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家乡的习俗”优秀习作</p> <p class="ql-block"> 饮雄黄酒,忆端午情</p><p class="ql-block"> 作者:六(8)李淳伊</p><p class="ql-block"> 指导老师:唐春红</p><p class="ql-block">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这句古语道出了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各地的风俗习惯各具特色。在我的家乡临桂区南边山镇,这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端午节有一个传统习俗,喝雄黄酒,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家乡的重要节日。按照传统习俗,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喝雄黄酒。雄黄是一种药材,被认为具有驱邪避病的神奇功效。然而,由于雄黄酒微毒,饮用时必须格外小心。 在我们家,雄黄酒的饮用仪式由家中最年长的长辈主持。长辈先喝一口,然后依次为孩子们擦额头、耳朵和肚脐,以此保佑孩子们平安健康。虽然孩子们不直接饮用,但这一仪式却充满了家庭的温暖和长辈的关爱。孩子们围坐在长辈周围,听着长辈讲述端午节的传说和习俗,感受着节日的温馨和传统的魅力。 除了饮用,雄黄酒还被用来驱蛇。端午节前后,天气渐热,蛇类活动频繁。传说中,白娘子因害怕雄黄酒而逃走,因此人们相信雄黄酒能驱蛇。于是,每家每户都会在端午节这天将雄黄酒洒在房屋四周,以保家宅安宁。这一做法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保护。 制作雄黄酒的过程也颇具仪式感。首先将雄黄磨碎,然后将蒜瓣拍碎,与雄黄一同浸泡在白酒中。泡好后,先舀一碗供香火,再舀一碗供厨房,最后家中长辈才能饮用。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传统的尊重,也是对家庭长辈的尊敬。制作雄黄酒的过程,也是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增进感情的过程。 这些独特的习俗,不仅体现了我们家乡人民的智慧,也承载了对健康和平安的美好祝愿。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为我的家乡感到自豪,也深爱着这些传统习俗。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些传统习俗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我们的根源,不要忘记那些让我们感到归属和骄傲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忆端午,雄黄香</p><p class="ql-block">作者:唐林娟</p><p class="ql-block">指导老师:唐春红老师</p><p class="ql-block">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不同地方的民俗如繁花绽放,各有其独特的魅力。而在我的家乡,端午节的诸多习俗里,雄黄酒的习俗干我而言,有着别样的情愫。</p><p class="ql-block"> 端午前夕,家中便开始筹备雄黄酒的制作。拨开那带着辛辣气息的大蒜,将其拍碎后放入古朴的酒缸,这是制作的第一步。随后,妇女们会在清晨时分前往集市,去挑选那关键的雄黄。雄黄形态多样,块状的透着厚重,碎状的则更显细腻,通常大家会选择碎状的,认为其更易与酒相融。把选好的雄黄和白酒一同放入缸中,一场奇妙的融合,便在时光里悄然酝酿。</p><p class="ql-block"> 在家乡,泡雄黄酒的过程有着独特的讲究。那装着原料的酒缸,会被放置在家中的影壁之上。影壁,作为家宅的一道独特风景,也赋予了雄黄酒别样的意义,防佛在守护着这份传统的延续。</p><p class="ql-block"> 说起雄黄酒,家乡流传着一个与之相关的传说。端午时节,阳气渐盛,蛇虫活跃。在经典的《白蛇传》中,许仙正是用雄黄让白素贞现出原形。因此,家乡人一直坚信雄黄是蛇虫的克星,每年端午节,雄黄酒变成了驱邪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雄黄酒泡好后,一场庄严的仪式便拉开了序幕。大人们会把雄黄酒倒出来,先祭拜自己家的祖先。祭拜完后,再提上一些雄黄酒,到河边,再带上一些粽子、黄纸、香。在缓缓的,把粽子以及雄黄酒,放入河中河。在点燃黄纸,用黄纸烧起的旺火,点燃一根根香,插在河旁的土地上。每一个动作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后,家中最年长的老人会,亲自将影壁上剩余的雄黄酒拿下来,先自己喝上一口, 再用手沾上那么一点点雄黄酒,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给家中的族人的手、额头、脸颊、耳后……地方涂上雄黄酒。寓意着驱邪避灾。