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庚故里,集美学村——八闽潮汕行(15)

怀子

<p class="ql-block">集美,厦门独一无二的文化地标,地处厦门市几何中心,与厦门本岛隔海相望,拥有山海入怀、诗意浪漫的海滨风情,更有闽南文化与华侨文化交融、百年人文积淀的嘉庚故里、集美学村。</p> <p class="ql-block">陈嘉庚纪念馆,为纪念伟大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填海建造而成,是陈嘉庚文物资料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为中西合璧的三层建筑,上台阶即为二、三层陈列厅,布展序厅和4个展厅,以350多幅图片、310多件文物和实物为基础,展陈陈嘉庚伟大光辉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陈嘉庚生平”:陈嘉庚出生同安县集美社(今集美区),为代父还债,16岁出洋新加坡谋生,艰苦创业,并迅速成长为著名的企业家。他眼光独到,敢于开拓创新,建立起以橡胶业为主兼营航运、食品、销售等跨行业、跨地域的企业王国,成为东南亚民族工业的先驱者。后因世界经济危机、日本奸人纵火烧厂、垄断资本兼并…企业被迫收盘。</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厅“倾资兴学 情系乡国”:陈嘉庚怀着“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使命感,毕其一生,倾其所有,1912年开始回国创办集美学校(幼儿园到大学)、厦门大学(后捐献国家),与胞弟共定“诚毅”校训、颁布校歌和教职员服务简章等,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大量人材;他在新加坡兴学办报,成为侨教的领袖和功臣;他回报桑梓,规划、建设集美乡社,使之成为著名的文教区。</p> <p class="ql-block">第三展厅“纾难救国 民族之光”:在中国和新、马遭受侵略、生死存亡之际,陈嘉庚挺身而出,领导南洋一千多万华侨“共赴国难”,<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力支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span>他“洞察是非、公忠<span style="font-size:18px;">诚毅”,</span>“回国参政”。陈嘉庚倾其所有、毕其一生的作为,超越政治分野、跨越国界,影响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无愧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毛泽东评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第四展厅“在陈嘉庚身边——嘉庚现象、诚毅同行”:专题展示与陈嘉庚关系密切、从多方面大力支持其事业且对社会贡献卓著者;各个时期、在不同领域襄助其事业者;在嘉庚精神感召下,为居住国和祖籍国振兴科学教育、匡扶桑梓社稷、造福社会大众作出贡献的海外华侨华人团体和校友代表。颂扬践行嘉庚精神、与诚毅同行的嘉庚现象。嘉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东侧滨海,站在海堤上,东北可望集美大桥,东望厦门本岛,南望鳌园。</p> <p class="ql-block">沿堤坝南行,海在退潮,露出护堤石和浅滩,一路打望来到鳌园。鳌园原是集美东南角近海一岛礁,岛西侧延伸出一片沙滩,状如一只爬行的海龟,岛上曾有一座妈祖庙,称鳌头宫,故岛礁又名鳌头礁。1950年陈嘉庚回国定居,选此小岛兴建纪念园,命名鳌园。如今已成缅怀先烈、传承历史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鳌园由连接陆地的西北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和陈嘉庚墓三部分组成。门廊,前亭后廊,长50米,廊两壁镶嵌58幅历史人物故事的青石镂雕,还有全国各界名人名流名家的书法楹联题刻。是福建石雕艺术的魂宝。</p> <p class="ql-block">鳌园中央矗立着雄伟高耸的纪念碑。