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掠影——埃及土耳其游(一)《最美系列》126

矫老师

<h5>《我所见到的最美》是一部行万里路的随笔集。放怀形骸以外,浪迹山水之间,才能体味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出行是心灵的沐浴,置身自然, 访草木以素心,临溪流以净灵,在山水畔涤荡人之龌龊。出门是猎奇学习,登高望远,极目层峦叠嶂,置己苍茫云海,在天地间方知身之寸微。出门还是情感交流,亲朋好友,感美好的瞬间,享温馨的相伴,在情景中交流爱之真诚。</h5> <h1>常说开罗像一部厚重的史书,记录着人类文明史的沧桑与辉煌。但现实中,它却以矛盾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存在:熟悉又陌生,古老又现代,神秘又世俗。</h1><h1>我对开罗的熟悉,源自对书本、影像和传说的记忆。尼罗河的旖旎,金字塔的雄伟,狮身人面像的神秘,法老们的传奇等等,曾一遍遍在脑海中勾勒出开罗的模样,让我自以为对它比较了解。但踏上这片土地,陌生却是最真实的感觉。大街小巷中,穿着时尚的年轻人与长袍老者擦肩而过,未完工的混凝土框架与几千年前的方尖碑并肩而立,橱窗里的国际品牌在古老香料弥漫的气味中展示,清真寺的唱经与市场中的叫卖争夺着叙事权......</h1><h1>这种熟悉与陌生的矛盾感充斥着开罗的每个角落,宛如一个遥远而熟悉的梦境。</h1> <h1>站在开罗塔上,古老与现代在光影中和谐共生。尼罗河穿城而过,一边是见证数千年沧桑的金字塔,一边是反射着耀眼阳光的玻璃幕墙,时差巨大的建筑共同构成了开罗独特的天际线。主干道上,汽车川流不息,马车缓缓前行,喇叭声与吆喝声交织成别样的城市交响乐。</h1><h1>开罗的高楼大厦没有特色,倒是老城区别有味道。那些用石头堆砌而成的老房,残缺不全的屋顶,刻满裂痕的墙壁,扭曲变形的门窗,似乎都在诉说着时光的无情。倒是哈利利市场熙熙攘攘,匠人们叮叮当当的敲打着铜器,五颜六色的肉桂、丁香、藏红花等堆满在香料铺前,让人仿佛回到千年前的阿拉伯市集。</h1><h1>这座城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历史的坚守与对未来的向往,开罗将5000年文明史压缩成城市的肌理: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在无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今日的变迁。</h1> <h1>走进埃及博物馆,仿佛就踏入了魔法世界,每一个角落,每一件展品,都在无声地诉说着5000年的神秘文明。</h1><h1>图坦卡蒙金面具,鬼斧神工。重达11公斤的黄金以微米级的精度完美贴合少年法老的面部骨骼,五官英俊,线条流畅,肌肉起伏栩栩如生。令人困惑的是,当时的匠人怎么打造出如此精致的金制品?经历数千年的色彩为什么毫不褪色?</h1><h1>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王者风范。他统治了埃及67年,缔造了古埃及的鼎盛黄金期。雕像的黄金权杖,仿佛在宣告,他的统治将如太阳般永恒。令人惊异的是,激光扫描发现:雕像左掌中,竟有以蜂蜡混合陨石粉制作的微缩阿布辛贝神庙,那里有四座高达20米的他的雕像</h1><h1>在木乃伊陈列室,躺着哈特谢普苏特女王,在男权至上的古埃及,她脱颖而出。那干枯的面容依然透露出威严,微微上扬的嘴角,还带着自信的微笑。令人感到神秘的是,即使在今天,科学家依然无法完全还原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全部细节。</h1> <h1>我们常常用震撼一词,形容旅游中见到的壮丽景色。其实,那种感觉大多不过是视觉冲击,与震撼完全不同。</h1><h1>游走在二十多具木乃伊之间,你仿佛置身在冥界之中。那一具具裹着泛黄亚麻布的干尸,神秘诡异,只有干裂凹陷的面部才表明,他们曾经是人,是几千年前活生生的人。此时,一种感觉会直抵内心深处:无论你是谁,拥有什么,只不过是物质不断变换过程中的一个片段。真正的永恒不在于躯体,而在于智慧与爱的传承。这种触动灵魂的感觉才是震撼。</h1><h1>第一次看到沙漠上喷薄而出的太阳,绚丽多彩。生命,成于尘土归于沙砾,就像日出,虽短暂却壮丽,虽有期却循环不息。</h1><h1><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