最后,将剩余的雄黄酒洒在门前,为家宅筑起一道抵御邪祟的屏障。</p><p class="ql-block"> 曾经的古代社会,由于没有发达的科技,再加上空气中的病毒和细菌,人们很容易生病后没有钱买药材,们一时发现了雄黄可以消毒杀菌,便在每年端午节的时候涂在身上。让自己不受病毒的侵害。就这样代代相传。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保障。</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这一习俗成为了家乡端午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为了我心中对家乡最温暖的记忆。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壮乡端午</p><p class="ql-block">作者:六(8)班 李彦霓</p><p class="ql-block">指导老师:唐春红</p><p class="ql-block">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五月微风轻拂,广西的端午节在热闹中开场。端午清晨,集市热闹非凡。街道上,艾草嫩绿香郁。我们家乡临桂人对艾草情有独钟,将其挂在门口,随风摇曳的艾草,既能驱邪,又承载着家人对平安的祈愿。制作雄黄酒是端午的重要仪式。</p><p class="ql-block"> 傍晚时,集市上有人挑选雄黄粉末。回家后,将雄黄与大蒜放入酒中,夜幕降临,一家围坐,长辈先用雄黄酒,再用酒点在孩子的额头、耳朵和手腕,各念吉祥话,祝愿孩子平安健康。端午过后,天气转热,蛇虫多了起来,人们驱蛇,会在房屋的各个角落,屋前屋后洒上雄黄酒。人们是如何知道蛇怕雄黄的呢?</p><p class="ql-block"> 传说,许仙在白娘子的面前拿出雄黄酒后把白娘子吓跑了,人们便得知蛇怕雄黄。赛龙舟是广西端午最激动人心的活动。江河两岸,彩旗飘扬。观众早早聚集。比赛开始,龙舟似箭般飞驰。鼓手大力击鼓,浆手整齐划浆,水花飞溅。岸边观众的欢呼声、加油声此起彼伏,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p><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热闹渐息。一家人围坐,桌上摆着雄黄酒,亲人们分享一天见闻,欢声笑语不断。此时,我们家乡的端午,处处弥漫着艾香与温情,让人深深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它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赞歌,描绘着生活的美好。这个节日凝聚着文化与情感,让我们深感骄傲。</p> <p class="ql-block">雄黄酒香,端午情长</p><p class="ql-block"> 六(8)班 刘丰玮 </p><p class="ql-block">指导老师:唐春红</p><p class="ql-block">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五十六个民族如璀璨星辰,分布于山川湖海之间。各地的风土人情宛如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历史长河中徐徐展开,其中端午节的习俗更是独具一番风味。</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家乡,端午节有着独特的印记,喝雄黄酒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寓意驱邪避凶。关于雄黄酒,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秦国的铁蹄踏破了楚国的山河,爱国诗人屈原满怀悲愤,投身汨罗江。江边的百姓为了不让鱼虾啃食屈原的遗体,纷纷往江里投放粽子等食物,而有位老人别出心裁,往江里面撒雄黄,以驱散鱼虾。随着时光流传,这一行为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承载着人们对先贤的敬意和赞赏。</p><p class="ql-block"> 每逢农历初五,家乡的人们便早早忙碌起来。清晨,前往市场采购大蒜、雄黄,将大蒜拍碎,与雄黄一同剁碎、浸泡在黄酒之中。待一切准备好后,家中德高望重的长辈会庄重地燃起香火,放在香火附近,放完以后,向外倒酒,以示敬意。接着大家来到河边摆上小桌子,摆上酒,虔诚祭拜,祈求保佑。</p><p class="ql-block"> 用酒前,还有一道特别的仪式:长辈先抿一口,再用手指蘸取雄黄酒,轻点在小孩的额头、耳尖、耳背之上,余下的则撒在家的四周,寓意着不仅可以防蚊虫,还寓意着保一方平安。</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的习俗,是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期待,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我们有责任将这些习俗代代相传,让它们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褪色。