它由富有象征意义的四层碑座和28米高的碑身组成,碑身正面有毛泽东<span style="font-size:18px;">亲自题写的</span>“集美解放纪念碑”七个鎏金大字,背面有陈嘉庚先生亲手撰写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陈嘉庚墓,背靠纪念碑,面朝大海,由陈嘉庚自己生前规划设计的墓地。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逝世后,他的灵柩运回厦门,安息在此。陈嘉庚墓由长方形殿堂式拜亭、马蹄墓圹寿龟形墓冢、八字形屏风式石屏组成。</p> <p class="ql-block">墓冢,正南面白色花岗石墓碑上刻有鎏金隶书“陈嘉庚墓”及陈嘉庚一生中的4个主要职务;寿龟形墓盖用十三块六角形的青斗石镶拼而成,光可鉴人。形似马蹄的墓圹内外用青斗石浮雕镶嵌,内测石雕陈列陈嘉庚先生前半生经历。周边的石雕纪录先生倾资兴学、赤诚报国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登上纪念碑基座东北西南眺望,海潮退得好快,东北边露出大片黑色泥石滩,远处的纪念馆、北部湾惠龙万达嘉华酒店、集美大桥尽收眼底;西南边露出大片白色的沙滩,远处的厦门大桥、集美学区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出鳌园,就是嘉庚公园。据介绍陈嘉庚生前计划在鳌园外建一小公园,尚未动工仙逝北京。为完成先生遗愿、纪念先生,1994年建成嘉庚公园并开放,纳鳌园、纪念馆入公园。公园里的“命世亭”“鳌亭”与鳌园同时建成;增建水池、游客中心、“桃李芳菲”雕塑群、尊师重教荣誉碑、游廊…</p> <p class="ql-block">出嘉庚公园,踏上鳌园路东去,打卡鳌园路北侧的集美寨遗址。</p> <p class="ql-block">集美寨遗址又称延平故垒、浔尾寨,用花岗岩石建于临海悬崖高处。现遗存南寨门及两侧残余之门墙,建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为</span>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军事要塞,故名。门旁岩石保留着1931年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嘱人题刻的“延平故垒”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集美寨遗址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形似香蕉的建筑,为陈</span>嘉庚早期所建游泳池的男、女更衣室——香蕉亭。遗址上为原集美小学校舍——延平楼,初建于1922年,为白灰色三层楼房,抗战时被日军飞机炸成废墟。眼前红墙绿瓦的四层楼房,为建国后陈嘉庚重建。</p> <p class="ql-block">南熏楼,集美中学校舍,高耸在悬崖高垒的制高点上,陈嘉庚主持兴建,1959年建成,由一座15层的主楼和两侧4层和5层的附楼组成,呈V字形,形似雄鹰展翅,气势磅礴。屋顶采用中式方亭,全楼用细纹花岗岩建造,绿瓦飞檐中西合璧,为集美标志性建筑,是当时福建省最高大楼。</p> <p class="ql-block">集美大学水产试验场。</p> <p class="ql-block">龙舟池,周长一千多米,面积约13万平方米。原系1950年陈嘉庚围筑南堤后形成外、中、内三池,这是外池俗称“龙舟池”。池畔建有形态各异的7座休息亭。每年端午节,龙舟池都会举办赛龙舟。池中龙舟卧波,水中道南楼、亭台倒影在阳光下潋滟生辉!</p> <p class="ql-block">继续沿鳌园路西去,打望路北侧的尚南路、归来园,龙舟池畔休息亭。</p> <p class="ql-block">道南楼,龙舟池北侧,是集美中学的主教学楼。陈嘉庚主持修建,于1962年春竣工。用细粒花岗岩建造,色彩鲜艳,中西合璧“嘉庚式”建筑风格,楼名取自《宋史杨时传》中的“吾道南矣”,寓意思想和精神在南方传播。<span style="font-size:18px;">集美中学陈嘉庚先生创办于1918年。</span></p> <p class="ql-block">集美中学校门面对着1950年陈嘉庚围筑南堤后形成三池中的中池。中池西、北一大片建筑群是集美大学嘉庚校区(北区)和集美小学所在处,各类学校荟萃。‌</p> <p class="ql-block">仍沿鳌园路西去,伫立湖畔休息亭回望,集美中学道南楼、南熏楼美得惊艳。</p> <p class="ql-block">石鼓路地处中池的西畔,打望路口的集美侨校东南门带着岁月的印记,集美侨校是陈嘉庚1953年创办的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专收归国侨生,进行补习教育。