金色琉璃瓦件组成,俗称“十三拼”。大殿正脊两端的龙吻,通身鳞甲,四爪腾空,昂首怒目,造型生动活泼,做工精致考究。除大殿正脊上的龙吻外,两坡4条垂脊上也各有一龙吻,名曰“垂脊吻”,或称“垂兽”,其体型比正脊龙吻要小得多,起封护两坡瓦陇和装饰垂脊的双重作用。4条戗脊上也各有一龙吻,名曰“戗脊吻”,或称“戗兽”,与垂脊吻相似。</p><p class="ql-block"> 城楼东西两侧,各有七个红色的观礼台,观礼台前,东西各筑有花坛。在天安门城楼的前方近处是两座大观礼台,每座长95米,宽12米,各有6个小区。观礼台呈北高南低倾斜式,内有梯形台阶,总容量为20000多人。</p><p class="ql-block"> 天安门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高6米,宽4.6米,加上像框,总重量达1.5吨的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城楼西面</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城楼前廊</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城楼中厅</p> <p class="ql-block">站在天安门城楼南望广场</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城楼东面</p> <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天安门城楼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它庄严肃穆的形象是中国国徽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天安门以其500多年厚重的历史内涵,高度浓缩的中华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同时它还是新中国的象征和无与伦比的政治瞩目和神往,成为世界和中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天安门城楼气势宏大,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4日,天安门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广场夜景</p> <p class="ql-block">我爱北京天安门</p> <p class="ql-block">摄影:阿军0252</p><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制作:阿军0252</p><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21日</p><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