</p> <p class="ql-block"> 家乡的春节</p><p class="ql-block"> 作者:陈诗溶</p><p class="ql-block"> 指导老师:唐春红</p><p class="ql-block"> 时间飞逝,转眼间就又到了春节,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打扫房子、贴窗联、包饺子、买年货都是春节中必不可少的,这时的大人们便会忙这忙那的.而孩子们不一样,孩子们是最开心的,可以吃美食、领压岁钱….好多好玩的好吃的.包饺子也是一定要做的.吃了饺子来年顺风又顺水,吃到硬币的不仅运气好,说不定还能发财呢!孩子们吃到硬币考试一定能过.当然它的制作方法也十分地简单。</p><p class="ql-block"> 首先把面粉和水一起倒进锅里,水也一定要加的适量,不然水加多了面团就会变成一摊面糊了,加少了呢又还剩很多面粉,而且容易硬,硬了就会裂,那样饺子皮不但不好看还不好擀,和好面还要揉出一小团一小团的小面团,然后用擀面杖把小面团擀成又等又圆的饺子皮,一边擀一边转面皮.擀好后又放上馅料,馅料也有许多种,有韭菜馅的,有白菜猪肉馅的,还有玉米萝卜馅的,把剁好的肉加上加碎的蔬菜,拌起来.放好馅料后偶尔再放上一个硬币,包起来,捏出皱,就包好了.还可以包成元宝的样子,其他的还可以利用想象提出来.</p><p class="ql-block"> 到了晚上,把水煮开,再倒入饺子,再等一段时间,只要里面包的肉或韭菜熟了就可以出锅了.晶莹剔透的水饺,再加上翡翠般的腊入蒜,又或者调好的酱料,谁看了能不流口水呢.</p><p class="ql-block">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是深受中国人民喜欢的传统特色,春节的习俗之一,饺子也像征着团圆和美满。</p> <p class="ql-block"> 清明扫墓寄思情</p><p class="ql-block"> 临桂二小 六(8)班 周俊杰 </p><p class="ql-block"> 指导老师:唐春红</p><p class="ql-block">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地习俗各异。我的家乡便有着扫墓、喝雄黄酒、踏青等诸多独特习俗。今日,我愿化身小导游,为大家介绍其中一项特别的习俗——扫墓。</p><p class="ql-block"> 扫墓仪式在农历三月初四的清明节举行,这是我们纪念亲人的重要时刻。扫墓前,需精心准备一只烹制好的大公鸡、一块肥美的大肉,再准备一只烹制好的鸭子,再备上几挂大鞭炮,十几沓纸钱,若有爱喝酒的祖宗就要准备一杯醇香的美酒。出发前还需要等族人们集合才可出发前往祖坟。</p><p class="ql-block"> 到达祖坟后,先燃起大把大把的纸钱。老人们常说,纸钱烧得越旺,来年祖先就越能赐予家人旺盛的福气。在烧纸前,要恭敬地在亲人坟前摆上鸡肉、鸭肉和肉。若亲人喜酒,更要虔诚地倒上一杯,酒量以三分之一为宜。同时,用烧纸钱的火点燃一捆香,每插三根,寓意着能最快地告知祖宗,我们来看望他们了。焚香时,还要郑重地行三叩九拜之礼来表示对祖先的尊重。在焚香的同时,需要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用镰刀仔细砍掉坟上的杂草,亦要一并清除,倘若坟上有“蚁窝”,老一辈人说,这意味着亲人在地下有众多“士兵”守护。此时,还需在坟前放一沓彩纸,祈求祖先庇佑。</p><p class="ql-block"> 临走前,将酒杯中的酒轻轻洒在墓前,以表敬重,随后插上几根香,告诉祖先我们即将离去。最后,点燃一串大鞭炮,在噼里啪啦的声响中,向祖先道别。</p><p class="ql-block"> 扫墓,不仅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更是家人对逝去亲人绵延不绝的思念 。</p> <p class="ql-block"> 端午节的习俗</p><p class="ql-block">作者:李宇航</p><p class="ql-block">指导老师:唐春红</p><p class="ql-block">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而我的家乡桂林,端午节饮用雄黄酒,就是我们这里过端午节的习俗之一,当然还有很多种习俗。</p><p class="ql-block"> 雄黄是由雄黄石捣成小块小块或粉末状的矿石。虽然有毒,但是可以少量的饮用,此外,雄黄酒还可以用来解毒的毒,还能去赶走五毒。</p><p class="ql-block"> 雄黄酒的制作过程也很简单,只需要准备拍碎的解释了皮的大蒜,和白酒或黄酒,还有一些雄黄。然后就可以泡雄黄酒了,泡雄黄酒一定要放在香火台上。且在吃雄黄酒前还要再香火前共一共,再去厨房共一共。然后就可以喝了。第一杯雄黄酒的辈分最大的老人喝,然后再把其他的雄黄酒擦在小孩子的头上耳朵上。</p><p class="ql-block"> 传说雄黄酒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发明的,所以端午节才有喝雄黄酒的习俗。