华侨大学华文学院一字排开在龙舟池畔,其前身就是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如今是华侨大学对外汉语教学的单位,是中国教育部首批公布的有资格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单位之一,学生来自东南亚、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p> <p class="ql-block">大气的池畔休息亭。厦门大桥桥头的引桥、匝道桥、引道盘旋交错,构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集美立交,找不到上桥的路,不能一睹大桥芳容。在桥下龙舟池西畔打卡,不再前去。东望池畔学村高楼艳丽多姿,为龙舟池添彩!</span></p> <p class="ql-block">回走鳌园路,直接来到集美中学道南楼东侧的归来园。归来园是政府为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70周年之际于1983年兴建的。园与归来堂连为一体,树木苍翠,环境优雅。</p> <p class="ql-block">园的正中竖立一座陈嘉庚先生铜像,先生左手拿帽右手执杖,风尘仆仆阔步而来,铜像后方立一堵白色花岗岩砌成的屏风,上刻“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八个金色大字,这是毛泽东主席对陈嘉庚先生一生的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归来堂,白石墙绿瓦顶,闽南庭院特色,由前厅、拜堂、厅堂以及两侧的护厝组成。厅堂正中安放陈嘉庚石雕座像,厅侧立着一座《归来堂记》木质屏风,由陈嘉庚宗弟陈培锟撰文、福建著名书法家罗丹手书。《归来堂记》讲述了陈嘉庚先生五十年代初就计划建归来堂,让海外亲人回来居住,但考虑“校舍未复”而未动工。1962年在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集美学校委员会特拨出专款兴建归来堂,完成先生遗愿。</p> <p class="ql-block">西护厝辟为“嘉风嘉训”的展厅,东厢房恢复供海外亲人归来食宿用的成套饮食起居设施。</p> <p class="ql-block">归来堂后是陈嘉庚故居,一栋漂亮的白色小洋楼。1918年陈嘉庚胞弟陈敬贤负责兴建集美学校期间建造,1938年被日本飞机炸毁,现故居是1980年按原楼格局修缮的。1918年到1937年间陈嘉庚和陈敬贤在创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期间均在此居住,五十年代末陈嘉庚也在此居住。集美师生与村民称陈嘉庚兄弟为“校主”和“二校主”,故此楼又叫“校主厝”。楼前的龙眼树据说为陈嘉庚手植。</p> <p class="ql-block">小洋楼已辟为展室,室内的布局和陈设按陈嘉庚先生晚年居住情况陈列,并珍藏有手稿、衣服及日常生活用具等遗物。一楼重点展陈集美学校校史,按原样陈设会计处、秘书处、建筑部、传达室、总务处等职能部门。</p> <p class="ql-block">二楼为陈嘉庚先生工作室、会客室、卧室、餐室、会议室均按先生生前原样陈设,二楼还辟有其胞弟陈敬贤先生生平事迹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陈敬贤先生生平事迹陈列室,图文展陈陈敬贤先生:生于1889年,从小体弱多病。10岁丧母,11岁随兄到新加坡。1910年,与兄参加中国同盟会。1912年陈嘉庚回集美始创集美小学,从此新加坡经营实业,家乡集美办学,成为两兄弟共同事业,开始各奔两地交替工作,成为陈嘉庚倾资兴学的最热情支持者和得力助手。他以其有限的生命,报效国家社会,是集美学校的“二校主”。1936年病逝浙江普陀寺。</p> <p class="ql-block">故居院子里,以展板的形式,介绍陈嘉庚与胞弟陈敬贤倾其所有,毕其一生回家乡集美办学的事迹:1913年1月,陈嘉庚回家乡创办的乡立集美两等小学校开学。之后,他与胞弟陈敬贤轮换回家乡兴办教育,先后创办了集美女子小学、师范、中学、幼稚园、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校(统称集美学校)以及厦门大学。人们尊称陈嘉庚为校主、陈敬贤为二校主。</p> <p class="ql-block">出陈嘉庚故居,踏上尚南路,一路打望。又沿集美大学财经学院围墙边的集岑路东去,钻进集美大社街巷里。大社即大型村落,拥有十个角落。古时这里叫“浔尾”,是个小渔村,是陈氏宗亲的聚集地,也是陈嘉庚先生的出生地。