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雷动风行任春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文/北国之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追溯中国千年的历法史可以看出,惊蛰是一年之中的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三个节气,也是在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气。古时候称为“启蛰”,在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运行至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了自然界生物的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惊蛰”是个名词,其实也是动词。这两个汉字合并起来,很是神奇。成书于战国时期,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传统农事历书《夏小正》。书中有曰:“正月启蛰,言始发蛰也……”深邃的古老文化,浓缩了华夏祖先的智慧。晋代诗人陶渊明也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鸧鹒鸣;三候鹰化为鸠。” 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这个场景描述泛指江南的气候特点。而此时的北方,与这种画面不同步,还处在“萧瑟寒风萧瑟雨”的情形。不过,过了惊蛰,空气弥漫出轻柔与清新。冰雪渐渐消融,雪下的枯草在逐渐返青,大地在奏响躁动的音符。好像在告诉人们,漫长的寒冬即将过去,春天来了。农人忙备耕,孩子们可以到野外放风筝。惊蛰就是春天的信使,传递着人间的暖意与希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三月,惊蛰的痴笑,惊了天,惊了地。惊醒了万物苍生。像一条岁月的小河,从世间匆匆流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半醉半醒,花开花落又是几回春?清风暖阳,纤纤生灵,大自然在给予人类恩赐的同时,还完美的诠释着大自然所赋予的角色,赋予了繁衍生息的使命。所有人生,不过是蓄谋等待着这一场理性的冲动,雷声阵阵惊醒梦中人,那些发情的日子飒飒而来,继而,春天的每一个毛孔都会全部张开。</b></p>