</p><p class="ql-block">每个家乡都有自己的习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习俗唯有自己家乡的习俗才是最好的最独特的。</p> <p class="ql-block"> 端午节的习俗</p><p class="ql-block">作者:周子翔</p><p class="ql-block">指导老师:唐春红</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是我们国家的一个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各个地区有各个地区的习俗,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而今天我要介绍的,便是在我的家乡桂林过端午节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首先,在过端午节的前几天,便会有许多妇女去集市上购买要用的东西,如食材:糯米,五花肉,芝麻,板栗等等。还有其他的东西,如艾草,红线,雄黄,粽叶等。粽叶和艾草要提前清洗干净,糯米要提前泡发。</p><p class="ql-block"> 到了端午节的那一天,人们就会把买来的艾草用红绳卷起来,挂在前门和后门上,寓意驱邪避祟。艾草的气味还能驱赶蚊虫,让家人们免于蚊虫的叮咬。</p><p class="ql-block"> 随后便到了包粽子,首先用写好的粽叶完成一个漏斗形的容器,将泡发好的糯米放入容器中,然后放入去掉壳的板栗,炒好的芝麻碎,处理好的五花肉等,放入水中煮几个小时,粽子就煮好了。在吃饭前还有一个习俗,就是让家中的男生把粽子带到河边祭拜,拜完后要将粽子撕开扔入河中。回家后也要将粽子放在香火台上,放好后烧香拜一拜,拜完后一家人才可以开始吃粽子。</p><p class="ql-block"> 在早上,人们会将买来的雄黄和白酒加上拍碎的大蒜,混合在一起就成了雄黄酒,将雄黄酒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到了晚上,家人团圆的时候,就让家中年龄最大的人喝一口,再将雄黄酒抹在家人的身上,寓意驱邪避祟。随后,人们还会把雄黄酒拿去祭祖,后面人们还会把雄黄酒撒在家的四周,不让蛇进入家中。</p><p class="ql-block"> 这些习俗是中华人民艺术的瑰宝,我们要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 家乡那一抹红</p><p class="ql-block"> 作者:林洛如</p><p class="ql-block">指导老师:唐春红</p><p class="ql-block"> 爆竹声声,贺语盈盈,饺子飘香,春节如同欢快的精灵,悄然降临。在我的家乡,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精心地在门框上张贴对联,那一抹鲜艳的红,成为了春节里最亮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这红彤彤的对联,背后可藏着一段古老而有趣的传说。相传,古时有一种名为“年”的凶猛野兽,生性嗜人。每到特定时日,人们为躲避“年”的侵害,纷纷逃往深山。有一年,一位腿脚不便的老人留在了村子里。夜里寒意袭人,老人在院子里燃起了一堆熊熊烈火。当“年”闯入村子觅食时,被火吓得落荒而逃。次日,村民们归来,惊讶地发现老人安然无恙。老人将昨晚经历告知众人,大家这才知道,“年”惧怕红色。然而,年年烧火颇为不便,渐渐地贴对联这一习俗便应运而生,传承至今。</p><p class="ql-block"> 贴对联可绝非随意为之,其中有着诸多讲究。对联分上联和下联,按照传统,上联贴在右侧,下联贴于左侧。而区分上、下联也有诀窍:上联的尾字通常为上声或去声,下联的尾字则多为平声。凭借这一方法,我们便能轻松分辨上下联,让对联以正确的姿态装点家门。</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般在除夕的早上贴对联。先把旧对联取下,再将崭新的对联贴上。过去,人们常用糨糊来贴对联,寓意这一年团团圆圆,步步高升。有时候,我们还会把“福”字倒着贴,寓意福到。人们还会在鸡圈、牛栏、羊圈上贴春联,寄予对家畜兴旺的期盼。</p><p class="ql-block"> 这红彤彤的对联,不仅洋溢着喜庆祥和的年味,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新年的热爱。它是家乡春节习俗中一抹亮丽的色彩,也是传统文化在岁月长河中闪耀的光辉 。</p> <p class="ql-block"> 家乡的风俗 </p><p class="ql-block">作者:莫婉鑫</p><p class="ql-block">指导老师:唐春红</p><p class="ql-block"> “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缝春节,家家户户门前都是红红火大的,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的时候,人们都会在前门和后门贴对联。贴对联可以增添节日喜庆的气氛。 </p><p class="ql-block"> 据说,之前有个叫”年”的兽左过年期间就来村子里吃人。有一次,一个老人家因为腿脚不方便,不能和村民一起到山上躲“年”兽。