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所城里 半部烟台史

张永胜(佛缘)

烟台是山东半岛最具有历史文化的城市,工业底蕴、经济水平、农业发展以及城建环境都堪称山东省一流。烟台红富士苹果、烟台张裕葡萄酒更是久负盛名,海上仙山长岛、养马岛、蓬莱阁也是闻名遐迩,相信不少人都是通过这些名片才了解烟台的吧? 烟台名称源于烟台山,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为防倭寇侵扰,当地军民于临海北山上设狼烟墩台,也称“烽火台”,海上发现敌情后,昼则升烟,夜则举火,为报警信号,故简称烟台,烟台名字也由此诞生。 公元1858年(清咸丰八年),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辟登州为通商口岸, 1861年改为烟台。此后,英、法、美等17个国家陆续在烟台设立领事馆。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建立文登、莱阳专区和省辖烟台市,1958年设立烟台专区,1983年11月成立地级烟台市。 <p class="ql-block">  到烟台旅游,市中心有一处名为所城里的古城不得不提及,所城里老城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也叫奇山所,有着600多年的历史。今年的春节与妻子在儿子、媳妇及孙儿的陪同下,从青岛坐城际高铁公交去游玩了一下,感觉它就是烟台市重要的城市发展史的见证,它记录着山东半岛的半部历史!正所谓:“一座所城里,半部烟台史。”</p> 烟台所城里又名奇山所城,全称为奇山守御千户所,是烟台最早的发祥地,明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增设奇山守御千户所,始建奇山守御千户所,后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外辐射,便成了今天的烟台市区雏形。洪武年间为海防设奇山所,驻防军东通宁海卫,西连福中前所,以达登州卫,设墩台狼烟,俗呼之为烟台,所建城池,后俗称所城。整座所城里守御所背靠青山,面朝大海芝罘湾,气势雄伟壮观。 直到公元1655年,也就是清顺治十二年,又一道朝廷的诏令改变了这一切。那一年,守卫了大明海疆二百五十余年的奇山所被裁撤了,康熙三年设奇山社,明朝皇帝任命的千户、百户们都被贬为了庶人,军户们也都失去了军籍,成为寻常百姓。奇山所也就从一个军事堡垒变成了各色人等杂居的小城,成了大清朝的奇山社。于是,留居于此的人们开始一心一意地开垦田地,经营生活,而这座城竟前所未有地繁盛起来。 到了清朝末期,烟台所城里占地面积约9.86万平方米,城内面积7.96万平方米。城设四门,每座城门上各建二层阁楼,并设庙宇供奉。城内有12条街巷。东门(保德门)至西门(宣化门)的街与南门(福禄门)至北门(朝崇门)的街,在城中心交汇,以交汇点分为东门里街、西门里街、南门里街、北门里街。奇山所城在其防区内还设有8座狼烟墩台,自西向东分别是营后墩、木作墩、埠东墩、熨斗墩、现顶墩、清泉墩、石沟墩、庙后墩。其中,熨斗墩是指设在奇山所城北烟台山上的烽火台,又称狼烟台。 烟台所城里老城目前只重建了西门——宣化门。城门及城墙底部均用青石砌筑,上部用大青砖砌筑。城墙高7.33米,厚6.67米。城门之间均设“铺”、“铺”呈圆弧状,突出城墙外,可以三面御敌,形成四楼十六铺防御格局。城门之上设城楼,过去专作瞭望指挥之用。现在游客们可以上去观看古城全景,视野是相当的不错。 奇山所古城建造时,是为了防范海上倭寇的一座兵营,乾隆年间改为民居。如今的所城里,城墙外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城墙内青砖黛瓦、古色古香,保留着大量的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传统建筑,以及兵器库、练兵场、衙门、祠堂、商铺,还有胶东大鼓、泥塑、扎染、古琴、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入所城里,只见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油纸伞随风摇曳、非遗面塑栩栩如生……拥有600余年历史的古城,已蝶变成烟台“网红打卡地”。 前些年,所城里老城在现代城市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慢慢没落。被四周围的高楼大厦围住,一副破败不堪的景象。2006年,山东省为保护历史文物,授予所城里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好文物单位,烟台市政府对它进行了全方位的“外科手术”,把曾经的居民区改造成为集观光、餐饮、旅游为一体的新景区,使所城里老城终于重新焕发了新生。 当你走进古城,走在街道和巷子里时,老街街道宽阔,石板路两侧分布着众多的古建筑和商业店铺。这些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以汉唐风格为主,青砖黑瓦、木制门窗古色古香,街道蜿蜒曲折,以传统的木结构和灰砖石板为主要材料,形成了独特的古朴风格。踏着磨得发亮的石板路,触摸着斑驳的古城墙,目光所及,仿佛时光倒流,几乎忘记了自己生活在哪个年代。 穿行其间,仿佛置身于古老的汉代城市之中。老街保留了大量清代、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宅建筑,石墙上保留着许多样式不同的“拴马石”。古老的四合院、雕花的门窗、蜿蜒的青石板路,处处透露着古老岁月的痕迹。 这是复建后的一段“城迹”,作为遗址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是在修复前的“古城门”。 