骥山子的美篇

骥山子

<p class="ql-block">纪念李朗先生百年诞辰</p> <p class="ql-block">百年星火:李朗先生的精神与文脉长存</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是革命志士、文化先驱李朗先生的百年诞辰。他的一生,如同一部交织着铁血丹心与翰墨情怀的史诗,既镌刻着民族解放的峥嵘岁月,亦书写着文化传承的深沉使命。从南洋归国的热血青年,到枪林弹雨的游击战士;从蒙冤受屈的右派分子,到笔耕不辍的文学导师——李朗先生用83载春秋,诠释了何谓“丹心照汗青,风骨立人间”。</p><p class="ql-block">赤子归国:烽火中的革命脊梁</p><p class="ql-block"> 1925年,李朗(原名李达训)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异国的椰风蕉雨,未能冲淡他对故土的眷恋。少年归国后,他辗转大埔、龙岩,求学于养正学校与大埔中学,却毅然在烽火年代弃笔从戎。1946年,兄长李达贤从马来西亚寄来护照与盘缠,力劝他远避战乱。然而,李朗选择将护照付之一炬,化名投身闽粤赣边纵游击队,成为刘永生将军麾下的文书。岩上溪上村的枪声、桃源山间的血迹,见证了他“头颅可断,信仰不灭”的誓言。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东肖区委书记、《闽西日报》主编,他以笔为剑,创作《老货,刘永生将军》等一批优秀文学作品,为闽地红土地文学留下不朽印记,以建设者的姿态续写革命理想。</p><p class="ql-block">文心不凋:逆境中的精神灯塔</p><p class="ql-block"> 命运于1958年急转直下。因被错划为右派,李朗褪去戎装,回乡莒村放牛耕田。批斗会上,他头戴高帽、胸挂黑牌,却始终昂首挺立,以沉默对抗荒诞。田间地头,他与青年何东平畅谈《红楼梦》、评析马雅可夫斯基,在煤油灯下播撒文学火种。即便身处至暗时刻,不单淡然面对,还不忘培养儿女,尤其三子维海成为深圳大学首届学生,深圳创业,卓有成效。改革开放后,他重获新生,主持编纂《大埔党史》《大埔革命斗争史》,筹建博物馆与文史办,将半生跌宕化作历史的注脚。</p><p class="ql-block">桑榆未晚:余晖里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离休后的李朗,仍是家乡公益事业的“不老松”。他奔走于培英学校、老人会,以顾问身份守护乡土文脉;他心系港澳回归,在深圳特区见证民族复兴的曙光。2007年,先生病逝于深圳,临终前仍念叨“要记录好这段历史”。83年人生,他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紧密相连,正如其诗所言:“一身肝胆付山河,半卷残书寄后人。”</p><p class="ql-block">精神永续:百年后的时代回响</p><p class="ql-block"> 今日缅怀李朗先生,不仅是追忆一位革命者与文化人的双重传奇,更是叩问当代人如何传承其精神内核——在逆境中坚守信仰,在平凡中铸就不凡。他的一生证明:真正的英雄主义,既见于战火中的冲锋,亦显于黑夜里的执笔;既在历史长河中劈波斩浪,亦在岁月静好时深耕文脉。百年星火,生生不息,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p><p class="ql-block"> ——《培声》编写组</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