他徬晚的时候,在院子里烧了大火,那个叫“年”兽的看见之后,就被吓走了。第二天村民们回来,发观这个老人家并没有死,村民就问他,他说我就烧了火,他就被吓走了,后面几年,人们就把红的东西贴在门上,流传到现在,就成了贴对联。 </p><p class="ql-block"> 春联,也是讲究的。上下联字数要一样,对伙要工整。上联最后一字是三四声下联足一二联,上下联的位置不能贴反,上联贴在门的右边,下联贴在门的左边,左与左是根据面对的大门来辨别的,写对联是从右往左写的,念的时候也是从右往左念,所以贴的也是从右往左。 </p><p class="ql-block"> 除夕的一大早,阳光洒在家家户户的大门上,人的都开始忙碌起来,一般贴对联前,男人们爬上高高的梯子,把旧的对联撕来,再由奶奶拿高梁做的扫把,把门框上的灰尘扫去,这一般操作像是和过去的一年告别。撕完旧的对联男人们拿起新的对联,在背后涂抹上贴对联用的浆糊,把边边角角全涂抹均匀,就可以开始贴对联了,贴好了大门的对联,就去贴后门厨房,猪圆等地方。 在厨店贴上“饭熟菜香日日鲜,丰成食足天天好。“猪圈帖”“牛马成群勤致富,猪羊满圈乐生财。” </p><p class="ql-block"> 贴对联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它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对家的眷恋,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雄黄酒——端午节的古老守护</p><p class="ql-block">作者:六(8)班 陈彦汝 </p><p class="ql-block">指导老师:唐春红</p><p class="ql-block"> 雄黄酒是中国端午节的传统饮品,由雄黄粉与白酒调制而成。雄黄是一种矿物,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呈橙红色,具有特殊气味。古人认为雄黄有驱邪解毒的功效,因此在端午节这个"毒月"饮用。雄黄酒的制备十分简单:将雄黄研磨成细粉,与白酒按一定比例混合,静置一段时间即可。</p><p class="ql-block"> 传统上,人们会在端午节前准备好雄黄酒,以备节日使用。雄黄酒的主要用途有:饮用,古人认为少量饮用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但现代医学表明雄黄含有毒性成分,不宜内服;外用,将雄黄酒涂抹在额头、耳后、脸部、手心等部位,或画"王"字,象征驱邪避灾;洒扫,将雄黄酒洒在房屋四周,用以驱赶蛇虫。</p><p class="ql-block"> 雄黄酒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说屈原投江后,人们倒入雄黄酒以驱赶鱼虾,保护他的遗体。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端午节的固定传统。此外,雄黄酒还与白蛇传的故事相关,法海让许仙给白娘子喝雄黄酒,使其现出原形,进一步加深了雄黄酒驱邪的文化象征。现代医学发现雄黄含有砷等有毒物质,长期或大量服用可能导致中毒。因此,现在人们更多地将雄黄酒用于象征性的仪式,而非实际饮用。</p><p class="ql-block"> 尽管现代人已不再依赖雄黄酒来驱邪避灾,但它依然是端午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醒着我们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 家乡的中元节</p><p class="ql-block"> 作者:李宇权</p><p class="ql-block"> 指导老师:唐春红</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家乡,中元节又叫鬼节,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浓浓的思念与敬畏之情。</p><p class="ql-block"> 鬼节期间,从农历七月初七开始,整个村子便弥漫着一种神秘的氛围。大人们总会严肃地告诫孩子,夜晚千万不可外出,据说此时阴气渐盛,外出易撞邪。那些关于“鬼上身”会带来厄运的故事,让年幼的我们既害怕又充满好奇。</p><p class="ql-block"> 初七到十四,每日饭前,家中长辈都会郑重地在堂屋摆上丰盛的饭菜、醇香的美酒,这是为迎接祖先的归来。烛光摇曳中,祖先们仿佛跨越时空,与我们共飨佳肴。我仿佛能看到他们温和的面容,感受到他们对后辈的牵挂。</p><p class="ql-block"> 到了农历七月十四这天,夜幕降临,送祖先的仪式便拉开了帷幕。全村人齐聚村头的大树下,焚香摆供,糕点水果琳琅满目。大家神情庄重,跪地拜别,口中喃喃:“有马骑马,有车坐车,没马走路........。” 随后鞭炮声响起,在夜空中回荡,也宣告着鬼节的结束。</p><p class="ql-block"> 鬼节,看似神秘甚至有些惊悚,实则是一座情感的桥梁,一端连着我们,一端系着祖先。它时刻提醒着我,要铭记家族的根源,心怀感恩与敬畏,不忘先辈的恩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