这是在修复好的一段约300米的“古城墙”,上有介绍所城里的历史。 城里城外新增设了一些雕塑辅助说明老城过去的面貌。 这里叫顺城街,就是顺着城墙走的街道,里面的胡同和城墙是垂直的。现在所城里“顺城街”上的民居宅院都是做买卖的。 这是中国苹果鼻祖——烟台苹果。 还有“我等你 就在这里”和“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烟台”的标志,吸引众多游人前来拍照打卡。 这是从西门——宣化门进来后的中心大街,它与南北门对应的大街形成所城里的十字大街,是主要的商业街,也是游客游览的主要街道。 老街上有很多古色古香的店铺,如糖院、美食街、文化街等,店铺林立,招牌悬挂,每个店铺都有自己的特色。街道两旁还有杂货店、茶馆、客栈等,让人仿佛看到了当年的烟台所城里的风貌。近年来,烟台所城里老街经过城市更新和修缮打造,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在保护与传承中,老街融入了更多现代化的元素和设施,成为了一处热门的历史文化街区。文艺的书店、古朴的民宿、特色餐馆、咖啡店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观光。 这里的非遗文化也很有特色,让人大开眼界。例如:葫芦雕刻、烙画、剪纸、刺绒锈、手工帆船制作、扎染工艺、软陶塑、锔艺、京剧脸谱制作等。 所城里老街不仅是一个旅游胜地,也是一个美食天堂。在老街两侧的商业店铺中,你可以品尝到各种美味的当地小吃和特色菜肴,例如烟台的焖子、炒饼、煎包、糖火烧等传统小吃,还有芝罘的鸡、鱼、肉、海胆水饺等特色美食。 陕北姑娘风味小吃店,门口蹲着一陕北汉子正在吃着裤带面,惟妙惟肖。 我们住宿的民宿“所城•里院”,一个古色古香的家庭宾馆。 漫步在所城里老街,您可以感受到当地人的质朴与浪漫,沉醉于古色古香的街道和建筑之中。无论是拍照打卡还是品味美食,这里都能满足您的需求。此外,您还可以参观奇山所历史文化展示馆,更深入地了解烟台的历史文化。 所城里里面的街巷纵横交错,各种商铺琳琅满目,有卖旅游纪念品的,有卖各种冷饮的,还有各种小吃店。街面上有许多摊位,允许“占道经营”,经营的都是一些小商品、小吃等,目的是为了营造昔日的繁华,增加人气。 现在所城里保存下来的旧民居除了有一小部分是清末的,大部分是民国初年的。经过整修后,墙、瓦、门、窗焕然一新,地面也修旧如新。墙上的街灯、门口的宫灯、墙上的温馨话语和招牌、胡同里的花坛等等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布置,民居的大门守门神栩栩如生。 城内西门里胡同建起了城隍庙,在大量建造居住院落的同时还建有各姓家庙,如张家祠堂、刘家祠堂和各种民间信仰的寺庙等,到清中期奇山所城内容纳了多座寺庙与祠堂。 所城里老街,据说当年在所城里居住的主要是“张”姓和“刘”姓两大家族,这就更增加的我探访的兴致。当我向当地的老年人问路时,会有一种寻根的感觉,虽然我不是山东人,也听不大懂他们的说话,却感到十分亲切。 循着人们的指引,我冒雪在一条街巷里,找到了《张氏宗祠》,面对屋前驻足良久,心想,我的八辈子祖宗以前是否也在这里,也未可知。 宣化门是朝着西面而建的城门,由于门头朝向市区主干道,所以人流量比较大,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期。站在北大街的远处看这座西城门还挺有韵味的。 晚上逛所城里更加有趣,满城灯笼高挂,照亮古城,颇有隔世的感觉。 登上城楼看城内中心大街,只见房顶、房檐都亮起了轮廓灯,再加上街道上的街灯及两侧商店的灯光,仿佛是座歌舞升平的不夜城。 街面上,霓虹闪烁、人影婆娑,一片祥和。 城楼上,摆放着一面大鼓,没有鼓槌,圆圆的大鼓与天上的明月遥相呼应。 白天的宫灯,夜晚扮亮了大街小巷,也增添了古城的温馨气氛。<br>  游玩结束,顺着原路往回走,游人有增无减,在这里逛逛、溜溜,比在喧闹的大马路上静心多了,累了、饿了还可以来一笼海胆馄饨,味道真的不错。 此时的街边雕塑,在灯光的照射下,透着迷人的幻觉。 所城里老街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气息的地方,是烟台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烟台城市最早的发祥地,喜欢历史和文化的游客可前来探访,这也是当地人和游客的打卡地,来体验烟台的古老与现代交融的魅力,让人感受到烟台的历史厚重和文化底蕴。 烟台所城里老街,仿佛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长卷,默默诉说着古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座充满韵味的老街,既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又展示了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情。 都说烟台的冬天是雪窝子,今年(2025年)春节期间全国天气主要以晴好为主。然而,来烟台旅游,却让我感受到了时风时雪时晴的极端天气,一天之内,一会儿起风,风力强劲;一会儿下起了暴雪,遮天蔽日;一会儿天气晴朗,蓝天白云,让人心旷神怡。虽然天气多变,但也给我拍摄到了不一样的烟台所城里,美极了,值得!!! <b>摄影、文字、编辑:</b>张永胜<br><b>网名:</b>佛 缘 <b>美篇号:</b>17317369<br>  感谢朋友们一直以来的关注和鼓励(有些照片用手机拍摄,像素有限,聊作到此一游以记录为主吧)!喜欢我的作品请在下方点赞、点评、关注,欢迎欣赏、收藏和分亨!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