1913年,陈嘉庚开始回乡置地兴学,围绕大社建起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几十栋校园洋楼,小渔村逐渐蜕变为集美学村,也成为名符其实的城中村。</p> <p class="ql-block">大社中的里巷宽窄不一,长短不等,还蜿蜒曲折,纵横交错,密如蛛网,仅容行人和摩托车通行。平房、混凝土楼房、番仔楼杂乱无章的随意搭建,参差不齐,挨挨挤挤。巷中墙上色彩艳丽的涂鸦很精彩,让古老破旧的街巷韵染出浪漫的色彩。小店里的沙茶面、海蛎饼、咸炸枣、面线糊…是地道的渔家特色小吃,充满闽南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二房角祖祠,供奉闽王王审知的神像,被尊为“护国尊王”“船灵公”‌。二房角是集美大社的一个角落,是陈氏乡亲的聚居地。二房角陈文瑞,陈氏第十世孙,明代进士,他是大社历史上唯一一位进士,被尊为“进士祖”。每年元宵节,在大社举行的刈香巡游,抬着王审知的神像、陈文瑞神像沿街巡游,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此习俗在集美大社已沿袭了800多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集美大祠堂,又称陈氏祠堂,地处集美大社的中心,其前身是二世祖陈基搭建的一座草寮,1617年扩建为集美大祠堂,1950年陈嘉庚出资重修,后曾被砸毁,1984年重建。高翘的燕尾脊、艳丽的瓷雕极富闽南特色,堂内挂有祖先和本族名人的画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宗族历史、家规祖训…如今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阵地、凝聚乡情的平台。</span></p> <p class="ql-block">集美大祠堂对面,就是大社戏台,古时演“社戏”的舞台。如今是社区聚会和庆祝活动的重要场所‌‌。戏台前的坝子在大办婚庆,陈氏一族在此再次开枝散叶。据载集美陈氏始祖陈煜河南固始人被尊为一世祖,其历史可追溯到五代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随王绪军队入闽,后其子陈基定居“浔尾”,繁衍分支,各分支不断壮大,分地盖房,形成各角落。陈基被尊为二世祖,集美陈氏开基祖。</span></p> <p class="ql-block">离开大社,沿集岑路西去,集美图书馆,陈嘉庚先生创办于1918年,是厦门市最早建立的图书馆,开创了厦门地区图书馆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集美大学财经学院(西南门),前身是陈嘉庚于1920年8月创办的集美商科。亲民楼财经学院的行政办公楼;壮观典雅的古龙大礼堂,2009年由校友捐建;百年财经大操场,已改装成塑胶跑道运动场。未能见到集美学校中保存最好的中西合璧的嘉庚建筑精品——尚忠楼,很是遗憾(图片来于学院简介)。</p> <p class="ql-block">集美小学是陈嘉庚创办的第一所学校,建成于1913年,集美学村缘此奠基,被誉为“学村第一校”。集美小学还是厦门地区第一个共青团支部、第一批党支部的诞生地。分不清哪是“三立楼”哪是“敬贤堂”,只有那静静矗立的钟楼,代表着集美学村地标,见证着百年岁月沧桑。</p> <p class="ql-block">过石鼓路,钻进集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东门),前身是集美学校师范部艺术科,为陈嘉庚先生1925年创办,已有百年历史。科学馆,始建于1922年的建筑,是集美学校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更是集美学校先进办学理念和优越办学条件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踏上石鼓路,不觉已暮色沉沉,遗憾着学村里被<span style="font-size:18px;">称为“嘉庚建筑”</span>的宏大的校舍都不能近身细瞻。“嘉庚建筑”不仅是学村中最迷人的景观,更是集美最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在。爱国华侨陈嘉庚以一己之力创办的集美学村,成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化和信仰的交汇点,承载着民族精神的厚重,见证了中国教育的崛起和文化传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